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年輕人

《文匯報》和炎明熹
作者:郭一鳴2023-10-04
老報注重傳統,講公信力,但也容易吃老本,不思進取,本港多份老報就是因為未能與時並進等原因而被淘汰。《文匯報》近年銳意改革,內容豐富多元,版面充滿活力,又透過融媒體《點新聞》等平台進入年輕一代的手機。
張五常教授:對迷茫的年輕人有什麼忠告?學好中文為何一定要背誦經典詩文?有哪些推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1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9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傳統學者的作風,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術界。其著作曾為不少中學經濟課程考生的應試讀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對年輕朋友的心得分享。
青年人才如何融入香港在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
作者:顏雋2023-08-17
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余華:文學還是要與人為善 偉大作家都有一共同點──「文學自由談」座談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09
我始終覺得,文學最基本還是要與人為善。我們可以去寫一些醜陋的東西,但是也要發掘一些美好的東西。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生活,有什麼事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就是人的同情和憐憫之心,這是動物所沒有的。
潘毅教授:為何年輕人大嘆精神貧窮?解構青年生活形態 上一代如何理解他們渴望自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31
年輕人的前景渺茫為人詬病,這屆政府積極改善青年政策,到底有沒有成效?先來聽聽著名社會學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榮譽教授、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博士分享她的青年問題研究結果。
「搶人才」之外 政府應向青年有個交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31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政府應解釋怎樣看待和如何準備5年、8年之後的勞動力供應?也需要有一套想法或計劃,好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再走下去,朝哪個方面,能夠在事業發展上,找到可行的道路。
書展2023|史立德博士:力不到不為財 年輕人應積極把握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2
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博士建立了龐大的印刷王國,他形容,墨守成規不會帶來進步,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持續發展。
粵劇能否碰時代痛點?
作者:劉銳紹2023-07-10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為甚麼對粵劇的興趣不大?除了「老套」外,最大的問題是:即使粵劇有藝術價值,卻無時代感。劇目、內容、題材、語言,都是古代的,跟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
香港人追求Work-life Balance嚴選工種,到底工作和生活,有哪14種對平衡的見解?
作者:李偉民2023-06-24
所謂的work-life balance,應該是人生整體「埋單計數」,不同階段的人生,追求work或life的不同重點,才是好的balance!否則,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中華文明第一課 抵於切問而近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08
今日社會在致力推動培養同學掌握科技領域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培養充實的文化內涵,尤其對於人文精神的認知與提升學習。
一個民族兩種青年人態度 未來發展前景或會成兩樣
作者:阮紀宏2023-06-01
國泰事件反映港人對民族認同南轅北轍,甚至將政治態度置於專業服務之上。國家民族認同的課題須大大重視,否則或會影響未來兩地合作。
一膽二力
作者:李志強2023-05-26
我們在人生路上,念書、工作、談戀愛以至做生意,各方面都免不了比拼競爭。試想,跟對手短兵相接的時候,如果彼此水平差不多,你靠什麼取勝呢?能敢於出盡全力正面交鋒,憑藉的正是勇字當頭。
香港為何要學懂與大灣區融合?
作者:雷鼎鳴2023-05-20
有了三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
呂大樂:勞動市場措施須實證研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5-19
教育大學呂大樂教授在《明報》指出,一些勞動市場措施不能避免地會影響到年輕人選擇就業、規劃生涯、接受培訓的決定。如果入行的吸引力減少,則未來人手只會更為短缺,那就更需要其他措施來紓緩勞動市場的緊張狀態。
活在當下的「年輕人」──鄧梓峰
作者:張灼祥2023-05-18
少年的流金歲月,由Pat說出來,聽了也讓人覺得:中學生活,可以這樣過,很不錯呢。
專訪潘毅教授:只有願景 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5-17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座教授潘毅認為,港府最近推出的《青年發展藍圖》嘗試全方位照顧年輕人是好事,但畢竟這只是一個願景(vision),在落實措施時需要了解青年實際需要,確保政策每一環都可以到位。
專訪潘毅教授:貧窮限制青年想像未來 社會須聆聽他們的聲音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5-16
坊間有輿論認為年輕人喜愛「躺平」、無法捱苦,事實卻正好相反。嶺南大學潘毅教授指出,他們長時間工作得不到合理回報,那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美好想像變得愈來愈模糊和脆弱。
新世代的小寶貝──誰的責任?
作者:許志榮2023-04-29
「大同與小康」、「近者說(悅),遠者來」似乎愈來愈虛無縹緲。我們的明天,會「進化」成為長生不老、不必傳宗接代的AI嗎?
行政立法考察大灣區 對年輕人有何啟發意義?
作者:關品方2023-04-28
近日特區政府行政和立法共同組織考察團到大灣區真實體驗交流,是朝正確的方向踏出正確的一步。雖然已嫌太遲,但「遲到好過冇到」,要及時提出明確的前路和願景。
大灣區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
作者:陳景祥2023-04-28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大灣區至今仍然是一個宣傳上唱得起勁的概念,但實際上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相信很多人都茫無頭緒。
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嗎?
作者:梁天卓2023-04-20
經濟學將子女定義為耐用消費品由來已久,因為子女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收入」或滿足感。從這個角度看,年輕人該生小孩子嗎?
曾繁光醫生:上網成癮是不是一種病?如何預防年輕人沉迷網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4-20
網絡世代下,年輕人上網成癮成為一大問題。聽聽心理專家曾繁光醫生解答家長如何幫助子女遠離沉迷網絡,以及如何定義沉迷網絡。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理大研究融入新科技 助青少年認知毒品危害
作者:編輯精選2023-04-15
資訊科技是讓年輕人接觸新知識、資訊和社交的重要平台。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和護理學院的研究利用創意和具趣味性的科技元素融入禁毒教育計劃,協助青少年認知毒品危害。
青少年需要睡多久?實際睡多久?
作者:編輯精選2023-04-08
許多孩子在10歲時還能早早去睡,但他們的一夜好眠到了國中就開始崩塌,高中念到一半,他們就會欠下一屁股睡眠債。在該睡未睡如此頻繁的狀況下,大腦與身體都會十分疲憊。
美聽證會質詢TikTok 效果不彰弄巧反拙
作者:黃錦輝2023-04-03
TikTok現時擁有1億5000萬美國用戶,華府銳意制裁TikTok顯然是想消滅此資訊分享平台,公然打壓言論自由、網絡自由,罔顧民意,與美國民主自由精神背道而馳,令美國青年憤怒,已怨聲載道。
許龍一奪標,喜見Pareto Principle下港青的鐘擺力和反撞力
作者:李偉民2023-04-01
我感受到香港的部分年輕人開始spiritual awakening,他們成為「二八法則」下的關鍵少數,有些不想成為「金錢奴隸」,有些則不肯「躺平」,有些不甘心被命運輾壓。支持年輕人,相信年輕人!
拍攝內地扶貧紀實獲獎 陳貝兒: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的「無窮之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9
陳貝兒因主持《無窮之路》獲獎。她寄語年輕人,有的是青春的本錢,要打開格局,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自己希望探索哪些地方,擴闊職業路徑。
呂大樂教授:有多少人可以從全球城市論述中得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3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但只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又有沒有考慮其他人的需要?
陶傑:全球化之下人類只有兩大政黨
作者:編輯精選2023-03-23
手機網絡連結了民間的反政府訴求。然而,手機網絡媒體連結的是年輕人。因此,5年來全球此起彼伏的反政府抗爭行為,深層的真正共通點,就是抗爭階層,無論國家和種族,一概都是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