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閱讀的興趣,大概也是在那時培養出來的。至年歲漸長,人生面對不少橫逆。於是,心中出現一個問題,就去找一本書來看看。
起步點比人遠,不用懼怕;裝備不及人,不用擔心。只要訓練是持續的,終會遇上冬天的陽光。
回應時代的呼嘯,沉浸式閱讀至關重要。初心未減、激濁揚清者,共勉之。
我的學習世界只需要一張桌、一枝筆、一卷紙、一堆書及一些思考。
閱讀應是快樂的,並且要容許每一位讀者有個人的感受和想法在其中。但如果每一篇文章都有既定的感受要認同,每一個成語或故事都必定有教育的意義在其中,這將令充滿好奇的孩子感到乏味。
至於我跟老伴,也會趁着書展期間,每天晚上去四周逛逛。會買哪類的書?就是跟自己的處境與接觸的人事物有關,因為這才能引起閱讀的興趣。
孩子是否沒有能力看長篇的東西呢?是否要有天賦才能讀長篇的東西?當然不是,今天稍微年長和中年的朋友,以前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都是長篇的嗎?不都是還年輕嗎?是怎樣讀的,是逐字逐句細敲細打的嗎?
4月20日(周六)至23日(周二)閱讀+焦點展覽不僅限於書籍展示,家長、小朋友及一眾書友除了可免費參觀外,亦可前來參與趣味互動小遊戲,欣賞演出,於購書專區中選購心頭好,享受折扣優惠。
不同家庭的子女年齡各有大小,情況也不盡相同,究竟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如何教導子女學習中文呢?古代文人的語文修養都比我們高,但是他們並沒有教科書,為什麼卻學得比我們好?
大權在握時,不可作威作福,用勢力去脅迫他人就範,因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要防下台後被人報復;人一生的福氣有定數,好像一座山,有取就必定要有補,不然福氣用完就沒有了;行事雖然要有規矩,但要懂得通融。
閱讀,不是為了資訊,是為了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用別人的腦袋想問題。無論是天馬行空,還是觀察入微,閱讀過程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與海耶克一起層層推演出「自發秩序」的概念,跟在網上看幾百字的解釋是兩回事。
「我想報答這半世紀以來,養育自己的大阪和社會,然後決定為了孩子創造什麼。」設計「童書森林」,可說圓了安藤忠雄的夢,他希望專為孩子打造一個童書的文化聖地。
今時今日,靜心閱讀一本書以淨心,已經變得愈來愈稀缺,愈來愈奢侈。但是閱讀「事小」,卻茲事「體大」。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學校,而非人云亦云選擇名校。
人物是歷史的靈魂,是他們創造了歷史。但是學校教的近代史不但內容少,裏面的人物更少,除了名字,沒有介紹他們的生平,還有更多應該知道的名字連提都沒提。講起來,我們的近代史有讀跟沒讀,沒什麼差別,很是可惜。
要扮看過一本書不難,只要到網上隨便抄一堆,又或向ChatGPT等人工智慧查詢就可扮得似模似樣。既然如此,理論上人人都可聲稱博覽群書,炫耀價值應所餘無幾,閱讀表演這活動為何歷久不衰?
一本英文書不要只看一遍,每次均可解讀不同的生詞,問孩子不同的問題,然後又念一遍,將這些生詞變成常見詞,像儲錢一樣,日子久了,小朋友便累積了很多詞彙。
小朋友如果可從小就培養出閱讀的習慣,對寫作會有很大幫助,而且有助他們的全人發展,一舉多得。
鮮猴頭菇不用汆水,是素食館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但做法不難,適合家中烹調。
人們若能倒空心思,盡情讓心身靈穿梭於文字,便能透視童詩世界中的無比創意與善意。只有通過深刻的閱讀經歷,才可瞬間轉移到詩人心中的各個世界。
歸根究柢,傳媒為了生存,提供準確客觀的資訊和分析是其次,吸引注意激發討論才是王道。
我們相信當教育工作者以教好每一位學生為己任,而學校又以效能學校的特徵為指標,PISA是否名列三甲,已不重要。
培養學生喜愛閱讀、樂於閱讀,是每一位為人師者應有之責。每一科、每個課題都可以有延伸閱讀。而圖書館主任擔當連繫人角色,定立主題,通過跨學科活動,推動書籍。
營造幸福生活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無邊無際的書海中,藉着多元閱讀,理順「天人物我」的四種基本關係,即人與天、人與人、人與物、人與己,並取得平衡發展。
不會讀書的人,只活了一次;會讀書的人,活過一千次人生。
正如《聖經》所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33章25節)疫情持續,處在低潮,正是認識自己最好的時候,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知道怎樣充實自我,往後要珍惜什麼。
幸福的婚姻需要刻意經營計劃,多忙也要抽時間拍拖,最好一星期劃定一個時段,一天半天都好,甚至一頓飯的時間也好,讓兩個人好吃好談,感情自然有增無減。
不知讀者們你們是否也有機會再翻閱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文學著作,重新領悟一下當中附存的童心、童真?
資深中小學圖書館主任倫雅文老師及程志森老師繼續於《冷思熱話》對談,提出孩子閱讀也可能偏食。家長應該如何分析孩子有沒有偏食習慣?那是壞事還是好事?當中有三個真相必須知。一起看看兩位老師的分析!
一枚奧運獎牌的意義,既深且遠。她們希望化身大使,將乒乓運動推廣至社區,讓更多人愛上體育。一、二、三,加起來變得無限大。敢於去追、不怕失敗、永遠堅持,讓潛能爆發,天生我才,人人都是三甲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