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15:46:5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一國兩制

十周年專訪|范徐麗泰:堅實的國家安全 是經濟發展必備基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07
原全國人大常委、立法會前主席、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會主席范徐麗泰認為,香港回歸27年,近年來更深切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的關心。一國兩制的實施更是重中之重,希望藉由這個舉世無雙的創舉,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
岑浩輝訪京接受任命之旅的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4-11-04
在北京與澳門的關係方面,澳門行政長官對中央負責的責任已經牢固確立和制度化,在澳門獲得中央重新定位下,有必要在中國的開放進程和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識變、應變、求變」:克服改革阻力的途徑及辦法
作者:宋恩榮2024-10-22
雖然改革道路難免漫長曲折,但古今中外改革者為我們累積了豐富經驗。只要我們小心汲取,不但可避免重複歷史宿命,更可站在前人肩膀上看得更準、走得更遠。
陳茂波:香港在世界黃金進出口量位列前茅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21
由於靠近內地和印度這兩個主要的黃金消費市場,地理位置優越,香港在世界黃金進出口量位列前茅。本港的黃金交易量亦持續增加,過去十年金銀業貿易場的九九金成交額穩步上升,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8%。
岑浩輝高票當選成澳門候任特首 首談與港關係 冀各自發揮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13
岑浩輝承諾會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加快推進經濟多元發展,為民為澳恪盡職守,守護社會公平正義,團結帶領市民,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聽民意聚民力,讓市民更多幸福感。
澳門行政長官唯一候選人岑浩輝的競選綱領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4-10-07
如果岑浩輝的改革計劃順利實施,將可為澳門重新定位為一個特殊的多元文化、經濟均衡發展和高質量城市,並在未來幾年加速與大灣區進行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融合,我給與這份政治綱領80分(滿分100分)。
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為香港拓展機遇
國家發展與個人前途息息相關,國家日漸富強,生活不斷改善,人民才能提升幸福感,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具有迫切需要,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
張炳良:香港須重拾中介角色 政商界要解放思想 勿走入政治正確窄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02
張炳良教授表示,勇於改革的政府,需要爭取社會認受性、擁有逆向思考,與社會各界和公民社會緊密聯繫,才能有效動員各方資源,較能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改革為何總會面對難以克服的阻力?
作者:宋恩榮2024-09-27
縱使改革對大多數人有利,改革過程往往仍會招惹激烈反對,以致不少對社會大眾有利的改革容易胎死腹中。改革為何總是如此「惹火」?
教育要改革
作者:陳文鴻2024-09-23
從最近的中產移民潮,可看到美國價值對香港社會凝聚力的破壞。大中小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受害於由大眾媒體、教育等傳播的失去應有社會制約的美式價值思想。美國社會已陷於解體趨向,香港不能不有所反思。
從香港例外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渡
作者:袁彌昌2024-09-13
回想當年政府仍有管治威信,香港多少也處於順境,要解決的問題不過是要改善貧富懸殊、令社會公平一點,而不是像今天般需要大刀闊斧改革,以達至經濟轉型、為香港另覓出路。
10國官員6000政商領袖聚香江 共商一帶一路新10年合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12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啟發了許多國家和經濟體共同分享機遇、發展和文化交流。香港作為中國最開放及最國際化的城市,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願景的關鍵節點。
從「50年不變」到「識變、應變、求變」
作者:宋恩榮2024-09-10
從一國兩制框架出發,香港「由亂及治」主要是中央的憲制責任。不過,「由治及興」卻不能單靠中央「落單」,還需要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精英主動及積極參與。
陳繁昌校長:中東近年愈趨開放 港人有什麼商機? 外國人士愛定居香港 怎樣保持國際吸引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09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陳繁昌教授轉戰中東10年間,他看到了什麼?西方覺得香港與中國已無分別?如何用新手法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怎樣與深圳協同發展?一起聽聽他一系列的分享。
中央期待香港能更好配合國家對外開放戰略
作者:劉兆佳2024-09-06
針對國家對外開放新戰略的主要部分,香港可從四方面與國家戰略對接。
自由、多元和改革
作者:郭一鳴2024-09-06
其實大排檔應作「大牌檔」,是昔年香港政府批給一些需要照顧的人員的福利,政府沒有錢給他們,就發一個牌照給他們的家屬去合法經營幫補生活,這就是變通。面對難題善於變通解決,這是老友心目中的香港。
