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0:03:0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施政報告

黃遠輝應攞大紫荊勳章
作者:湯文亮2018-10-22
有人話若果黃主席沒有開記者會質疑政府點解土地供應由1000公頃上調到1700公頃,令他和他的小組作做的事變成徒勞無功,甚至有被政府玩弄的感覺,他的確可以攞大紫荊勳章。
施政報告難燃希望 明日大嶼欠缺戰略
作者:陳文鴻2018-10-22
港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錯不在填海,而是匆忙提出,沒有詳細討論戰略如何、策略如何、與周邊如何配合。
林鄭月娥:教育專業導航 對症下藥可茁壯成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21
林鄭月娥表示,她並沒有把這些工作套以「教改」的標籤,因為她認為本港教育毋須接受可能傷及筋骨的全面改動,只要對症下藥,強身健體,就可茁壯成長。
不着邊際的東大嶼爭論
作者:梁天卓2018-10-21
反對聲音大是預計之內,不過反對也要有理有據才鏗鏘有力。在我看來,起碼有兩個反對東大嶼填海的理由是不着邊際的。
必也正名
作者:曾鈺成2018-10-18
林鄭說,「明日大嶼」分階段進行,首先研究1000公頃的填海,然後才決定最終的填海規模。既是如此,《施政報告》為什麼不可以說繼續研究「東大嶼都會」計劃,考慮在原來的1000公頃之上增加700公頃呢?
填海的成本效益
作者:雷鼎鳴2018-10-17
今次施政報告最大的亮點顯然是「明日大嶼」。我一向支持填海造地,且認為規模必須足夠大,否則解決不了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
強推「明日大嶼」恐生禍端
作者:王永平2018-10-17
在「明日大嶼」上,林鄭說身為特首,倘待社會得出共識才行動,是不負責任,也不符社會期望。
大嶼若智
作者:胡孟青2018-10-16
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規模之大,金額之多,恐怕未到立法會,社會各持份者都會極大反應。
香港誰主浮沉
作者:劉迺強2018-10-16
特區政府承襲港英做法,靠顧問公司治港,房地產相關的顧問公司,充斥着前高官,而且都跟地產商千絲萬縷。連許多所謂環保組織、激進分子,背後都是地產商。
奇異歧義
作者:曾鈺成2018-10-15
《施政報告》的主題「堅定前行,燃點希望」,英文版翻譯為 Striving Ahead, Rekindling Hope。中英文含義的差異,是故意的嗎?
施政報告填海計劃 遠水不解近渴
作者:陳文鴻2018-10-15
林鄭肯填海,這是值得支持,但要在2025年才展開首階段第一期填海工程,要到2032年第一期填海才有住宅單位落成,似乎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今邁步從頭越
作者:程介明2018-10-15
過去,有人說香港教育有點被荒廢了,「百廢待舉」。這份報告可以說是消除了這種疑慮。但是,下一步怎麼走?香港教育,要「上一個台階」,會是怎麼樣?
施政報告之「決而不議」
作者:湯文亮2018-10-15
搵地小組是棧道兵,作用是掩人耳目,亦達到目的,林鄭今次做法比「議而有決,決而有行」更進一步,就是「行而不議」,政府認為應該做就去做。
明日大嶼的投資分析
作者:編輯精選2018-10-15
筆者懷疑香港政府決定發展東大嶼人工島的真正目的並非什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是為了確保工程公司和建材供應商能夠繼續獲取每年不少於1000億元的工務工程支出,分贓獲利。
對精英體育的合理期望
作者:鍾伯光2018-10-14
政府先後投放約140億成立的精英體育基金來支持香港精英體育發展,實在展現了政府對精英體育疼愛有加,所以有期望也是理所當然的。
從「新公共管理」看《施政報告》的不足
作者:尹瑞麟2018-10-13
特區政府在提出新舉措及要求社會投入更多資源的同時,也應提出將來用以衡量這些新舉措是否成功的指標。
風水佬呃你10年 林鄭呃你14年
作者:關焯照2018-10-12
林鄭不去解決短期問題,反而狂sell自己好有長遠眼光,在14年後有大量房屋供應,你估無樓一族和住在劏房的市民會有何感覺?筆者想是寒天飲冰水,點點記心頭。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沒有說的是什麼?
作者:褚簡寧2018-10-12
像多數其他香港人一樣,我知道林鄭會避談政改這種令人不快的議題,一如她去年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時那樣。不過,除了政改外,有些議題她亦從未觸及,然而特區政府和北京領導人卻遲早都要面對這些問題。
簡思《施政報告》的人工島
作者:謝冠東2018-10-12
林鄭在記者會上說,人工島的開支難以評估,但強調每項投資都有經過評估。在不透露,甚至不知道、難以評估造價之下,仍然要上馬。那就等同不知道一架車或一層樓多少錢,卻還要去買──只是這個還要貴10萬倍。
對施政報告的觀察:人工島
作者:林超英2018-10-12
人工島不建最好,要建則必須以人民的福祉為指導思維,做好災難管理,以免遺禍後代。
情況照舊
作者:曾鈺成2018-10-11
拿今天的局面跟一年前比較,社會環境和氛圍變好了嗎?凝聚社會共識的困難減少了嗎?解決政治問題的機會提高了嗎?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作者:文灼非2017-11-27
香港有5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而內地大學的科研、教學與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既然我們的大學有如此優勢,究竟在大灣區如何有更好的發揮?
中小企減稅追趕新加坡,富人增稅是下一步?
作者:編輯精選2017-11-08
香港政府向中小企減稅,提高本地企業競爭力。香港政府不向富有的企業增加稅收,導致目前社會還是貧富不均。
如果將施政報告當通識教材來讀
作者:張倩儀2017-10-31
通識教材不必是文學作品,但文字平庸、羅列事項的施政報告,做不了好的閱讀教材。
初中中史獨立成科的一小點點點意義
作者:張倩儀2017-10-23
在此亂講中史的時代,如果讀一點中國歷史,可以提升一下對中國歷史評論的辨識水平,也算是一點意義吧。
施政報告關注隊際運動項目
作者:鍾伯光2017-10-22
切忌把太多資助用在不必要的行政開支上,必須要以運動員訓練的需要為優先。
雷聲大 雨點小
作者:陳景祥2017-10-19
施政報告雖然沒有太多新猷,惟勝在大灑金錢,盡量做到人人有份、皆大歡喜。
從《施政》分析林鄭治港三招
作者:王永平2017-10-18
林鄭在《施政報告》結語中說香港是個富公義、有法治的家時,她可否知道,不少港人認為這些優良質素近年不斷腿色,令他們感到沒有希望和不快樂?
論施政報告的理財部分
作者:雷鼎鳴2017-10-17
我不相信政府的消費有甚麼乘數效應,用一元後可取回一元的效益便已算是萬幸。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政府的消費佔GDP的比重是9.96%,以國際標準而言,不算高。問題是政府投資的部分是否恰當?
梅花間竹
作者:曾鈺成2017-10-16
為什麼董和梁選擇在一月發表施政報告,而曾和林卻要在十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