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北京大學

「老總」鄭明仁辭世 新聞活字典買少見少 舊書藏萬卷北角留餘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05
資深傳媒人、藏書家、專欄作家兼「老總書房」創辦人鄭明仁周日(3日)晚上辭世,享年70歲。「老總」生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香港早年通俗文學經典作品的鑽研及收藏,對於本地報業及文壇歷史如數家珍。
教育中人看《覺醒年代》有感
作者:陳奕偉2024-06-21
當年北大教育的工作,其實通識科與公社科的老師才是承繼者,以此想法,這群老師與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同在,或許能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和動力。
海南北大校友詩歌及朗讀協會活動
作者:張楨2024-06-05
笑意南天暢遠行,舒襟對酒會詩文。
北京大學龔旗煌校長:北大怎樣培養新一代德才兼備的人才? 人文和科學教育怎樣相輔相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9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北京大學龔旗煌校長在峰會上北大怎樣培養新一代、德才兼備的人才? 人文和科學教育怎樣相輔相成?一起聽聽!
惠州—2017年10月惠州雙月灣北大七七至八八級校友聚
作者:張楨2024-04-30
雲歸浩渺誰知我,黃葉飄蕭自轉蓬。
成長從認識開始
作者:楊佩珊2024-04-23
成長就是從未知到探索,再由認識延展到追求。這一次的交流成為了他們成長的啟航,期盼學生們能繼續努力前行,駛到世界的大洋。
臨江仙.未名傳奇
作者:張楨2024-03-13
未名擁今懷古,燕園邀月眠雲,英雄一夢滾紅塵,撫劍山河指,吞吐雲漢心。
徐友軍:珍貴片段 永恆瞬間──回憶李克強本科生活7件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10
本科四年,李克強像兄長一樣時時關心我、呵護我。李克強,你的音容笑貌依在,你是我的兄長,你永遠活在小弟的心裏!
謝思敏:追憶李克強二三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09
作為共和國的總理、人民的勤務員,你的功績彪炳千秋!此時此刻,我只是以一個老同學的身份,把我這篇紀念短文獻給你,我親愛的同學,我敬愛的兄長。安息吧!
香港大學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
作者:文灼非2024-01-09
拜讀《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讓我回憶80、90年代與內地高等教育界的交往。
好學生李克強
作者:黃賢2023-12-29
李克強的悟性,在他翻譯時,作者已覺察到。再來,就是探討通貨膨脹,懂得在沒有數據情況下,以替代方法量化通脹,是否日後「克強指數」的雛形?
台核准37大陸師生訪問 國台辦:利促進恢復兩岸雙向交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12
台灣傳媒報道,移民署通過「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大陸學生赴台交流」的專案。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將率領5所大陸高校36名師生,本周六(15日)到台灣展開為期9天的交流。
教師,父親終身的職業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11
父親已去,我唯希望在文字裏「留住」他。我把父親彌留之際我對他說的一些話收錄於此:思想者的生命是思想,這一代一代的學生中,一定會有些人將您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傳承下去,這就是您生命的延續。
內地經濟學泰斗厲以寧病逝 享年92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28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前副主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前副主任、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周一 (2月27日) 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2歲。
虛無主義下的扣帽式民族主義──反思本地歷史教育現象
作者:施林海2022-06-17
民族主義與我們的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很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深入思考。如果弄不清楚,後果嚴重,或者成為無根浮萍,隨波飄蕩,或者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漩渦,失去了自我,捨本而逐末,卻毫不自知,傲睨萬物,還自鳴得意。
現代教育家蔡元培之智仁勇
作者:楊興安2022-01-01
蔡元培是舊社會的進士,當無人懷疑他那深湛的國故學問;其後他親赴外洋,潛心學習西方現代知識,可謂學貫中西。
泰晤士最新大學排名 北大清華並列第16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3
中國內地的北大和清華在2022年THE世界大學排名中並列第16名,這是首次有兩所中國大學進入前20名,也是亞洲國家迄今為止的最高排名。
師承史丹福諾貝爾獎經濟學家 重視理論對社會的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0-15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在史丹福大學念博士時,曾跟隨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Paul Milgrom進行博弈論研究。蔡院長與Milgrom教授不僅有師生情誼,日後更成為長期朋友。
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顧孟餘的清高》讀後
作者:張楚勇2020-07-17
儘管胡適和顧孟餘都可以說是一生為中國的自由民主努力不懈,但後者卻是近於被遺忘。這代表了今人在近代歷史上缺乏足夠的認知。今天《顧孟餘的清高》出版,算是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貧乏的局面。
八旬港生圓北大夢
作者:鄭明仁2019-07-08
林秀誠的口頭禪是「活到老,學到老」,他身體力行,於古稀之年重返校園,於2013年完成中文大學比較歷史碩士,同年修讀北京大學與樹仁大學合辦的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課程,圓了他的北大夢。
市場經濟與大學教育
作者:鄒至莊2018-12-28
在中國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中國教育部的運作應當是多鼓勵各大學的改進,而不是干預各大學的活動。
白先勇:崑曲進校園 讓青年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30
中國傳統崑曲這麼美好的東西,更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為何學校不教呢?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可以拿作傳統文化啟蒙課程。
放棄修讀本港大學「神科」,是否壞事?
作者:何漢權2018-08-17
這些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一邊乘風破浪,但學生一邊中途跳船的,人數正在增長。至於大學,能吸引優才留低的,能量有遞減的趨勢,低處未算低。
錢賓四先生:一個中學教員躋身大學講壇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24
錢穆燕大的學生曾回憶:「他在課堂上講起書來,總是興致勃勃的。他談吐風趣,頗具幽默感,常有輕鬆的妙語、警語,使聽眾不禁失聲大笑。」
雙一流:中國高教目標
作者:程介明2018-05-14
「雙一流」就是「一流大學」、「一流學科」,2015年就由教育部提出了。當時提出的「雙一流」,還帶着「中國特色」。目標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柯偉林教授:哈佛大學不看大學排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15
「我希望學生現在受的教育,能讓他們應付下一代將會面對的問題。」
排名的謬誤
作者:陳景祥2017-11-30
每家大學都有不同的風格、傳統,或某些優秀的學科。以幾個硬指標在一個排名榜上分高低,必然出現諸多漏洞,難令人信服。
從5**資優生轉投北大歷史系說起
作者:駱惠南2017-10-09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能獲得多個5**自是可造之材,引導他到內地攻讀歷史是否最佳引導值得商榷。
自由底線
作者:曾鈺成2017-09-11
蔡元培說:「夫以自由之美德,而一涉放縱,則且流於粗暴或殘忍之行為而不覺,可不慎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