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政務官

孫玉菡:從新移民到問責局長 自嘲異數屢不跟隨主流
作者:張家偉2022-12-07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自嘲在人生不同階段,包括小時候從山東省移居香港後的求學生涯,到加入政府工作,自己都是「異數」。
專訪馬時亨:公務員執行力弱,李家超如何落實問責制 重建政府公信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8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認為,現屆政府壓力不少,問責官員需要向特首負責,而特首需要向中央負責,問責官員不能再得過且過,「當問責制無到」,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上班。
淺析李家超的司局長和行政會議成員
作者:盧兆興2022-06-27
新一屆特區政府27名最高級官員中,有9人或三分之一在過去或現在有紀律部隊背景。這樣的安排肯定是為了維護中央政府在香港最關心的國家安全問題。
李家超:上任後將加強公務員危機應變意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5
從事公職數十年的李家超,認為香港公務員整體勤奮優秀、有辦事能力。不過,有些程序的確是繁複或過時了,可能讓公務員無法發揮效率,上任後會強化團隊危機意識、建立團隊精神。
新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建立戰略規劃能力
作者:謝祖墀2022-04-20
下一屆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建立(或重振)在戰略規劃方面的能力和相關組織部門。從根本的工作本質來說,這部門應該要比以往的CPU更加戰略性;相對政策局來說,更有駕馭的權力。
下任特首的人選與任務
作者:雷鼎鳴2022-04-08
美國忌憚中國的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必會在香港問題上老調重彈,失實報道甚或挑起矛盾,把香港變成美國涉台輿論戰中的助攻戰場。香港需要一個更有定力應付到腥風血雨的特首。
切勿封城
作者:陳景祥2022-02-17
問責是一回事,但硬說政府沒有落實動態清零,而且是故意放軟手腳、陽奉陰違而造成今日局面,我覺得是言過其實,把抗疫工作過度「政治化」了。
香港政務官體系開放
作者:孫明揚2021-11-03
香港政府首長級的編制相當龐大,始終要依賴內部培養的人才擔當。政務官的升級機制,一向的政策及做法都是選賢任能。
港府管治階層缺乏國際外交視野
作者:孫明揚2021-10-27
大家可記得「河水不犯井水」是回歸時的主流意見,這種取態當然無助特區管理階層着眼與祖國在政策上聯繫的各種措施,只是着眼於香港本身的狹隘、內向觀點,無助他們培養及發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視野。
政務官逃亡潮 港府能否轉危為機
作者:葉劉淑儀2021-08-10
回歸24年後的今天,「政治中立」、「三權分立」、「不做政治工具」的觀念仍根深柢固。在當前的政局下,若政務官不甩掉這些想法,便難與中央及特區政府繼續攜手前行。
文官與武官
作者:雷鼎鳴2021-07-02
今天中華文明經歷了幾百年的韜光養晦後,似又找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等進步非凡,這是有些國家所難以容忍的。香港正是一個價值觀與制度選擇的戰場,這戰場重要,中央不會胡亂找人領軍。
落實愛國者治港 政務官首當其衝?
作者:王永平2021-03-05
在中央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公務員體制或個人,尤其是政務官,恐怕難以獨善其身。
制約特首
作者:陳文鴻2021-02-24
愛國者治港首先要行政長官是愛國者,否則的話,愛國者治港便成空話。
武進文退 AO的黃昏
作者:編輯精選2020-04-22
能成為政務官,多為醒目仔女,摸熟遊戲規則,懂得走精面,時而陽奉陰違,隨時搬出一萬個某政策不可行的理由,在北京眼中自然是「養唔熟」的一群。相反,紀律部隊的文化,卻甚合共產黨脾胃。
周永新:AO管治如老爺車,成香港最深層次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1-10
政務官那套傳統的管治方式──自以為是的原則和立場、官僚的議事態度、不顧民意的決策過程、不肯認錯的官場文化,就算不至於成為香港今天困局的罪魁禍首,也明顯失去帶領港人重建香港的能量。
香港如何培養政治人才
作者:文灼非2018-07-30
在特首選舉期間,林鄭月娥的對手曾俊華及葉劉淑儀都是資深政務官,商界精英無人出戰。林太勝出後,組織問責班子時困難重重,最後也主要沿用舊人或從政務官挑選。
曾蔭權無法逾越的那一關
作者:葉劉淑儀2018-07-24
事實上,雖然特首的年薪只有400萬,比金管局總裁還少一半以上,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隱藏福利。
網上大學的來臨
作者:張堅庭2017-12-17
我要說的不是上大學不好,上大學是為求思考、知識、學養、挑戰、發掘、研究。如果有新的環境與方法,如果不上大學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不上大學沒什麽大不了。
香港對內地有何責任?
作者:陳文鴻2017-12-04
香港與內地建立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是香港與內地權責相合。香港憑什麼對內地只取不予呢?
政務官能以創新科技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嗎?
