Tag: 香港中文大學

《三代人》──代代相傳的社會學精神
作者:楊立明2024-07-17
《三代人》這本書表面上是紀錄個別中大社會學系校友畢業後的人生起伏,但它的敘事視角將個人故事緊扣時代洪流。雖然它是學系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書,但書中沒有流於官腔,一面倒地說好社會學故事。
丘成桐:沒有畢業證書的傑出校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0
「書院宣布給我文憑時,大家熱烈鼓掌,支持我畢業。」對於這場小小的「畢業風波」,丘直言從不在意一紙畢業證書,因他在中大收獲得更多──濃濃的人情味與不變的友誼。
金耀基:有緣有幸,相遇中大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27
金耀基教授從來無意當中大校長,訪問中他重提箇中原因。他自言對中大有感情,卻很清楚自己無意做校長,因為在當年,中大只有校長一職是行政全職,是脫離教學與研究的。
大體老師
作者:孫明揚2024-06-27
遺體捐贈對醫學教育有着深遠影響,不僅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更傳遞無私奉獻的精神,啟發學生。捐贈者成為學生訓練中接觸的首位人體,從中學會人體構造,也體會到老師偉大和慷慨無私奉獻。
中大排名全球42 全港首位 4本地大學入百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25
最新U.S.News最佳大學排名公布,中大排名全港第一,其次是港大,本地大學還有香港理工大學(第67位)、香港城市大學(第79位)打入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百強,香港科技大學則躋身105強。
大學之道──管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陳景祥2024-06-14
翻開本地高校發展史,從來無出現過校董會/校委會與校長勢成水火的內鬥。政府介入了解事件,應一併調查到底是大學組織體制出了問題,還是個別主事人出了問題?大學與校委會之間的權責分配,是否應來一次徹底檢討?
湯曉鷗與中大同行四分一世紀
作者:編輯精選2024-06-12
湯曉鷗教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言時,談到曾與他共事的學生和教授時說:「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港6大學世界排名躍升 港大第17位歷來最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5
本港有7間大學上榜,其中6間大學排名均上升,包括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和浸大。在有5間以上大學入榜的國家和地區之中,香港的整體提升率最高,達71%。
共事沈祖堯、受教李國章、承傳鍾尚志創新思維──專訪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3
中大醫學院草創未就,曾借聯合醫院的貨櫃上堂,李國章教授也在此打過地鋪。聽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想當年,有點兒像聽江湖外傳,師承鍾尚志教授的他,繼承了其創新,終成為內鏡及機械臂手術名宿。
中大環校跑
作者:張樹槐2024-05-24
中大人文氣息濃厚之餘,亦孕育了不少長跑好手,我個人最期待有機會續辦中大慈善環校跑,將跑風帶入校園,甚或作為定期校友活動,拉近昔日同窗的連繫,藉跑相聚。
從親身感受到先看虛擬導賞再感受:VR科技推動石澳文化保育
作者:馮應謙2024-05-16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認識一個地方,用文字遠遠比不上親身經歷;VR或許作為親身導賞前的先導體驗是綽綽有餘的,但加上導賞團才是最完整體驗。
嚴重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殺手 中大運用大數據精準預判高危人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3
都說糖尿病不會致命,但糖尿腎、糖尿眼、急性低血糖每樣併發症都很要命。中大醫學院利用醫管局大數據,精準預測晚年糖尿病者1年內出現嚴重低血糖的風險,減低其心血管疾病、跌倒及死亡風險,並減省醫療成本。
宋詞、周易與論語三問──何文匯教授訪談錄
作者:編輯精選2024-04-20
「《周易》本來是卜筮之書,後來演變成象數涵義之書,充滿哲理。《易》言變化,能幫助占筮者及時把握變化的機遇。」何文匯教授如此道來。
陳衍佐教授、劉敏博士:地震成因最新發現! 能觸發地震的堰塞湖是什麼? 在哪裏容易出現? 香港多斜坡是風險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9
地震,總是突如其來,難以預料。近日,中大團隊有了驚人發現:地表的自然災害如山崩,其所形成的堰塞湖竟可能反向觸發地震。本期特別邀請到項目兩位研究人員為我們解答疑惑、介紹最新的研究發現。
腫瘤科不是悲慘世界 莫樹錦:有開心醫生 就會有開心病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8
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的辦公室是一座迷你藝術館,裏面色彩繽紛,讓人情緒高漲。「喂,別忘了我這裏是地牢,辦公室沒有窗的,一日工作繁忙,怎麼也要想辦法讓自己開心起來吧!」對,只有開心的醫生,才會有開心的病人。
中大研究首次發現 堰塞湖可引發地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2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山崩形成的堰塞湖會增加地下壓力,反向引發地震,首次證實地表災害與地震存在互為的因果關係,扭轉了傳統對地震成因的理解,對於未來的風險管理和預測帶來重要啟示。
珍藏捐中大圖書館
作者:鄭明仁2024-04-11
筆者捐給中大的一套共430冊《電視周刊》,見證香港電視的黃金年代,也是我輩親身經歷過的喜怒哀樂日子。揭開一頁頁發黃的《香港電視》老舊版面,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從我面前走過,有些已香銷玉殞,天上人間。
