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11:40: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民主

美國能重塑美式民主嗎?
作者:劉兆佳2025-04-11
美國民主的敗落不僅對美國影響重大,對國際政治的衝擊更難以掌握和估計。不過,我們有理由預期,一個滑向威權主義的美國不會再願意耗費國力來支撐那個它設計和領導的政治和經濟「自由國際秩序」。
特朗普不可能是皇帝
作者:張宗永2025-04-09
美國始終是一個民主社會,如果大部分的選民看清楚長遠的得失利害後,放棄支持特朗普,那麼全球政治鐘擺仍然有機會回歸到比較正常的軌道。
賴清德引美軍入台:大罷免是綠營製造內亂起手式
作者:關品方2025-03-28
台灣大搞選舉,民眾出現兩種極端情緒,一是選舉疲勞,一是選舉狂熱。選舉變成政黨之間爭權奪利的方便工具。細看所謂「大罷免」的政治操作,就可以認識到它的荒謬之處。
真理愈辯愈明?──批電影評論學會冷待《破.地獄》為例
作者:施林海2025-03-05
「真理愈辯愈明」,說這句話的人指望透過對等討論或公眾評理來找出真相或真理,是如此的一廂情願,猶如癡人説夢,其背後是對人理性的認知誤差,以及那隱隱約約、有意無意的聰明利用。
意料之外的軌跡──Helga Nowotny的學術自傳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25-02-10
有學者認為數學研究完美之事,物理研究最優之事,生物學研究令人滿意之事。對Helga Nowotny來說,社會科學就是用來處理混亂之事。我們現在正生活在一個不可預測、混亂的世代,許多人為此感到不安,Helga看到的卻是當中的機會和創造性。
諾獎的啟示:如何建立包容型社會制度?
作者:陳彥2025-01-24
重溫《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對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褒揚,相對將革命視為洪水猛獸的保守主義來看,可以說是大逆不道之舉!但是,作者的論證卻是無懈可擊:法國革命為包容型制度或曰民主制度,打開了大門。
所謂民主只是政治組織形式之一
作者:張建雄2025-01-20
現今已證明中國式的政治組織可提高大部分民眾的生活水平,更可以成為「全球南方」的選擇,西方仍傲慢地認為自己的更好。
《人權宣言》開啟的歷史進程
作者:陳彥2025-01-10
我們可以說,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所開啟的,由權利訴求所推動的近代歷史巨輪仍在轟隆向前,不可阻擋。
陳文鴻教授:敘利亞政權轉移有哪三大難題? 民主自由的革命為何最終會促成專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27
反對派接掌敍利亞政府。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認為,敍利亞仍然面對專制的威脅。為什麼?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香港與內地
作者:陳文鴻2024-12-16
香港的安定繁華和發展不可能由中央政府買回來,也同時與內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我們對人性應有的認知
作者:何濼生2024-12-03
中國的經濟改革,一直都借助市場和全球化,唯改革過程中也嘗了不少苦頭,不時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感嘆。這問題的來源,其實正是對人性的不了解。
美國開國元勳如何看民主?
作者:王弼2024-11-01
美國開國元勳對無限制的少數服從多數式民主心存芥蒂。畢竟,在美國立國後不久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歐美不少有識之士對法國的所謂民主為之側目。
不丹沒有槍
作者:黃珍妮2024-09-23
美國靠着強大的軍火供應能力,到處硬鎖美式選舉,遇上不服從的,便批評人家的政制(服從的便沒問題),提供軍火在別人的國土任由濫殺無辜。
穿上民主外衣的霸權和威權vs.沒有民主外衣的真民主
作者:何濼生2024-09-12
良治靠的是為人民做實事。光是憑金主支持選舉勝出的國家領袖,如置民生於不顧、窮兵黷武、講一套做一套,不過是虛有其表的霸權而已,稱不上民主。
民主是「民之主」還是「民作主」?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10
民主解為「民作主」,那是西風東漸影響的結果,此一概念源於英文democracy一詞,此詞由demo(人民)和cracy(治理)組成。
經濟大時代
作者:張五常2024-08-31
反對廉價勞力產品進口的保護主義已經抬頭,且會變本加增。但這種保護主義早晚守不住。困難又是時日的判斷。
什麼是香港真本土?──回憶50年前的年輕歲月
作者:雷鼎鳴2024-08-28
我不認為我個人的經歷可代表整個香港,但我前前後後在香港生活超過40年,算是見證過不同年代的港人有何種心態,視野可能比年輕人寬一些。
日本為何更換首相如同走馬燈?