如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新機遇和新活力?這場論壇給出答案!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04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4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員、行業領袖和財經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澳門回歸25周年、全球經濟變局、中國企業出海、資本市場破局等多個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馬丁·雅克:中國綠色技術領先全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28
英國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認為,中國與美國的現代化將會非常不同。中國的做法受到儒家的入世思想影響,具有社會責任感;美國的態度則基於個人權利和對市場的不干預。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全面和準確實踐
作者:劉兆佳2024-08-26
今天,在愛國者治港、行政主導和反中亂港分子被壓制的環境下,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擁有難得的機會和條件通過教育和宣傳等手段逐步肅清這種對一國兩制的另類詮釋的餘毒。不過這仍是一樁任重道遠卻又非常迫切的任務。
強化國際教育樞紐,吸引全球人才來港
作者:温志倫2024-08-26
建基現有優勢,學界應積極作為,不單要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更要更好發揮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獨特優勢,持續培養優秀人才。
陳繁昌校長:西方覺得香港與中國已無分別 如何用新手法說好香港故事? 香港怎樣與深圳協同發展 追趕最後機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23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陳繁昌教授轉戰中東10年間,他看到了什麼?石油美元協議結束後,沙特阿拉伯和香港的教育制度有什麼分別?我們的教育有什麼改進的地方?一起聽聽他一系列的分享。
兩岸和平統一 香港特區具體可以做什麼?
作者:關品方2024-08-23
在海峽兩岸的經貿活動與及人員往來兩方面,香港民間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的工作應長期堅持,不可小覷香港特區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的作用。
香港改革的挑戰和道路
作者:劉兆佳2024-08-22
那些問題屬於日積月累的結構性的問題,不是一時三刻便可以解決,這便要求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認真和持之以恆地以改革和創新妥善應對,此中特區政府的強大、果斷和睿智領導至為關鍵。
統戰大會在港舉行 冀借一國兩制成功 「喊話」台灣統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21
石泰峰提出5點希望,首先是中華民族認同,二是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三是反台獨分裂,四是增進同胞福祉,要充分發揮港澳和海外連接兩岸的獨特優勢,最後是營造良好環境,要講好中國和平統一故事。
滬港合作推動數據流通
作者:車品覺2024-08-19
隨着跨境數據流通重要性日益突顯,滬港應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加強合作溝通,共同推動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
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
作者:劉兆佳2024-08-16
為了有效應對美國意圖通過在貿易、金融、科技等方面的遏制,國家迫切需要在西方世界開拓新的國際經濟空間、擴大中國的發展腹地、強化歐亞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最終建構一個強大的歐亞經濟共同體。
三中全會《決定》在香港的落實
作者:尹瑞麟2024-08-16
特首在研習會要求司局長「深刻學習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融匯貫通在日常工作中」,但如缺乏統籌和跟進,與三中全會要求看來有所分別。
陳茂波:香港須做好三個中心、一個高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12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8月11日發表網誌,指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提到香港的戰略定位,香港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經濟學家林毅夫 x 香港01創辦人于品海:為什麼外界誤解中國社會沒有自由? 上半年呈低迷態勢 政府應如何增強私企和內房信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11
外界對中國自由度的批評合理嗎?中國政府應怎樣採取有力措施,在增強私營企業和房地產行業信心上?一國兩制政策下,香港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一起聽聽兩位嘉賓的分享。
胡鞍鋼:香港參與國內大循環 可發揮獨特作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8-09
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指出,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等,在這個領域,香港未來將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