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不抱成見都會明白,押後選舉是最大程度防控疫情進一步在社區擴散的必要舉措,筆者認為,這是林鄭特首近一年多以來所作的最果斷和正確的決策。
林鄭月娥的倒行逆施,不單表現在政治問題上,如今連民生問題也弄得天怒人怨,完全體現了她的離地施政。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對習近平作一個非常有利的建議──當機立斷,讓林鄭盡快下台。
中聯辦發言人說,港大校委會決定解僱戴耀廷,是懲惡揚善、順應民心的正義之舉,指他被解僱完全是咎由自取。
大規模DQ的可能性不低,因為官方不僅不希望出現「泛民35+」的過半議席,也不希望泛民繼續擁有超過三分之一議席的關鍵否決權。
泛民初選用電子投票,有報導指出現問題。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曾詢問有關政府官員為何立法會選舉不用電子投票,得到容易做假的答案。今集主席開咪,曾主席為你講述電子投票存在的漏洞。
林鄭和她的北京主子擔心,反對派可能會在9月贏得立法會的多數席位。他們應該研究羅斯福的名言──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正是恐懼本身。
泛民初選投票人數高逾60萬。《信報》創辦人林行止認為,觀乎「候選人及選民毋懼『懸劍』、冒着燠人的溽暑及隨時被毆被捕風險的堅定意氣,反建制派在9月6日的選舉中獲過半數席位,並非奢想」。
初選對民主派最大的啟示是,他們依然有很穩固的支持。多人參與初選令獲支持的參選人有極高的認受性,之後協調9月立法會選舉名單和配票的工作會順利得多。
《逃犯條例》的修訂被撤回,但換來的是頒布和實施《港區國安法》。這應該叫得不償失還是自作自受?
61萬人出來投票,香港人再次創造奇蹟──這次,是把物理規律應用到社會科學上的奇蹟。
每次立法會選舉都有自稱「中間派」的人參選,但這些候選人當選後,都被歸入兩大陣營之一,最多被視為間中會背離陣營立場的動搖分子。
活躍於本港政壇多年、外號「陳四萬」的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26日(周五)突然宣布要從公民及政治工作退下來,與家人共聚天倫。
修例一石激起千重浪,過去一年香港充滿暴力與仇恨,立場重於真相,理性步入黃昏,幽靈放了出來就回不到過去。信任失落下,官民形同陌路,共識政治瓦解,怎有民氣去尋求革新?
立法會內會逾半年未能選出主席,大會主席梁君彥在想無可想下向外尋求法律意見。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今集《主席開咪》透露,他任內曾有做過,這是別無他法下才進行,相信梁君彥主席經過一番考量才作這樣痛苦決定。
中央連番出拳,暫時止於在理論層面,因為主理官員也深知,再度給予強硬派主導,香港必定步入另一次矛盾大爆發。
請各位思考,「民主」變為民粹,不能發揮正面作用,為市民謀求福利,這樣的民主不是走入死胡同嗎?
練乙錚認為,新冠肺炎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群起杯葛中國,出現像50年代一樣的冷戰局面。他認為,要打這場「新冷戰」,首先要先將香港反對勢力斬草除根,北京的動作將愈來愈厲害和急切。
疫情過後本地經濟即使出現反彈,但相信力度非常有限,如果街頭衝突捲土重來,食肆零售等也很難復元。
假如日後國際社會知道香港有官員遭制裁,將會對「一國兩制」、香港的國際聲譽造成嚴重打擊。泛民議員的行為非常要不得,完全不符合港人利益。
香港人支持「民主」多於支持「愛國」。在選舉裏打着「愛國」旗幟的一方,要輸給打着「民主」旗幟的一方。
過去談到溝通時,都碰到一個問題:誰作主動?誰走出第一步。很多人以為,自己行出笫一步,就是「失去威嚴」,比對方低了一等。尤其是當自己的輩分或地位比對方高的時候,更認為對方應該主動,才能顯示誠意。
「民主勝於一切的意識形態」認為任何與民主沾上關係的東西和事情都值得支持甚至犧牲。他們的實際利益可能受損,卻永遠覺得自己在道德上立於不敗之地。
究竟北京準備如何完善特首與主要官員的任免制度和機制,外界不得而知。時不我待,在形勢緊急的情况下,為今之計,只有盡快替換特首一招較為可行實際。
當政府不作為的時候,民間唯有自救,踴躍投票也是自救的一種方式。區議會選舉投票是一次集體表態的機會,支持非建制派候選人,就等同反對政府、向政府投「不信任票」。
林行止對泛民建言,不要以為「民意在我」便可落實「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政綱」,並認為新任區議員在推動區議會的工作時,要有新思維才能踏實推動香港有效管治!
對北京來說,街頭暴力並非最頭痛問題,最後如果要出動解放軍平亂,香港必可恢復秩序,也不會落入外國手中。北京最傷腦筋的,其實是雙普選。
假如真的是因為有不知何方神聖令警方無力抵抗而成功阻延投票站運作,導致政府取消區議會選舉,期望透過非暴力方式表達訴求的市民肯定會對這個結果非常不滿。
特首撤回《修訂引渡逃犯條例》的決定姍姍來遲,遲來當然是比沒來好,不過,只是鬆了「半點」綁,人們會就此平靜下來嗎?
黑衣人根本動不了政權的分毫,他們的暴力破壞行動,反而被內地人民視為民粹主義的反面教材,中央也樂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