作者:陳文鴻2017-10-16
施政報告反映出政務官們不懂科技創新,只是東抄西襲,把一些建議或別人的經驗彙集而成。
專訪葉劉淑儀:港人宜重拾開拓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7
葉劉淑儀認為未來應刻意推產業政策,只是香港可能遲了數十年。
AO出身的林鄭月娥能打破僵局嗎?
作者:張楚勇2017-08-30
香港政治人才從何而來?如果仔細一看,香港的管治人才似乎都是分崩離析的。
特區管治的困境與出路
作者:馮文正2017-08-30
香港自回歸以來,管治上的爭拗多基於政治取向,政府投入研究本土政策的資源偏低。
翻閹活化工廈 坐困AO思維
作者:關焯照2017-08-18
政府必須承認無奸不商,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個微軟的蓋茨和股神巴菲特可以捐出大部份身家作為善事之用。
卜約翰專訪林鄭月娥:港大如何培育出第一位女特首
作者:編輯精選2017-07-18
林鄭月娥:「回顧大學生活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經歷,當然是清華大學之旅。」
香港可能淪為區內二線城市
作者:劉迺強2017-05-08
怕也無用,融合的浪潮來了!
從林鄭月娥組班說起
作者:劉迺強2017-05-04
回歸20年,建制就敗在這裡。
有權無責的政務官員系統
作者:劉迺強2017-04-18
特首和他的治港班子,一共只有不到30人,是完全沒有實權的空心老倌。政策的成敗,端賴掌握人權和財權的政務官員系統是否合作,而對於政策的成敗,政務官員毋須負責,問責的是無權無勇的特首和他那一小撮政治任命官員。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制訂政策,然後對外被問責,當靶子。 不單如此,自回歸過渡開始,香港政府便不斷把它的一些功能分出去,成立由政府資助的專責獨立組織,主動分權。 以香港機場管理局為例,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法定機構,以商業方式獨立營運,並不隸屬民航處。你大概也猜得到,這些獨立王國,幾乎清一色是由前官員管理。特區政府被削出去的權力,同樣操在政務官員手中,他們之上通常有來自各界的管理委員會,但這些人都是聽政務官員的話,走程序的。 治港班子有責無權,政務官員有權無責,這政制設計完全是政務官員的天堂。有趣的是,這明顯荒謬絕倫的安排,卻像皇帝新衣那樣,政務官員能長期封住悠悠眾口,回歸二十年都沒有人指出,還讓大家覺得理所當然。 這樣的一個系統,因為缺乏中央領導,沒有方向感,各部門碎片化,按以往的慣性運作,因循保守。只要影響各部門的日常運作,官僚系統會自發的抗拒,抵消。特首和班子能做的,只是通過財政司司長,於預算中各部門支出增長作不同的微調,很難作任何大的政策改變。如西九故宮博物館類,「好打得」如林鄭,也要繞過這個系統才能成事。 特首左右做人難 香港的最基本問題,是各持份者都只盯住己一畝三分地,不顧大局;就算中央,對香港也只顧其整體短期經濟利益,不惜犧牲這隻生金蛋的鵝的健康,把產業抽空,同時讓利益集團壯大,自己不作為,並容許特區政府不作為,弄到它快要因長期營養不良和失醫病死了。 就算從「長遠打算,充分利用」出發,中央也要下大決心,帶領香港各界,把香港帶出困境。現在看來,中央決心已下,大灣區規劃是一盤大棋。 但是這盤大棋一旦成功起動,首先便一定會把香港目前的利益格局全面打破,會碰到重重障礙,而第一重,將會是政務官。可以想像,他們的共同口號將是維持政治中立,程序公義,保障本土利益,抗拒大陸化。 政務官不用跟你談政治(他們是「中立」的),根據往例,香港公帑不能在境外花,人家怎麼搞一回事,我要走程序,光是這兩條就能把香港自絕於大灣區之外。 到時候,陳方安生的幽靈又會重現:香港要做一個很有特色的國際都會,還是又一個中國城市?並簡單地把兩者對立起來。 不管誰當特首,在這環境中,都會左右做人難。所以最近才有像內地年青學者田飛龍倡議的,中央就根據《基本法》第48條,索性給特首下指令算了。 這是年少氣盛的書生之見,但中央如不大力主導,香港就必然會被既得利益主導,無可避免。 大灣區發展規劃只是一個頂層設計,魔鬼在執行的細節中。中央在香港的同盟軍在哪裡?民建聯嗎?工聯會嗎?它們都是既得利益的一部份。
政務官全面壟斷特區政府
作者:劉迺強2017-04-10
特首率領的三司十三局,實際上都沒有人事權和財權,完全被政務官員架空了!
林鄭要找什麼人入政府?
作者:陳景祥2017-04-05
為了彌補撕裂、促進和諧,社會上有呼聲認為林鄭應該委任泛民成員,或曾俊華和胡國興的支持者加入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