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媒體大標題,以為瓊瑤因高齡而離世。看下去方知是自我了斷。原來,瓊瑤堅持要自己決定怎樣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拒絕等到自己老到或病到難以自主時,繼續受苦。她贊成安樂死,但台灣未合法,如今私下選擇這條路。
中國對於美國,最大的弱處是金融,已是體制與文化問題。二是意識形態,深入到社會倫理、價值觀,且無處不在,成為中美衝突的重心。在各個方面的基本條件下,也使得中美之爭,意識形態成為中國的最易被攻破之處。
中國大陸對付台獨,包括其背後的美國,用的是底線威嚇,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若目的是拉中國陷入戰爭中,這樣的策略卻會弄巧成拙。
中國的製造業在大多數人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是超級大國,還是唯一的。為何製造業的地位這麼重要?美國人應是很懂的。
文明崩毀學則是以當代文明必然崩毀為前提,研究崩毀如何到來。正是從此角度,塞爾維涅向我們提出了嚴峻的警示:此次新冠疫情是「全人類的一次心肌梗塞」。難道科什的預言已經應驗?當代文明崩毀已經開始?
歷史被扭曲或抹殺,只會是自欺欺人。抽離縱橫交錯的歷史演變,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掩耳盜鈴。司馬遷要求「通古今之變」,正是歷史一個很基本的原則。通透地掌握古今之變化,才能真正鑑古知今。
西方記者出於意識形態和本位利益,不時挑戰李光耀對言論的控制。李也絕不手軟,充公批評新加坡和他的英文報刊,更將西方記者告上新加坡法庭。不用說,他照例勝訴,經常驅逐批評他的記者出境。
有趣的是,雖然中國對內實行家長式或威權統治,但其外交政策對外卻是自由主義和多邊主義──這與美國維持內部多元化和自由主義、對外採取強硬、霸權主義和保護主義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背道而馳。
民粹主義是社會大眾的無知化,或更準確地是認知趨於淺薄、簡單化和絕對化,沒有深層思考,缺乏獨立和批判性的觀察,隨波逐流,主要是感性決定,但這種感性和認知卻同時是外在塑造。
此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打破傳統史家以人物和斷代為中心的研究方法,首倡以「大歷史」的宏觀視角觀察歷史,但其缺點是過分重視技術層面的因素,在摒棄意識形態之餘,將道德和人情都拋棄了。
布林肯此行注定會遭遇艱難的外交交鋒。儘管如此,在複雜的中美關係陰霾,相互定期的對話仍是一線希望。
宏觀上社會開始重新起步,然而,微觀來看,香港政府在磨練後的調整是否做到「能決且行」?本文從輸入外勞、隧道調整收費和國歌事件,觀察港府在政策、民生和意識形態3方面的挑戰。
中共在經濟和外交上確實皆陷入困境,不得不放低身段,挽回外界信心,並減緩來自美國的壓力。
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的脫鈎正成為現實,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戰略,即「中國+1」與「中國+N」。
21世紀的中國崛起,現正造成主導世界400多年之久的西方中心主義,逐步演變成今天東西方之間相持不下的大致均衡。對於中國的成就,美西方不可能給予中國肯定,鼓勵和掌聲。
現在北京放棄了重視軟實力的做法,改以市場和金錢作為誘餌、經濟脅迫作為手段,執着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意識形態鬥爭,令最終能夠輸出「中國模式」、扭轉西方的體制壟斷的機會,愈見渺茫。
法庭總會說年輕不是藉口,又會說犯了刑事罪行便要負上刑責,但也要看看在幕後秘密地策劃、慫恿、煽動、安排、提供物資的人的責任。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撕裂、如此以意識形態劃分。在這種背景下,國際體育比賽要做到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恐怕愈來愈難。是為憂。
烏克蘭戰爭的失利,已令俄羅斯逐漸淪為中國的「從屬國」,令位處邊緣地帶的陸權強國掌控/入主心臟地帶的可能重新出現,只是這次入主心臟地帶的陸權強國來自歐亞大陸的東方(中國)而非西方。
「中國式現代化」不但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會造福全人類,包括美西方的民眾,從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廣闊胸襟、聰明睿智和對其他民族的人文關懷,因此前景廣闊,會得到全世界愈來愈多的認同。
疫情終會共存,利率始終會見頂,但中國和西方在意識形態上的比併會是漫長的,帶給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很多折騰。
正因美國擁國際敘事話語權,與他們講好香港故事,不啻與虎謀皮。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冷酷事實,思考究竟講好香港故事的對象是誰,然後再深入研究內容。
美國民眾知道,通過4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也不會太多,反正最終這筆援助金怎麼分配,去到哪些人的口袋,美國人是不會知道的。烏克蘭疑雲會慢慢累積,然後大爆發。
在原始和粗暴的二分思維下,只有高尚與卑劣、正義與邪惡、真理與錯誤、清醒和無知、民主和暴政、好人和壞人、黃色和藍色,中間丁點空間都絕對不允許。大人們在事後批評年輕人之同時,能否想想,為何當初不早說呢?
中美雙方如果不再放下對抗姿態,持續的「麥克風外交」和互相對「真正軍事威脅」的認知,可能會在未來幾年把兩岸關係推向潛在的軍事攤牌,尤其是在民進黨很可能在2024年初再次贏得總統大選之後的幾年。
音樂有正面作用,也可以相當複雜。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認為「音樂是當代意識形態最主要的操縱者」,「是一種能征服人心和思想的秘密武器 」;2017年BBC做了一個專輯,探討了音樂如何負面影響人類心理。
2022年中國外部安全將會面對哪五大驅動因素、十大風險領域及具體風險情景?中美在中國周邊海域、空域發生意外或者出現緊急事態能否避免?
與其說中美關係的現狀是一場新冷戰,不如說是一種「熱和平」──中美關係互動的強度以激烈的言語指責對方為標誌,但也以不斷升溫的貿易、投資和旅遊為標誌。
法家治國對國家發展固然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卻無法處理文化融合問題,無助於民族文化融合,而這正是造成「中央─邊陲矛盾」,令美國有機可乘的重要原因。
我們不能讓意識形態及政見凌駕於心理復康和精神健康之上。若要我們這城市修補裂痕、穩定大局,我們需要的是同理心及愛護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