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賀錦麗都曾擁有一套為期4年且相當連貫持續的對華政策。若然當選,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很可能比第一屆政府時更加激進;賀錦麗將在人權領域採取對華更強硬的立場。
中國是一個有順差的經濟體,勞動力過剩,生產能力也過剩。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扭轉人們的預期,增強他們的信心。
6月18日至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對北京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以期重啟兩國政府之間脆弱的溝通渠道,並穩定已跌至數十年來最低點的雙邊關係。
布林肯的一次訪問,根本無法改變美國對華戰略的軌跡,這也是美國國務院官員呼籲外界對此訪降低預期的原因。中美關係「低位震盪、邊打邊談」的新常態將會持續下去,防止戰爭以及擦槍走火引發的衝突升級成最大考驗。
美國與中國進行了5年難以想像的貿易戰之後,財政部長耶倫在2023年4月20日謹慎地選擇了自己的措辭。在一篇內容廣泛的演講裏,她改變了美國與中國接觸的條件,將國家安全問題置於經濟考慮之上。
儘管存在疫情、俄烏衝突以及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的進出口商品總額仍增長7.7%,超過42萬億元人民幣,繼續保持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但是,2023年可能會大不相同。
幾大催化之下,市場走勢仍然是暫時易升難跌。可是,樂觀的走勢其實是建基於市場之前過分悲觀,兩者交替造成鐘擺效應,當估值回升至市場認為回復一個合理值後,屆時才會有真正考驗。
依照《公約》和國內法的規定,中國政府對台灣海峽的水域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這一海域的合法權利。如果故意操弄這一問題,誣稱「中國違反國際海洋法規則」,中國當然有必要講清楚。
既然美國已經表明不願繼續遵守規則,中國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保障其海外資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中國的決策者,也許其他國家的決策者,將非常認真地思考問題的答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對華政策演講實屬姍姍來遲,它是值得歡迎的。在列出中國對美國(及許多其他國家)所構成的一長串政策挑戰之後,接下就是最困難的部分:制定出一個應對這些挑戰的綜合戰略。
日韓在軍事領域的政策調整,將給東北亞和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局勢增加更多複雜因素。拜登的日韓之行大有深意,美國的印太戰略並沒有因俄烏衝突而停滯,中國周邊外交環境面臨新的嚴峻考驗。
50年後的今天,雖然若干領域的合作仍在繼續,隨着動態競爭的加劇,中美兩國合作已經全面萎縮。雙方均以愈來愈消極甚至敵對的態度看待對方。然而,在內心深處,兩國人民彼此之間仍存在一種固有的吸引力。
2022年中國外部安全將會面對哪五大驅動因素、十大風險領域及具體風險情景?中美在中國周邊海域、空域發生意外或者出現緊急事態能否避免?
與其說中美關係的現狀是一場新冷戰,不如說是一種「熱和平」──中美關係互動的強度以激烈的言語指責對方為標誌,但也以不斷升溫的貿易、投資和旅遊為標誌。
如果北京天真地希望「重啟」兩國關係,以加強合作,那麼拜登的頭100天表明這是一種幻想。
世界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美關係對世界對雙方都具有新的意涵,如何平等打交道,如何競爭性合作,是21世紀的歷史性課題。
財富愈多,社會責任愈大。2019年,中美兩國的凈財富總和達到全球GDP的227%。這兩個超級大國應當停止爭吵,開始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
美國新政府上台後,兩國有可能伸出雙手共同托住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並通過對話尋求擺脫困境的辦法嗎?答案是謹慎肯定。
拜登尚未發表任何系統或全面的講話,就中國問題闡明自己的立場,這對他成為候選人是有很大幫助的。在面對特朗普對華的強硬政策下,團結西方盟友會是拜登總統大選對華政策的選項之一嗎?
特朗普政府的演講和文件說了些什麼呢?我們鼓勵讀者完整地閱讀每一篇原文,這裏只對每篇做一個快速總結。
新冠肺炎大流行本來可以而且應該是中美雙方以及全球合作的一個良機,但它們沒有展開合作,反而就危機的許多方面相互指責推諉。
當前的新冠危機將繼續考驗美中兩國。為確保通過考試,雙方應當緩和散播不信任和阻礙合作的宣傳戰,清楚展示「權力分享」而不是「權力施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