書畫養生 趙偉仁:留白予人空間 工作滿足感對抗身心耗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09
中風和心臟病有何共通點?一,兩者都是全球十大死因排名三甲,二,世界衛生組織指工作時間過長,可增加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病率。西方醫學提倡運動,東方醫學主張書畫養生,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也是此學說的支持者。
中風可致殘及認知障礙 十大保健法降風險 中大新法溶血栓減後遺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02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成人永久傷殘及認知障礙最常見成因。中大研究團隊研發了新型納米機械人治療缺血性中風,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有效覆蓋末梢血管,有望減少腦損傷,並提高病人癒後生活質素。
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教授:最難忘的一課 源於父親和劍橋大學? 為何放棄牛津優差 回流中大開創新醫學領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20
當年,無創產檢之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的老師曾經問過一條問題,盧教授依書直說自覺沒錯,但老師卻質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令他難以忘懷,至今仍教導學生須時刻探求實驗數據的來源。
國產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下月訪港 市民可報名參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7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於4月8日(周一)起連續5日訪港,並進行進港海上巡遊。「雪龍2」訪港執委會主席何建宗表示,香港科學館下周一(18日)起至6月25日舉行展覽。
林冠傑醫師x周德宜醫師:痛風是怎樣形成的?中醫如何治痛風於未病?推薦一款中藥飲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5
痛風是一種非常痛的疾病,中醫如何預防痛風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周德宜中醫師,與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同大家分享有關中醫對痛風的最新研究及介紹痛風飲方。
古琴文脈的傳承 故宮博物院漆器修復師讓約700年琴器「活」在當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11
修復師了解器物、尊重器物,協助它們重現光華,閔俊嶸使跨越多世紀的琴音得以傳頌。閔續說:「不論是選材還是斲琴工藝,我們不難從中悟到古人的智慧,而我的工作便是透過修復,把這些哲學傳承至今。」
林冠傑醫師x周德宜醫師:銀屑病(牛皮癬)是怎樣形成的? 中醫如何辨證論治?有什麼食療可以紓緩病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4
中醫如何治療銀屑病?今集《大醫精誠》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專業顧問周德宜中醫師、中大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為大家詳細分析。
為安全儲能帶來新技術的盧怡君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1
「我希望我的團隊成員,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科研事業,因此我會提供最好的平台,也希望成員們能珍惜機會、好好把握,不要辜負這段時光,去好好地追求更出色的研究。」盧怡君教授娓娓道來。
財政預算案2024|60億元資助生命健康科技 促進大學環球合作、科研成果轉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9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將動用去年預算案預留作相關發展的其中6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與環球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多間大學對此表示歡迎。
趙偉仁:情商無限 志在四方 冀中大醫學院衝上全球20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3
中大醫學院昨(22日)舉行新春傳媒茶聚,新任院長趙偉仁教授指人才是醫學院的根本,23條不會影響交朋友。高端教學科研綜合大樓是吸納環球人才、跨科合作及創新技術轉移的門檻,每一元投資都絕對花得值。
中大校長段崇智請辭 明年1月卸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09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決定請辭,他將於2025年1月卸任中大校長職務。校方表示,十分感謝段崇智校長過去6年來盡心服務及領導大學。
鬥氣鬥爭 一線之黐
作者:劉銳紹2023-12-27
常言道:教育是春風化雨,但為什麼處理校政卻不能和風細雨?反而總是急風暴雨?如果說鬥氣與鬥爭只是一線之差,倒不如說是「一線之黐」。
企業家族「義利並舉」 影響力投資在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22
誰説公益就是燒錢?影響力項目完全能夠自負盈虧並獲機構投資者青睞,共生共贏。筆者向來關注香港家族企業的影響力投資,盼望有影響力投資者出現於生態圈,投資本港有潛在長遠影響力的創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