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曾經在過去崢嶸歲月裏,展現出耀眼光芒。香港在中國近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上,有它的內在價值和深遠意義,還可以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實驗和示範場所。

特區政府和工商金融界理應深入思考,如何在兩大經濟陣營的矛盾夾縫中尋求「共存之道」,並制訂相應目標和策略,包括支持、宣揚及履行世貿組織「再全球化」的主張。

若照搬內地的主體意識,過分強調單純與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就會違反一國兩制的原意,削弱香港「獨特優勢」及因「高度自治」而衍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可能有效地繼續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作用。

中國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一躍而成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各領域的先進發展令舉世讚歎;而反之,曾為中國大陸現代化急速發展起了引進窗口和學習對象作用的香港,卻不進反退,變得平庸和迷失。香港今生是否已窮途末路?

特區官員應多講正面說話及採取相應政策,平衡處理國家安全、經濟民生和民心安穩的關係,避免令人覺得香港很不安全,或是以國家安全為「政治掛帥」的「政治城市」。

在中央抓緊落實全面管治權、「愛國者治港」的新階段,香港應該客觀地深入檢討和探索:如何有秩序地保留及重新發展上述特色和優點,從而保留國際城市地位,以及能夠實現中央所交付的建設「八大中心、兩大樞紐」任務。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科技發展的一些範疇亦處先進國家前列。中國的物質文明,將在美國政府全力阻撓下繼續前進。但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精神文明,及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將是關鍵。

美中兩大帝國的共存、對峙與競爭,將會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地球面對的各種可持續發展問題,愈來愈急需全人類去協力解決;期望美中兩國能增加合作,共同維護地球家園與全人類和平,盡大國的責任與義務。

中國政府和人民不能只從中國看周邊,也要從周邊看中國。周邊國家所看到的不單是領土主權之爭,也會擔心強國強軍的中國會否成為一個擴張型的新帝國霸權。

自1980年代以來,無數內地官員、企業和各界人士紛紛來港學習香港的先進經驗及學習西方現代文明。香港成為中國大陸通向海洋、與國際接軌的出口,亦即中國大陸文明與海洋世界文明的交匯點,這種作用還適用這時代?

正如一些學者指出,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今天的中國是處於一個古今中西的交匯所在。二十大報告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體要問什麼?

政府現時對困局顯得束手無策,讓警隊獨自應對社會失序局面,承受各種責罵以至威脅。特首理應負起政治責任,尋找紓緩方法。

雖然國際和香港社會問題十分複雜,但在此隨時一觸即發的社會危機下,筆者寧願在這裏首先討論:特區政府應盡快在管治上掌握什麼重點,以平穩局面,逐步休養生息。一句說話:還原基本步。

各方都應高抬貴手,讓林鄭月娥和問責班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改善施政,穩定社會局面。

林鄭月娥由選舉開始至當選以來都反覆強調要「注入新風」,「將引入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和理財新哲學」,並提出三者各自包含的幾項元素。

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為下屆行政長官。她是否及如何能夠帶領香港走出目前的困境?

歷屆美國總統上任後的頭100日內所計劃和開展的重點政策,都成為美國社會特別是傳媒所十分重視及關注的焦點。

幫助學生建立在「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公民身份認同,是一個必須有效落實的公民教育目標

網民已成為社會群體的一個新類別,亦大大增加諮詢的難度。

如何重新吸引具經驗和有質素的專業人士願意加入諮詢委員會及積極發揮作用,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自由、民主、和平、民權、平等、改革、革命等思潮在60年代蓬勃發展,其中包括左傾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全球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在各地興起,引發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自由、民主、和平、民權、平等、改革、革命等思潮在60年代蓬勃發展,其中包括左傾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全球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在各地興起,引發大規模的群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