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諾獎得主尤努斯對生於文盲家庭的大學畢業生說:「 向你們的母親學習吧,忘掉學校那一套,重拾與生俱來的營生本能──想出生意點子來,讓我們當你的生意夥伴。」
在英國劍橋談「教育迎向未來」,在美國哈佛講「實踐教育,釋放潛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理論與實踐並重。
在第一屆一丹獎評選和峰會過後,創辦人陳一丹先生會怎樣總結他的心路歷程?從他在2013年萌生設立獎項的想法開始,一直到第一屆活動圓滿結束,當中的一連串分享和反饋為他帶來怎樣的反思?
讓孩子找到生命熱愛,敢於成為自己,他們才能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以堅定的步伐踏上生命路途!
有時讀者會來電郵問我,你又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回答說我不會教,我多數時間都是和他們分享和討論。
丁新豹博士讀書時,接觸藝術。畢業後從事藝術工作時,認識歷史。到歷史博物館工作時,有意推動歷史教育。儘管身份多變,但文化之心不變。
父母無法代替天,父母也要聽天的,不要替天行道,自作主張。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子敗掉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
香港學生不少是既聰明又勸奮的,但被社會的功利意識感染,很多時失去學習的目標。
2015年,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包括健康、教育與收入,在年世界188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12,屬「非常高度發展」。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在將來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大部分名校家長已患上「名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即被學校的名聲騎劫,不單不敢提異議,反而覺得學校不夠嚴格。
中國教育的經費在近年來繼續增加。經濟學教育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成人首要任務就是關注環境。」——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
通過學習不同學科,學生們可以意識到世界存在的問題,並且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對這些問題提出挑戰。
一丹獎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讓我們著眼於更大的願景來思考我們能做什麽。我們在思考如何合作,共同推進教育的變革發展。
我們打罵孩子都說是「為你好」,但即使立意良善,卻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導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更大的隱憂。
科技給現代教育帶來的挑戰是雙重的。一方面,科技發展對教育體系本身帶來衝擊。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正在對整個社會秩序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社會變化太快了,如果我們總是用上一代的思維去教育下一代人,顯然是脫節的,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
從某種角度說,我來這裏尋覓的不僅僅是知識,亦是為陶冶一種性情,修養一種學風。
人的社會化是和同儕完成的,年輕人尤其易受到朋友影響。在求學時期,團體生活正好學習與人相處,幸運的話更可能遇見一輩子的好夥伴。
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是一代人成就一代人,讓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成功的尋找到自己的幸福。
學校必須推行生涯規劃教育,這些課程確是幫到學生理解自己的優劣、協助分辨擇業方向。
讀書是一種精神的長途跋涉,日積月累能造就一種優雅氣質,如影隨形。
不少人認定入職助教,會是晉身教育事業的起步點。
多給予接納和支持,攜手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
從政治層面看,林鄭月娥需要盡早撕去被污名「低民望」的標籤
我近來常常在想:到底香港是否一個適合我和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
筆者近年有機會到不同的家長群體分享香港處境與現今小學教育的關係。在講座之先通常讓家長分享一下對香港教育的觀感,家長們一般的回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答案—家長很忙、學生很忙、學科很多、國際學校輕鬆得多、小學生要懂百般武藝⋯⋯ 聽到這些回應都令我有一番感受,近年社會上傳達着一個「很忙」的信息,有時只怕學生在未體會學習之重要及樂趣之先,已為學習加上一個主觀想法。我在過去的講座會從香港獨有處境角度下提出一些要點讓家長理解及思考,就讓我藉此也分享一下。 香港的獨特與優勢 香港能夠有光輝的歲月,無不因為歷史及地理上的因素。被英國管治多年,再回歸祖國,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口已有七百多萬,我們是擁有著香港的文化。從歷史及政治環境上看,孕育了香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地。從香港經濟發展及地理的環境上看,我們與外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從資源上看,即使是我們基本所需的食米及飲用水,我們卻不能自給自足。因此「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實況。 教育需配合社會實況而發展 既然「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 保存文化」就是我們的境況,在教育方面就需要承接着香港獨有的文化,從而培育出能與國內及國外溝通的未來棟樑。 教育!甚麼可以刪去不教?你有想過嗎? 教育的領域並非可三言兩語就說明,然而下述數個項目都是我們獨有的情況: 一、表達:說的不是寫 香港社會在說話上以廣東話為主,國內以普通話為主,而國外(尤其英、美)以英語為主。香港學生小小年紀就在語言學習上至少需具備廣、英、普的能力。可是廣東話的表達卻與書面語有着莫大的不同。在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口語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時,相信廣東話與書面語的差別可算是最大,而我們就是在廣東話環境下成長。 二、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 在聆聽能力及說話能力方面學生同時要能夠掌握廣、英、普,因此香港的學生自小就需要能夠「聽說三語」、「讀寫兩文」。 三、輸入文字的方法 隨着資訊的流通,學生將意念透過電子檔案方式儲存及傳送都是社會所需。現時對繁體字的輸入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利用中文輸入法。這對香港學童來說與其他地方也有差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童為例,他們能說大致就能以拼音輸入法輸入文字;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來說,他們能說也大致能輸入字詞。