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檢測的成效不可以單看計劃的成績,而是其對香港政府防疫政策的影響。
過去一個月疫情持續緩和。現時每日新增確診個案維持在個位或低雙位數,而且以輸入個案為主,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顯著減少,顯示社區傳播風險下降。
政府制訂的高風險地區名單也只有11國,但現時卻有超過200個地區出現新冠疫情。究竟林鄭和負責公共衞生的高官是否認為現時只有這11國對香港造成的威脅遠大於其他地方嗎?
由於並非所有企業都有足夠儲備去捱這麼長的低收入期,其中不少可能要倒閉,以致即使疫情受控後,經濟也不容易回復正常。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認為,香港似乎已不再是企業眼中的營商樂土,商界最大的期盼是安穩的營商環境。
香港特區政府抗疫,好彩得到中央政府相助,可以為全香港770萬市民作出全民檢測,但結果只得178萬香港人去做檢測,任香港政府如何解釋,大家都知道今次全民檢測是失敗。
9月19日,本港新增1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4宗是本地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5010宗。本港疫情至今103人死亡。
《經濟學人》今年7月,與一家近年聲名鵲起的「21st Club」,以疫前和疫後的賽事,對球壇上一個長期存在、但也難以解釋的「迷思」——主場優勢,做了一次「類干預」的差分解釋。
鍾南山18日(周五)在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上指出,控制傳染是今冬明春防控工作的一個關鍵,佩戴口罩和洗手很重要。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疫情應該還會繼續存在,同時很可能發生局部地區的爆發。
9月17日,本港新增9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6宗是本地個案。至今本港個案累計4993宗。本港疫情至今102人死亡。
香港有很多建制派人士,經常在公開場合表態支持政府,今次國家檢疫隊到香港,他們又登報鳴謝。但如果問他們有沒有去做檢測,結果或者會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很多建制派人士沒有去做檢測。
第三波疫情為香港帶來極大的傷害,也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當首先在過去大半年的抗疫經驗中探索,應該依賴付出了大量心力抗疫的市民的智慧。
剛剛完結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結果有大約178萬人參與,佔全港人數百分之二十四,當然,這個數目跟當局推出全民測試的初心相距甚遠,但當局早已將計劃名稱修正為「普及社區檢測計劃」。
特區政府公布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涉達240億元。9月18日(周五)起放寬一系列社交距離措施,限聚令維持4人。
航空公司由為了乘客量多少,變為要更着重現金流減慢跌勢而過活,已逼在眉睫。
不少長者沒有能力自行到政府的指定中心接受檢測,衞生署也沒有足夠人手到過千間院舍為長者抽取鼻咽樣本,這些老人家變成了被遺忘了的群組。
特朗普是現任總統,掌握了某些主動權,同時他亦是一個詭計百出,好作驚人之舉的人,在10月內蓄意製造一些突發事件,爭取選票,扭轉暫時民調的劣勢亦極有可能,可用的手法亦不勝枚舉。
全球正在與新冠病毒作鬥爭,中國則採取一種新的地區發展策略,包括利用長三角作為經濟發展火車頭,同時釋放出大灣區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人腦的線路比電腦的線路複雜很多,人類至今沒法把不同的人腦進行連線,好讓人進行集體思維。
中國抗疫的成功,美國和印度疫情的失控,香港的「張弛有度」,給人們提供多一個角度去思考兩制的長短優劣。
香港政府崇尚自由,但性格軟弱,不願為了對社會有益之事而冒上政治風險,所以沒有強制驗疫。這是不對的。
在疫情威脅下要重啟比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且是考驗有關運動項目的領導或決策者的勇氣和承擔魄力。
上世紀70年代揭露「水門事件」的名記者伍德沃德,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憤怒》(Rage)中指出,今年3月,總統特朗對他談及新冠肺炎時曾説過:「我仍然想淡化處理,因為我不想造成恐慌。」
從過去幾天本地確診宗數已跌至只有幾宗來看,疫情已明顯受控,對香港市民來說,這肯定是一個好消息。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正與廈門大學合作研發一款鼻噴新冠病毒疫苗,11月將進行首階段臨床測試。他預計,由測試至疫苗面世,最快都要一年後。
林鄭應該多謝一些有心人,他們不斷在Facebook、WhatsApp等渠道發表檢測是絕無痛苦,與不支持檢測人士的宣傳不同,如果冇了這班人,我相信檢測的人數可能只得五成。
在美國全面「厭惡中國」的氛圍裏,無論何人入主白宮都無關緊要,但白宮主人的換臉依舊有機會給中美和世界的新格局帶來新的可能。
政府宣布,再延長普及社區檢測至9月14日(星期一)。9月12日起,只開放57個社區檢測中心。
如果特首能夠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裏回應一個問題便已經足夠——她對未來一年的香港社會,有一個怎樣的圖像?
面對政府抗疫無能,商界就一定程度扮演了「補鑊」角色,早於抗疫物資短缺時,不少企業也有參與捐贈口罩及防疫用品予有需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