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3:22: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經濟

香港的前世今生──由電視劇《繁花》說起
作者:馮可強2024-05-07
中國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一躍而成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各領域的先進發展令舉世讚歎;而反之,曾為中國大陸現代化急速發展起了引進窗口和學習對象作用的香港,卻不進反退,變得平庸和迷失。香港今生是否已窮途末路?
不生不死
作者:陳文鴻2024-05-06
香港政府與社會現時甚缺創新思維,拼經濟沒有新意,效果不佳,怎樣突破困境仍無對策。看來,至少這兩、三年,香港仍會苦於經濟停滯不前,縱有中央支援,看來還會是不生不死之局。香港社會與中央政府着急,但可怎辦?
莊太量教授:金融中心優勢多 本港經濟可看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3
莊太量坦承,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下跌,唯近期已回升,反映社會穩定。
盧金榮博士:中美關係、地緣政治及高利率環境 挑戰廠商經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2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博士指出,俄烏戰爭已持續兩年多,以巴衝突引起的「外溢」效應,令紅海局勢進一步升溫,影響本港的航運業,特別是供應鏈、金融市場和國際貿易。
陳茂波:無意開徵銷售稅 香港不會「借貸度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3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隨着未來內地陸續增加「自由行」的城市,同時希望下半年國際遊客有所增長。總的來說,今年經濟形勢審慎樂觀。
許楨:拼經濟單靠長官意志難成事?夏寶龍主任說走新路 意味中美關係變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29
拼經濟,單靠長官意志難成事?夏寶龍主任說走新路,意味中美關係變質?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分析。
深圳才是香港的真正對手
作者:張宗永2024-04-17
「山高皇帝遠」,深圳的長處是夠膽創新,位處邊陲。內地開放初期,第一波的地產和科技創業者都是來自深圳。半世紀前的深圳是一片農田,今天卻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商業城市,其中有不少是借鏡香港。
香港不死 香港重生
作者:陳景祥2024-04-12
香港現在不是缺錢,是缺乏方向、缺乏領導力,不知道「後復甦」之路應該怎樣走。
從「夜繽紛」到「日夜都繽紛」:市集可以為香港的inclusive community帶來哪5大好處?年輕人會有哪些發揮機會?
作者:李偉民2024-04-12
勿以善小而不為,「日夜都繽紛」這活動的成效,或多或少,都會聚人;花花世界裏仍有花花世界,也許這就是繽紛;有,總好過無吧!
「創造性破壞」與香港制度
作者:袁彌昌2024-04-10
「愛國者治港」在排除政治爭議的同時,卻令社會變得高度政治化,與去政治化的目標背道而馳,亦與自由經濟學派所嚮往的香港存在重大落差。這是北京落實「愛國者治港」時未料想到的地方。
譚新強:香港經濟復甦須進行哪些改革?中國要重建聲譽 應怎樣妥善處理債務危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0
香港經濟復甦須進行哪些改革?中國要重建聲譽 應怎樣妥善處理債務危機?一起聽聽中環資產投資基金(CAI)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的說法。
《但願人長久》折射一代人的信心
作者:艾雲豪2024-04-08
這是《但》鏡頭之下,1997年香港的「工業」面貌,鏡頭令我感到一絲惋惜。想起我的父輩,也是70年代來港的新移民,許多就是《網中人》中的阿燦,都是在膠花紗廠等的工廠裏上班,被純香港人和早來的同鄉調笑。
復活節旅遊零售還未復活
作者:徐家健2024-04-07
一連4日假期從內地和澳門訪港旅客較2019年同期減46%,香港居民前往內地和澳門卻增10%。此消彼長,強美元帶來價格效應及低迷樓市股市帶來財富效應,加上地緣政治,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
香港也要思想解放
作者:陳景祥2024-03-16
在港英年代,港人的「共識」是沒民主但有自由;雖然手中無票,但港人卻可以百無禁忌,對政府施政放言高論。不過現在大家感到的卻是一股壓抑,一切要小心翼翼、好自為之的氣氛。表面的平靜,掩蓋不了社會內部的焦慮。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失去美國支持 香港還有沒有希望? 新加坡已不把香港放在眼內? 習近平怎樣救了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4
亞洲金融中心第一的位置屬於香港還是新加坡,幾十年來爭論不斷。而近兩年討論格外激烈,稱兩地競爭已見分曉?港經濟表現不佳與國家安全法有關?新加坡人是如何看待競爭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的分析
重整香港總部經濟策略
作者:鄧希煒2024-03-02
發展總部經濟,既可帶來新產業和高增值經濟活動,亦可吸引多元人才及投資。此舉有助於香港推動經濟轉型,並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競爭力。
市民和大灣區的4種互動拉力?香港如何領先?又靠哪六件寶物保持國際城市地位?
