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明翰為什麼破產?主要的原因是不必要的社會主義公共福利開支太大。譬如,伯明翰一向歡迎難民,難民抵達英國,伯明翰市政府收留很多,要向一些酒店旅館包租房間,讓難民棲身。

人工智能(AI)在全球各地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儘管經濟增長放緩令人擔憂,但人工智能賽道相對保持速度。

鑑於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華盛頓非常熱衷於加強與台灣的關係,並通過加大對台北的支持來推動全球供應鏈的重組。

一個政府沒有自己的情報組織,而敵方則在自己土地上散布了代理人和扶植的傀儡,管治必然困難重重。

《一年級學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拍得煽情,控訴力強。為當年肯雅的茅茅部族抗爭,提供一個非西方的閱讀角度。

讓我們看看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權力,或許會對香港特首在國安權力的看法,有所改觀。

印尼本由共產黨執政,其後遭到親西方軍人蘇哈托發動政變,當時整個社會反華情緒高漲。這場華人「冤獄」終於在美英兩國50年後的解密文件中得出答案。

隨著英國退出歐盟,企業須採用英國政府為取代歐盟協調標準而推出的「指定標準」,視乎產品的種類,通過自行聲明或第三方合格評定來證明產品合格。

新自由主義幽靈未去,英國不會復生。戴卓爾夫人上台43年,英歐一家親已完結,再和中俄不友善,自絕天下。

新首相卓慧思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把火燒得連保守黨內部也有些疑慮,以減稅刺激經濟無可厚非,但英國經濟正處於動盪中,經常帳及財政同錄「雙赤」,擔心過激的政策會造成市場恐慌,認為減稅措施應有序推行。

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理論,百年後甚清楚,英國領頭、西方隨之,命運就是如此。既來之則安之,中印崛起,命也運也。

英國大選將於2024年初或之前舉行,若卓慧思未能帶領英國盡快解決連串內憂外患問題,不排除她會步上一任女首相文翠珊後塵,提早被迫下台,淪為另一位短命首相。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逝世,享年96歲,王儲查理斯繼承王位,成為國王查理斯三世。他在當地時間周五傍晚6時,首次以國王身份發表全國講話。

2022年是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關鍵節點,英國首相約翰遜下台,日本安倍晉三被槍殺,在歷史舞台上告別代表了帝國歷史的終結,還是政客無能?

碳排放出現正增長,要追溯到1750年,英國人瓦特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催生了工業革命,實現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而美國、中國為何相繼成為碳排放大國?

英國多個行業的工人罷工,他們為自己的利益發聲,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沒有什麼不對;但在國家處境困難的時候做這樣的事情,會否令英國進一步失去競爭力,英國人難道不用擔心,將來會自食其果?

張家偉通過多年努力,寫成迄今關於英國內閣大臣及高級官員、香港官員及英國駐華大使館關於香港問題的內部討論的最詳盡紀錄。當時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讀者可自行判斷當年不同政策選項及最終採納的政策。

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歐洲人的自然觀發生改變,荒野成為了人們欣賞的對象。但是能夠將自然美學引入園林設計的,當屬英國。英國的自然造園理念別樹一幟,顛覆了歐陸傳統,為世界園林風格作出重要貢獻。

旨在清除阻礙一國兩制全面和準確實踐的因素和蕩滌內外敵對勢力流毒的工作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但遠未完成。鑑於這些工作的長期性、敏感性和複雜性,難以一蹴而就,所以日後必須努力不懈、堅持到底。

香港再次被親西方媒體標籤為已死亡、失去自由;但現實卻是近10年來最平穩安樂的日子,社會正努力扭轉過去不作為造成的問題。到底誰在説真話?誰在欺騙世界?

環球政局動盪,術數名家文相濡為一眾讀者預測俄烏戰爭局勢,以及美國、英國、歐洲及中國運勢將會如何發展。

在作者研究新界原居民傳統文化的著作中,《被忽略的主角》一書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香港回歸是新界租約到期而引發的;二是新界自1898年至2047年實行的是「一城兩制」。

不少學生隨父母移民去了英國,令到那些名校可以從其他學校發掘出一些優質學生,來填補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我大膽講一句,插班生大多數比移民去了英國的學生優異,這就是狀元數目大升的原因。

這星期的國際大事接連令人喘不過氣。美國考慮取消部分懲罰性關稅,英國首相約翰遜眾叛親離被迫請辭黨魁,安倍晉三被刺身亡等,都表明國際環境依舊風雲變幻。

翔鐘身為老總,與香港名人時有接觸,和曹仁超兄一樣,觀察很貼地氣,也不是人人有此體驗。如今二兄俱往矣,能不惘然。

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屬於治權回歸。「香港不是殖民地」論述觀點明確,香港在英治時期充其量屬於「非政治領土」,受到殖民統治,唯論證過程闕漏邏輯。

香港回歸25年,期間兩制不斷發生衝突。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香港已走向極端政治化,又批評港英管治從未有民主進程,而英國亦從未善待香港。

香港的轉變由港英管治末期開始,並且在回歸早期加速政治化,香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性格」被扭曲,終於在2019年顔色革命推動下形成黑暴,徹底走向極端。

所謂香港人的身份,一旦在英國,很容易碎片化而逐漸失去。建立香港城,在地產方面很容易,在人文精神上很困難。你會發現香港已經消失了,剩下一群香港人。

一張舊照片,滿載美好的回憶,那是2002年6月28日在英國劍橋大學拍攝的。20年了,照片記下的情景,記憶猶新,恍如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