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商業奇才與天才發明家只服從法律,可以在法律之下自由翱翔,不是人間神或政治權力下的臣民受到宰制。希望未來的中國會是這樣的國度。
林張這場經濟理念的論辯在中國的語境,更準確地說在中國制度,政治制度下變得與別不同,或者說變得根本沒有意義。
國家利益是什麼?國家本來是一個抽象的存在,本身不應該有利益存在或利益關係。民主國家的利益,其實是全體國民的總體利益;在非民主國家,則是掌權者的利益。
香港住宅這些年來雖然也有一定升幅,但升幅遠不及內地,而且租金幾年來也有所上升。這樣,港樓的租金回報率與內地的差距是大幅擴大了。
計劃經濟國度的精英角色,繼續停留在前現代時期,國家自然沒有成為現代國家,不管從意識還是從器物看都如此。精英沒有轉型,繼續以統治者的角色佔有他人的產品與財富,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自是爭鬥無盡。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當年願意與中國合作,但現在認為中國極權主義是全球安全威脅,令人驚訝。
過去獅子山精神,有努力就有回報。但今天香港,除了地產之外,從事其他營生都變得沒有意義。香港新一代憑自己基本沒可能像他們的前輩般置業安居,所以對社會充滿怨憤。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美股無止境向上攀升,創了71次新高。這現象被稱為「特式牛市」。除非美國政治突變,這一牛市不會在短時間完結。
香港地產商重點發展武漢等華中城市,明顯忽略了內地經濟地域差異極大的國情,也忽略次文化結構的特殊國情,白白浪費金錢。
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國家,現代轉向的徹底成功首先是現代意識成為其成員的共同意識,就是以現代意識代替傳統意識。
中國要成為以德行仁的王者領導世界,其實只有改行普世主義一途。
列寧的電氣化之夢,在蘇維埃制度的固化下,偏離現代社會發展的方向,只追求電氣化,忽視人類腦力的潛能。
在中國低端產業仍充斥國中的時候,對這些有大功於國家的人口如此不敬,在政治上、道德上是否適宜呢?
民族情緒或有助一時的政治氛圍,但是對經濟發展未必有什麼助益,甚至不無負面後果。尤其是中國目下經濟結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息息相關。
蘇聯的計劃經濟,因為只靠人手技能,忽略創新,結果蘇聯的經濟被其他創新國家超越,最終解體。解體後,部分前蘇聯的衛星國,依舊用計劃經濟作國家經濟政策。
蘇聯以計劃經濟為國家經濟制度,以人為本,表面看它是一種革命性的制度,但這種制度實質上是基於守舊,間接導致蘇聯解體。
2017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列寧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但為什麼蘇維埃政權成立不足一百年,在歷史上消失?
中國經濟走過了出口導向帶動經濟起飛和投資導向維持高增長的階段,現在向促進內需轉型。轉型成敗在民眾有足夠的消費意願,這種意願決定於他們手中的金錢和未來前景。
即使今天,中國需要美國之處大大多於美國對中國的需要。那些聲嘶力竭叫喊打倒美國的中國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因為各種原因,美國一直沒有把中共當作如蘇共一般不可接受的政治力量。日本投降後,美國更派出超重量級的領導人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內戰。
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能獲得多個5**自是可造之材,引導他到內地攻讀歷史是否最佳引導值得商榷。
日本相對而言,其現代發展非內生於其本身的文化,而主要移植自西方的觀念與制度。
要不是林彪的地位和性格,以及他在文革中擔當的角色,九一三事件未必出現。
美、日兩個國家的元勳不以國家入私囊,後來人又有誰敢於這樣做?這種道義力量,真聖賢們之所謂仁義智勇者。
香港社會不盲從內地,才是孝子,對國家才更具價值。這是天鴿窺濠去後的啟示。
一個國家的天然稟賦會對國家現代轉型帶來影響,俄羅斯的天然資源極為豐富,精英把眼睛盯在這些天然資源上。
今天新加坡成為相當一部分香港市民羨慕向往,乃至移民目的地。
一個地方的盛衰,尤其是經濟文化上的盛衰,在現代決定於作為精英的聰明頭腦。
出現更多行中國模式的國家其實正中西方精英之懷,他們不須只靠愈來愈自以為是的中國精英。
真正首富、巨富都不是拋浪頭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