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要強健,不僅要硬體建設,還要軟體人才。政府經費應該花在哪,才有最大投資報酬率?執政者的遠見,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

你喜歡的是早歲十多年毫無壓力的快樂學習的過程,長大一事無成;還是及早艱苦鍛鍊,成年以後60年得到學習的快樂成果,這題數應是很易計的了。

黑心食品猖獗,許多人提倡自耕自食,但其實難以達成。一位芝加哥富家女孩的故事,或許能讓台灣下一代,朝「好食」邁進。

AI衝擊,各國人才培育反而開始強調起品德。但當我們的教育不再注重公民道德、生活倫理,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消失是指日可待的了。

我覺得現在也是時候向學校施壓,告訴校長,有些方法或許不切合這年代。

2006年諾獎得主尤努斯對生於文盲家庭的大學畢業生說:「 向你們的母親學習吧,忘掉學校那一套,重拾與生俱來的營生本能──想出生意點子來,讓我們當你的生意夥伴。」

在英國劍橋談「教育迎向未來」,在美國哈佛講「實踐教育,釋放潛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理論與實踐並重。

在第一屆一丹獎評選和峰會過後,創辦人陳一丹先生會怎樣總結他的心路歷程?從他在2013年萌生設立獎項的想法開始,一直到第一屆活動圓滿結束,當中的一連串分享和反饋為他帶來怎樣的反思?

讓孩子找到生命熱愛,敢於成為自己,他們才能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以堅定的步伐踏上生命路途!

有時讀者會來電郵問我,你又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回答說我不會教,我多數時間都是和他們分享和討論。

丁新豹博士讀書時,接觸藝術。畢業後從事藝術工作時,認識歷史。到歷史博物館工作時,有意推動歷史教育。儘管身份多變,但文化之心不變。

父母無法代替天,父母也要聽天的,不要替天行道,自作主張。許多人留了許多錢給孩子,都給孩子子敗掉了,讓孩子嬌生慣養,結果孩子就不聽話。

香港學生不少是既聰明又勸奮的,但被社會的功利意識感染,很多時失去學習的目標。

2015年,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包括健康、教育與收入,在年世界188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12,屬「非常高度發展」。香港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在將來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大部分名校家長已患上「名校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即被學校的名聲騎劫,不單不敢提異議,反而覺得學校不夠嚴格。

中國教育的經費在近年來繼續增加。經濟學教育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成人首要任務就是關注環境。」——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

通過學習不同學科,學生們可以意識到世界存在的問題,並且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對這些問題提出挑戰。

一丹獎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讓我們著眼於更大的願景來思考我們能做什麽。我們在思考如何合作,共同推進教育的變革發展。

我們打罵孩子都說是「為你好」,但即使立意良善,卻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導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更大的隱憂。

科技給現代教育帶來的挑戰是雙重的。一方面,科技發展對教育體系本身帶來衝擊。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正在對整個社會秩序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社會變化太快了,如果我們總是用上一代的思維去教育下一代人,顯然是脫節的,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

從某種角度說,我來這裏尋覓的不僅僅是知識,亦是為陶冶一種性情,修養一種學風。

人的社會化是和同儕完成的,年輕人尤其易受到朋友影響。在求學時期,團體生活正好學習與人相處,幸運的話更可能遇見一輩子的好夥伴。

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是一代人成就一代人,讓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成功的尋找到自己的幸福。

學校必須推行生涯規劃教育,這些課程確是幫到學生理解自己的優劣、協助分辨擇業方向。

讀書是一種精神的長途跋涉,日積月累能造就一種優雅氣質,如影隨形。

不少人認定入職助教,會是晉身教育事業的起步點。

多給予接納和支持,攜手建立關愛共融的社會

從政治層面看,林鄭月娥需要盡早撕去被污名「低民望」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