作者:李偉民2024-03-02
部分敵對國家已開始誣衊香港的法治,指控法官受到政治干預,故此,我們在此時絕對不宜對法院施加任何壓力、否定他們的判決。香港人絕對不宜帶頭攻擊月旦自己的司法系統,這危險的先例。
較財赤更嚴峻的「信心赤字」
作者:尹瑞麟2024-03-01
誠然,剛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本港經濟取得3.2%增長,但不應忽略於2022年本港經濟收縮了3.5%。預算案對前景的估量,是否過於樂觀?政策質量方面的投入,又是否顯得不足?
咁係因為你悲觀?
作者:陳景祥2024-02-24
我們看不出政府解決財赤的方法,也看不到經濟復甦的苗頭,政府官員卻不斷強調大家毋須過分擔心。是官員真的有把握,還是我們「太過悲觀」?
盛事經濟效益不容忽視
作者:莊太量2024-02-21
毫無疑問,社交媒體、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新興傳播方式讓香港舉辦的盛事迅速獲得全球關注,擴大城市影響力,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中心的地位。憑各類數字所見,Chubby Hearts是有不錯的效益。
港澳經濟繁榮與社會管治面臨的挑戰
作者:盧兆興2024-02-14
香港比澳門面臨更多挑戰,因為這個特區陷入了維持地產行業現狀和應對經濟下滑的兩難境地,尤其是中層和基層市民現在紛紛湧向大灣區消費,而不是周末和假日留港消費。
特區政府的決策赤字
作者:袁彌昌2024-02-07
無論是自身使然,抑或是外國的計謀,特區政府的決策循環的確是受到干擾。建制的最新一個說法是,目前股市萎靡是由於23條立法的關係。筆者希望這只是個權宜的說法,否則又再證明建制已深陷於自己想出來的論述之中。
高端消費 重啟經濟
作者:胡孟青2024-02-07
打造盛事之都有賴執行者誠意與功力,更重要是經驗與市場地位,否則隨時變成公關災難。搞得好,會起到帶頭作用,生命影響生命,香港要好像國際頂尖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般,令人感覺是一個充滿賺錢機會的地方。
廠商會新任會長盧金榮:在變局中以進促穩
適逢今年是廠商會90周年,盧會長期望,廠商會能夠繼續協助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對內向政府反映業界意見,並為會員爭取更多便利政策,對外則加強與國內、國際的經貿聯繫。
陳文鴻教授:中央如何汲取日本失敗教訓 對付美國挑起金融戰?怎樣嚴防各種金融手段掠奪中國、香港資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01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對付美國發動的金融戰,不可能用美國教科書教授的方法來應付。最適合參考的經驗,應是日本失敗的例子。
潘樂德:青龍守財年香港經濟能否復甦? 哪三個行業最旺? 《推背圖》預測台海今年將統一有何玄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29
甲辰年的天干是青龍,又坐財星,因此是青龍守財之年。術數名家潘樂德指出,香港在2024年仍處於緩慢復甦的階段,難有報復性增長。台海則有可能統一,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王于漸教授:市場預料短期內將減息為何不樂觀? 辣招不撤本港樓市難有起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26
市場預期短期內或將減息?政府減辣後私人住宅市場流通量仍然不足,香港樓市今年春天能回春嗎?為何對2024年的香港經濟增長不樂觀?一起聽聽香港經濟學家、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的分享。
視不斷創新為自然 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基因
作者:古多迪2024-01-26
推動轉變其實不一定需要什麼宏圖大計,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宏圖都只是動聽,反而單靠市場每個單元做好自己的事,市場的無形之手往往可匯聚成一龐大得多的力量,從而開拓出新的發展大道。
陳茂波:複雜多變的大環境下 應加強溝通 重建地區間互信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22
事實上,這次有不少政商界代表是主動跟我和「香港隊」其他代表接觸和約見,期望更深入了解內地和香港的發展機遇。不少與我會面的官員都普遍認同,未來中國和發展中的亞洲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來源。
薩克斯教授(Jeffrey Sachs):香港有何獨一無二優勢貢獻全球經濟? 我為何對中國較寬容 卻對美國多批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9
許多西方學者都對過去幾年香港的變化感到遺憾,背後有什麼原因?事實是如此嗎?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可持續金融時代,香港有什麼優勢?一起聽聽薩克斯教授(Prof. Jeffrey Sachs)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