作者:關品方2024-08-16
最近岸田引發黑金醜聞,是在頂層的金錢分配出了亂子,沒有按既定程序進行額外的磋商,派系之間鬧矛盾(主要是安倍派不服)。是否因為岸田和美國走得太近,有新的巨大利益出現但沒有事先擺平?筆者尚未清楚知道。
真正的奧運精神
作者:張宗永2024-08-14
奧運會的精神是「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並不包括「打倒敵國」,但傳媒也好,觀眾也好,焦點都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上,而大家亦安之如飴。
美國大選、法治與公平正義
作者:彭泓基2024-07-17
美國總統大選,日前劍拔弩張的電視辯論與敵對情況,忽然間改轅易轍,不再是無厘頭的「兩傻對壘」,而是以國家為重的共識。不過,作為國家領導人所必須堅守的公平、正義與為人民謀福祉的原則,卻仍然付諸闕如。
雷鼎鳴:特朗普謊話連篇卻贏面大 暴露出美國民主什麼隱患? 美國通膨不斷升溫 美元已內外交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15
在最近的美國大選,拜登和特朗普在辯論中展現的水平低劣,背後反映了美國政治制度本質上的不完善?同時,美國嚴重通脹和貨幣供應量大漲,背後原因皆在中國?本影片剖析美國的現狀與未來走向。
許楨:美國大選辯論 特朗普私德問題被忽略? 拜登欲退選 賀錦麗為什麼不能頂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15
美國總統選舉首場辯論結束,拜登表現惹起黨內討論,有人認為他需要退選。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認為,特朗普借辯論建立敢接受挑戰形象,但科技、傳媒、司法、學界都極端傾斜民主黨。為什麼?一起聽聽!
屢次臨岸翻船,港府政策出台的痛苦經驗
作者:何志平2024-06-25
回歸後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諸多未能盡善人意的地方,這不僅是政府個別部門或官員的責任,更是所有持份者,包括廣大群眾的責任。
許楨:歐美民粹主義是最大敵人 造成戰爭惡果拖全球落水? 美國煽風點火 中俄如何藉機介入中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1
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歐洲阻截中國商品進入市場不符人民利益,而金融業為中國短板,應向法、德開放合作。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賴清德觸碰紅線:兩岸緊張局勢與台灣內部政治動盪
作者:盧兆興2024-05-27
根據2005年3月通過的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有兩項重要條款可以為大陸干預台灣政治動盪和混亂提供理由,台立法院內外持續不斷的內部政治鬥爭在未來幾年若惡化,最終可能令大陸使用《反分裂國家法》。
葉振東:賴清德給新生代的「新台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2
民進黨經過多年民主選舉的洗禮,已經明白到統獨議題不能果腹;為了永續執政,賴清德的演說,明顯針對新生代的所得所享,並把他們的眼光帶離中國語境,走向世界。
台灣賴清德今就職 演說稱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 籲中國停止散布恐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0
台灣於5月20日(周一)舉行第16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典禮,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的「文攻武嚇」,確保全球免於戰爭的恐懼。他認為,中國要和台灣政府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
西方對香港十多年來政治變遷的偏頗敘事
作者:劉兆佳2024-05-17
西方各界對香港過去十多年來的偏頗敘事對香港不會有實質影響,反而讓更多香港居民對西方的偽善和雙標有更確切和深刻的認識,更意識到國際局勢的兇險和更警惕西方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美國為何不遺餘力支持以色列?原因可能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作者:趙靈敏2024-05-17
儘管近期美國大學校園反以色列示威很激烈,但那只是表象,當下在美國所有的年齡層中,支持以色列的都已經超過了半數。但猶太人的力量再大,也達不到控制美國的地步,否則很難理解大學生的校園抗議。
中國對多極世界的外交追求
作者:盧兆興2024-05-13
中國最近對多極世界的追求可以被解讀為中國社會主義和平等主義努力的標誌,旨在創造一個沒有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公平世界,而是一個以和平、安全、秩序、繁榮和多邊主義為特徵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