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朗與何詩蓓共同創造香港歷史新一頁,已經成為新一代香港人的偶像,他們勇於拚搏、永不放棄的精神和登上奧運頒獎台的英姿,必將大大鼓舞年輕一代對生活對未來的信心。

相信,二元對立,議題為本,要超越「事實」的學評結合,不會屬於公民科的課程目標,以中學前線學生的學習為本目標看,步履要穩,方可言健步如飛,否則,最受損害的,依然是前線學生。

早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港區國安法》專題研討會上發表講話,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夏寶龍講話有很多訊息,包括對香港的四個期盼,官方首次表示一國兩制到2049年未結束。聽聽曾主席怎講。

我不希望年輕人只因心感絕望而抗爭,或追求虛妄而迷失方向。為何不可以為希望而創造力量?一代人做一代事,世界最終是屬於新一代的,就讓他們踏着前人的經驗和走出來的路徑,再闖新天。

如何在「一國」的前提下落實及發展「兩制」的空間,並按《基本法》的規定達致通過普選產生行政長官與全部立法會議員的目標?這些問題需要廣泛對話及前瞻性、突破性的論述,才能建構「真實、立體、全面」的香港願景。

中共建黨百年紀念的主調是頌揚「偉光正」(偉大、光榮、正確);「七一講話」則亦觸及對香港的一國兩制政策。許多港人期待,「一國屋簷」下,有清晰的「兩制邊界」,民生有一池活水。

拜登政府大體上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某些領域對抗的力度甚至更大,要削弱中國的實力,從香港入手可以打擊大陸的融資能力。保持外資對香港的信心,應是特區政府此時此刻對國家的最大貢獻。

在回歸24年裏,連學校在內的社會各界,並未有在教育的各範疇裏,正視一國存在的重要意義。

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籍貫」,這是「我」的血緣所在,是「我」的祖先之地,更是尋根問祖的精神與動力的源流。

不管台海和戰,美國對覬覦其霸業的中國,除非後者以實際行動「釋出善意」,不然雙方「駁火」一分高下,不易避免。

香港政務司司長的職責,是協助行政長官,督導他轄下政策局的工作,肩負協調各政策局在制訂政策和實施政策的責任。

隨着中國共產黨進入第二個百年征程,一方面維護港澳繁榮穩定,另一方面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將優先擺上中共議事日程。

中美已進入冷戰狀態,本來一進入這種狀態,政府就什麼有違常規的事情也做得出來,中國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懂得自我約束,顯示她對保留一國兩制仍十分着緊。

香港始終是法治之區,如果傳媒在法律範圍內對政府作出善意批評並沒有問題,但是,若然違反《港區國安法》,不利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其生存空間只會愈來愈壓縮,甚至沒有。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主題論壇上,強調五次釋法、《國安法》及完善選舉辦法有什麼意義?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指出,2004年是中央對港政策的分水嶺,究竟香港制度哪些方面跑偏了需要糾正?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香港需要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而人大立《國安法》顯示共產黨領導。一起聽聽曾主席分析。

特區政府和參與施政的愛國者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嚴厲打擊一切破壞一國兩制的分子,雖是應有之舉,卻不是中央期望的全部。

香港能否再生,決定於怎樣改變港人的心態與取向,這不是回歸一制,內地一制也正在改。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一國兩制」論壇,指稱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維護一國兩制,就是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就是維護香港的光明前途和香港人的根本福祉。

筆者認為國家安全教都是一些切合課程宗旨、建基於事實、合乎情理的內容,對加強新一代國家安全意識相信有一定幫助,也可以令學生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從不同角度理解國家安全的知識,引起同學關心相關的時事。

自由黨四位立法會議員支持通過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

儘管2020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下調了6.1%,2021年首季卻強勁反彈7.8%,反映香港優勢仍在。香港可從內地提出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中,找到新起點。

香港故宮在揭幕前,經已向學界展開多場諮詢,反應熱烈。在大眾翹首以待揭幕開放前,或許要作深度思考,北京故宮的首個外展場館,珍藏稀世,為何獨鍾情香港呢?

筆者認為,到內地掛職,是改變香港公務員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殖民地政府官員心態最好的辦法。

按《基本法》,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忠誠實施資本主義制度,不應干預市場,包括廣播業內的商業決定。政府以某個界別利益為由,用公帑干預市場,又不容港台參與,難不惹人憶測。

沒有一個制度是十全十美沒有瑕疵的,想當初香港在回歸前才落實的選舉制度,也只是實驗,要經過實踐才暴露流弊。

現實不再是觸手可及,政治淪為教條主義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卻隨時會車毁人亡,這將會是大破大立時代治港的最大考驗。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本社第三屆財經峰會,指出「十四五規劃」強化香港對內地的傳統功能,加入新的內容,與大灣區合作互補。他強調,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深圳、澳門等政府會緊密合作,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認為,電子商貿、數碼經濟是契機,可以令我們做到無遠弗屆。同時,我們要把傳統產業科技化,亦要把大學本身的科研項目成功產業化,香港才能在創科有一個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