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的確甚有韌力,即是在西方全方位的打壓下,加上內部的運作仍有點不順暢,中國的製造業仍不斷有新亮點。

2012年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建立,其鼓勵減排項目利用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以抵銷企業的CEA。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當前是遇到困難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結構性因素。一起聽聽陳教授分析。

國企和民企在中國經濟中有着不同卻互補的作用,儘管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存在競爭,而在一些民營企業眼中,它們與國有企業的競爭時不對等的。但這兩種類型的企業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都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中國式改革,最後能否創出另一套中國式軟實力與美國抗衡,令中國在經歷眼前的困境之後,能夠再創高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備受環球市場關注,也被視為宏觀經濟趨勢的重要課題。未來十年中美競爭將成為新常態,或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為香港帶來若干挑戰與機遇。

從國際形勢而言,最大的威脅是美國的債務泡沫、金融危機。是中國崩潰還是美國危機首先爆發呢?可拭目以待。

在如火如荼的中美博弈中,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很可能正部署大規模的經濟戰,無孔不入地設法打擊中國的經濟,房地產爆雷,正是最佳的切入點。歸根究柢,必須要解決市場的供求問題,活化市場機制,才是治本之道。

由於近期內地經濟增長不如理想,國內外開始說中國正在日本化,且問題可能比日本更嚴重,到底是否這樣?一起聽聽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的分析。內容原刊於作者在《東方日報》專欄。

中國是一個有順差的經濟體,勞動力過剩,生產能力也過剩。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扭轉人們的預期,增強他們的信心。

內地歌手刀郎的新歌《羅剎海市》,推出短短數日,全球網絡播放量已超過80億次,其可能帶動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但對於老百姓來說,有錢才能消費、才敢消費。

當前中國經濟可謂面對內憂外患,本文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探討通縮成因和前科,冀對中國當前經濟狀况有較立體分析。

在長遠增長態勢仍在,但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應有何對策?我認為不用太宣傳或刺激消費,而應鼓勵而不是打擊投資。民營企業可帶來巨大活力,要大力表揚成功的民企。

香港在知識產權商業化的進展一直未算理想,但憑着專業服務業多年來累積的經驗和高效率,以及穩健的法制、良好的營商環境、基礎研發的實力等優勢,絕對有潛力發展成區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現時中國房地產開發過度,市場難以消化,失去房地產的投資價值。因此,中國應改善實體經濟,從基礎上讓問題得以解決。

西方人最近流行的說法是不能太依靠中國的出口,希望收縮。其實自21世紀初以來,其他市場已漸漸取代西方而西方卻不自知。

有了三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

美國財長耶倫近日發言,強調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鈎,與美國實際行為背道而馳。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分析耶倫表態的背後原因,以及中美關係現況。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儘管受到疫情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不少在中國或者與中國有重要業務往來的企業仍然對中國市場感到很有興趣。他們將中國看作他們的重要市場或供應鏈中心,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全球最大注塑機生產企業之一震雄集團(00057)4月16日於深圳舉行65周年慶典暨行業高峰論壇。主席兼總裁蔣麗婉表示,未來會不斷推進完美品質和先進科技,推動中國裝備實力不斷邁向更高的巔峰。

雖然東西方在進行新的冷戰,但現實是,人們只會將金錢投放在有回報潛力的地方,恰巧中國就是全球飽受疫情蹂躪而仍舊有增長的地方。

中國的出口既有新產品,又有新技術,所以不難開發出新市場。因此,2023年中國出口要保持雙位數字的增長,應該不成問題。

任何產品,若被外人一見便知其造法的,或能被外人花點心血就能追溯其造法的,就沒有秘密可言。但有些產品,見者不容易知其造法,而產品的本身又是可以申請發明專利的,那麼應該選擇如何保障,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筆者認為,在虛擬資產交易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金融課題上,香港既要「跑得快」還要「跑得穩」,就必須要秉承「開放、兼容、共贏」的理念。

港股近月弱勢已成,年初入市的話,恐怕仍然要坐艇,表現多半得個桔,叫人失望。

港大經管學院4月1日舉辦首場中國經濟名家講座,邀請到馬建堂博士、陳東升博士及毛振華教授3位重量級嘉賓,針對重要的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中國兩會提出「2522」框架,包括提升國內外數字治理和國際數字合作水準,以及在遵守法律法規底線的前提下,要構建多元共治格局,給市場有充足創新發展空間。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朱海斌博士認為,在中國經濟好轉的大前提下,站在全球的角度看,朱海斌指出,GDP增長5%的速度可算「難能可貴」。因為今年市場對歐美經濟可能衰退的擔心並未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