然而普遍地對香港學童來說,能手寫繁體字,能口說廣東話也不是容易地將意念轉換為編碼輸入電腦,因此香港一般的小學生也學習中文輸入法。學懂了,明白了!要輸入得流暢就要多練及記碼! 筆者於上文點提香港幾項與國內及國外教育在本質上不同的原因。其實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教育色彩,當我們理解多一點,可能就會明白多一點香港教育的需要。與其把香港教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作直接比較,不如多了解香港教育所需的原因。香港擁有優秀的教師團隊與學者為香港教育不斷努力。我們期盼為著下一代,我們能帶出一個正面的信息。香港就是需要建基於我們獨特的處境而為未來的主人翁提供適切的裝備,以迎接香港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可有出路? 出路一定有,並且相信可以很多,由於篇幅所限,至少有二: 一、避免一窩蜂 學校切忌一窩蜂推行熱門的教育方案,如早年的專題研習、批判思維教學、中文輸入法課程及近年的STEM教育。學校在推展新項目之前,必須考慮優次、釋放學習空間,擬定推展進程,因應校情不同有序地逐步發展。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教育方案,我們要的是循序漸進可持續、可執行的教育方案。 二、家長教育 要讓家長了解大環境的教育需要,從而因應子女的特質而安排不同的學習。家長必須了解教育決策的原因,切忌將個人兒時的教育經驗與現時的教育直接比較。相信香港的教育需要包括全面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讓學校能夠真正與家長合作。 在香港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由地方,學校教育給予我們很大的專業自主,可是在有專業自主的同時亦更需要專業的判斷。我深信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們也需要讓下一代看見他們有盼望的未來。 每個人也值得再思,在我們香港獨有的處境下,在每間學校、在每個家庭如何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孩子選擇合適的道路。 世界不斷在變,當我們回到最基本時,小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甚麼?贏在甚麼線上也不是最重要,恆久不變的就是讓童年有時間及空間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最後盼望有一天在講座中再問對香港教育觀感時,有參與者的回應是—重視學童養成良好的品格與習慣。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的排列次序,充分反映中國傳統生涯規劃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以士為四個職業類別的首位,可以體會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父母們辛苦工作,為的是可以讓子女有足夠的盤川讀書應試。而子女們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然後可以當官得到利祿。 農業排行第二,皆因中國是以農立國,大家透過自己的手,努力耕耘,養活自己及別人。工藝是其次,或可以說是支援日常生活及農生產的,只是配角而已;最後的席位是商業,因為商人看似沒有直接生產,只是懂得轉賣別人的成果牟利。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世界各地的工廠不斷增加,很多的用品都是由工人透過機器製造,令大家的生活更加有質素,更加有效率。當第二代工業革命出現,農業的地位被工業趕過了,電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人的生活模式;當世界有了電力,人們便可以在晚間活動,生產變得更加有效率。 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就是商業制度的建立,包括有關營運的法規及財產或資金的轉移,經過了時間的孕育資本市場,股票及債券在世界各地不斷成立,商業營運的重要性蓋過了工業技術。 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是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可以重新排列,應該要排成「商工農士」。因為資本市場主導了資金及資源的流向。今日,若你生產或發明了一樣物件時,要依靠商業模式,才能把你的物件在市場「發揚光大」。農作物的收成,也是依賴商人把他們的產品包裝,再研究產品在那個市場有最大的需求,最後運到不同的地方銷售而獲利。 莘莘學子讀書,目的不再是為了當官,而是找一份合適自己的好工。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找到商業價值較高的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提高子女們的生活水平及未來發展的空間。大家可以想想,相比一個有熱誠願意做政府工的年青人,和在證劵市場打工,大家會覺得那一位可以得到較多人羡慕呢?原因為何,可能有較多賺錢的空間。 事實上「士農工商」已被顛覆了,但社會仍是不斷改變。近代有些家長及教師,曾鼓勵希望青年人到金融界別工作,因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大家千算萬算都算不到,科技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大革新。不少銀行或證劵都採用了智能系統,所需要的人手是買少見少。 現今的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新興的行業已經跳出了「士農工商」的框架。最突出的可算是開發智能系統的科技。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直接影響了「士農工商」每一個行業的運作,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包括了每個人的起居飲食,生老病死! 還有更重大影響的行業,就是娛樂事業,包括電影電視的明星,以及一些職業運員,他們可以賺取的金錢及擁有的公眾影響力,遠遠大於很多教師及家長,有時政府也求助於他們協助宣傳一些新概念;因為大家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始著重享受人生,生活上的娛樂需求不斷增加。大家忙碌了,不是工作,而是尋找娛樂;現今的飲食,也不再是純基本需要,也加插了娛樂消閒。或許大家可以預計未來是娛樂和科技職業取得了主導的地位,「士農工商」需要改寫為「娛科商工農士」。 在這個翻天覆地的世代,家長及教師如何去規劃青年人的職業,成了一個非常具挑戰性的難題。大家都擔心自己指引他們選擇的某一行業,不出兩三年就面臨息微。其實,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很多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預期。大家需要掌握大趨勢才是首要任務,我們坦誠告訴他們,大家願意與青年人同步成長,一起研究未來職業的變數,引導他們分析社會的需要,然後規劃自己的未來!
我提出的,在831框架之外,重啟政改。就是為了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創造一個理想公平的社會環境。
為學生、老師、家長、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啟發性、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