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好些突破性發展,都是源自年輕人甘願冒險嘗試做一些,時人都覺得浪費時間和徒勞無功的事情。那些年輕金融巿場才會和才可做的事,會否是其中一些香港可考慮的機會?

過去幾十年香港住宅經歷跌市整固,一般不會超過3年就會重拾升軌,所以年輕人應把握機會。買樓屬一項投資行為,隨着房價上漲,個人財富亦有所增值。

美國人不能隨意花錢就是最大的管治失敗,勉強度日是不可接受的。何況71%的選民認為81歲的拜登年紀已經太大,即使再健康,也不宜連任。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3-12-05
區議會改革後增設地區委員會界別議席,即由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地區防火委員會和分區委員會的委員以全票制選出。筆者認為,這3個地區組織需要充分合作,才能更好地向政府反映民意,協助政府推進社區工作。

社會的動亂,經濟的走下坡,讓許多社會的政府,已經無暇顧及教育──高等教育是個花錢的領域。但是環顧中國,卻保持基本穩定。並非說中國的教育有驚人的突破,但可以保守地說,中國的教育還有很大的進展空間。

我在看這本《等閒識得東風面》時正是這樣,這個書名立刻使我的大腦浮起這首詩的下一句「萬紫千紅總是春」。

疫情以後的世界,秩序崩壞,價值觀沉淪,下一代已經是全新的數碼化人類。不只是英國,是全球的問題:全世界各國幾乎都是同樣的兩個政黨:一個是老人黨,另一個是 Online數碼化的年輕人黨。

有時候,子女和父母的誤會,一層又一層地封上去,何時才把冰封溶掉?

老報注重傳統,講公信力,但也容易吃老本,不思進取,本港多份老報就是因為未能與時並進等原因而被淘汰。《文匯報》近年銳意改革,內容豐富多元,版面充滿活力,又透過融媒體《點新聞》等平台進入年輕一代的手機。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我始終覺得,文學最基本還是要與人為善。我們可以去寫一些醜陋的東西,但是也要發掘一些美好的東西。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生活,有什麼事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就是人的同情和憐憫之心,這是動物所沒有的。

年輕人的前景渺茫為人詬病,這屆政府積極改善青年政策,到底有沒有成效?先來聽聽著名社會學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博士分享她的青年問題研究結果。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也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建立了龐大的印刷王國,他形容,墨守成規不會帶來進步,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持續發展。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所謂的work-life balance,應該是人生整體「埋單計數」,不同階段的人生,追求work或life的不同重點,才是好的balance!否則,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今日社會在致力推動培養同學掌握科技領域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培養充實的文化內涵,尤其對於人文精神的認知與提升學習。

國泰事件反映港人對民族認同南轅北轍,甚至將政治態度置於專業服務之上。國家民族認同的課題須大大重視,否則或會影響未來兩地合作。

我們在人生路上,念書、工作、談戀愛以至做生意,各方面都免不了比拼競爭。試想,跟對手短兵相接的時候,如果彼此水平差不多,你靠什麼取勝呢?能敢於出盡全力正面交鋒,憑藉的正是勇字當頭。

有了三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

教育大學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指出,一些勞動市場措施不能避免地會影響到年輕人選擇就業、規劃生涯、接受培訓的決定。如果入行的吸引力減少,則未來人手只會更為短缺,那就更需要其他措施來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

少年的流金歲月,由Pat說出來,聽了也讓人覺得:中學生活,可以這樣過,很不錯呢。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認為,港府最近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嘗試全方位照顧年輕人是好事,但畢竟這只是一個願景(vision),在落實措施時需要了解青年實際需要,確保政策每一環都可以到位。

坊間有輿論認為年輕人喜愛「躺平」、無法捱苦,事實卻正好相反。嶺南大學潘毅教授指出,他們長時間工作得不到合理回報,那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美好想像變得愈來愈模糊和脆弱。

「大同與小康」、「近者說(悅),遠者來」似乎愈來愈虛無縹緲。我們的明天,會「進化」成為長生不老、不必傳宗接代的AI嗎?

近日特區政府行政和立法共同組織考察團到大灣區真實體驗交流,是朝正確的方向踏出正確的一步。雖然已嫌太遲,但「遲到好過冇到」,要及時提出明確的前路和願景。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大灣區至今仍然是一個宣傳上唱得起勁的概念,但實際上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相信很多人都茫無頭緒。

經濟學將子女定義為耐用消費品由來已久,因為子女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收入」或滿足感。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該生小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