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是開始獨立的年紀,中學生涯,是邁向獨立的年代,祝福13位畢業生,都能在中學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意義和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月本來就有陰晴圓缺,在大自然的規律下,「人」不可能長久,但信心和夢想卻可以。張黎在異國奇跡相遇,是故事使然。今日這個歷史時空,更需要我們敢想和追夢。
看到新一代學子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我不禁為他們的成長和進步感到欣慰。他們用汗水和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用青春和熱情,書寫屬於他們人生的精彩章節,這正是體育比賽的魅力所在。
飛走,換換環境,通過寂寞療癒,只因人們的生活太熱鬧;目前我仍停不了,望着天,必有所累,夢想和我一起愣怔……
《相約星期二》誠意邀請你,在舒適的劇院裏,「圍觀」張可堅和方力申如何處女對決,看誰對前人的成績,抗壓性較高?新的組合、新的演繹,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夕陽西去,遠望山如玉。夜珠千滴荷葉綠,半盞清茶一敘。
很多事情,看似簡單看似無用,這只是眼光短淺。要成大事擔大任,必須要眼光望遠。
陳美齡博士於7月20日現身舉行座談,介紹其新書《50句打動人心的箴言》,向讀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從中得到的啟示。她希望普羅大眾能透過此書有所得着,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香港都會大學學生透過多元化的作品,包括動畫、短片、互動體驗裝置、攝影作品、廣告企劃及創意寫作等,表達對自身及社會的反思。
教育不僅僅意味着考試、升學、工作,如果我們不能給予孩子獨立理性和創造力、平衡人格與適應性、多元文化和寬容精神,那麼教育便很可能是產次品的生產線──迷茫和膽怯。
日本一個民調發現,超過80%離婚女性覺得丈夫是家中的大垃圾,認為將丈夫清除在她們的生活之外是一樁好事。怎會有這種想法?
6個字的信條,無法詮釋複雜的人生。「有志者事竟成」,有時是真理,有時是謊言。
青年工作包含多個方面、長期且持續,並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進行,而需要社會各方一起努力,為新生代提供更多的支援和機會。
珠海學院常務副校長張楨近著《剎那芳華》,描述她前半生從呼和浩特出發到北京、美國,再到福建、香港的經歷,1月31日(周二)假香港大學圖書館舉行文化沙龍,與專欄作家廖書蘭博士漫談人世間的情誼與夢想。
純愛青春話題之作《初戀》在Netflix上映了不夠一個月,其音樂、美學、故事洗版式地人佔據日本以至亞洲各地的社交媒體平台。這是導演給同代人/80後的新情書、疫情後的一點點安慰。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當年我們認為梁醒波做大經理已是人上人,如今出了個什麼CEO,原來打工皇帝才是人上人,並非股東們,做老闆有了新的定義。
老闆就是一個「人」,只是跟你做不同的工作。怎麼對待一個「人」?比如說,朋友?接受他,不挑剔他跟我們的不同。
做人、做事抑或投資,都最緊要有選擇,就好像男團和女團成員各有所長,風格不一,憑住各個成員獨一無二的魅力,才能成功吸納有着不同喜好和要求的粉絲支持。
胡美儀最想做到的,是輔導中年失業的女性找回「自己」;上半生已過,下半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常活在幻想中?世事幻化無常,凡事唯有腳踏實地去實踐,才不會空過一生。
我們常說青年是未來的掌舵人,那個「未來」 有時說起來有點虛無縹緲,在成長路上,有不少青年因眼前各種原因,遲遲未見屬於自己想要的「未來」 到來。
要知道,夢想成真需要努力,需要默默耕耘。 波瀾壯闊的人生,來自於每一步、每一個細節的全心付出。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有重大貢獻。
孩子透過了解飛機師、醫生和護士的飛行救援工作,認識到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及透過團隊合作達成救急扶危的目標。
出色的繪本對孩子有極大的益處,對內可以令自己的情感更敏銳豐富;對外可以感化身邊的人和事,增加同理心。但您知道如何看?如何說嗎?
環球疫情過後,我們如何轉危為機,如何利用這個特別短的暑假重新裝備自己,迎接新時代的降臨呢?我們需要3R來讓我們可在「疫」與逆境中華麗轉身。
年輕人,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將來的抱負又是什麼?千萬不要被現今的成長環境,不自覺去扭曲和矮化你原先的初心,相反要繼續努力,增值自己,追求自己的夢想,將來為社會作出承擔與回饋。
也許你渴望歲月靜好,但不是現在;也許你想要平庸安穩,但不是此刻。永遠別忘記眼裏有光、心中有火的自己!夢想才該是我們人生的注解,平庸不是。
虛假繁榮就這樣在社會各階層的顛倒夢想中逐漸建立起來,而且這個夢愈做愈美、愈做愈大。到大家從發財的美夢中驚醒時,金融風暴已席捲全球,人人自危,卻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