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梁振英

細說中央政策組的演變
作者:張量童2017-07-12
不管招聘顧問、打探風聲、進行民調、政策研究,中策組的目的都是讓總督或特首接收來自非公務員體系的意見。
UGL事件:不信ICAC 信英國、澳洲?
作者:黃賢2017-07-04
如何向中央交代,不得而知,若有任何閃失疏漏,則涉及忠誠和欺君的問題。遺憾的是,澳洲和英國同樣不濟。
取消強積金對冲的一筆糊塗帳
作者:陳景祥2017-06-29
重大政策不能「直通」,必會引起震盪、挑起矛盾,對社會和諧不利,應該可免則免。
林鄭不要犯小學雞錯誤
作者:關焯照2017-06-23
筆者只希望林鄭不要過份勇猛,凡事應以香港穩定為首要任務。
望「港獨」隨梁特而去 港制不保如何愛國
作者:王永平2017-06-21
為何梁特首理應做了兩年有多的「防微杜漸」工作,不見成績之餘,還聲稱「港獨」問題愈來愈嚴重?
林鄭月娥要駕馭的複雜局面
作者:劉迺強2017-06-20
隨着大灣區計劃的開展,香港整個利益格局都會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
「防微杜漸」 政治禍根
作者:程介明2017-06-19
空喊「國民教育」,寄望予省事的簡單措施,正面來說是揠苗助長,反面來說是弄巧反拙。
報夢
作者:孫明揚2017-06-14
過往政府一方絕不會提出修改立法會文件,更不會私下出手修改。
梁治港五年 多少港人活得更好?
作者:王永平2017-06-07
歷任特首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傾向相信對自己有利的民調。
UGL事件的攻訐策略
作者:雷鼎鳴2017-05-30
這個UGL事件的委員會本來無疾而終的機會頗大,但卻突然爆出了周浩鼎一事。
香港對內地仍是重要的
作者:關焯照2017-05-26
一旦中國出事,香港可能是內地的逃生門。
政治熊貓
作者:陳景祥2017-05-24
張舉能法官的判辭,對當前的風波仍有很大參考價值。
評涉及UGL調查「周三無」及「梁三招」
作者:王永平2017-05-24
梁振英連環出招,成功轉移部分視線,及取得大量新聞報道。
蔡冠深:華人在越南營商致勝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5-17
「內地到越南的企業以央企、國企身分自豪,人家喜歡嗎?我來越南很簡單,就是做生意賺點錢,保持低調。」
林鄭組班面對三大難題
作者:王永平2017-04-12
我們可以從林鄭月娥最終組成的班子透視她的領導能力和中央對她的信任
過去五年顧此失彼 新特首須接手五年房策爛攤子
作者:陸觀豪2017-03-30
公屋輪候愈長,劏房問題變本加厲,年輕人望樓興嘆,換樓者未能如願,給繼任人留下的,顯然仍是燙手山芋。
新舊政府銜接
作者:陳文鴻2017-03-27
林鄭月娥的政綱缺內地合作、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戰略,反映其典型政務官的短視和忽視與內地發展。
曾俊華:一個人的性格形象非一朝一夕可建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2-20
如果我們不在2020年之前做好,到2022年就差不多沒有機會以普選選到特首。
為何不爭連任?香港會和諧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2-11
過去的經驗可見,中國要「左」起來是非常迅速的,但要理性處理對內的政治問題,卻是龜速進行的。
《二零一六年施政報告》:重視一帶一路 強調不撤辣招 退保鮮有着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1-13
施政報告相當重視去年國家發布的一帶一路策略,文件中共提及「一帶一路」42次。
「新」思維看香港2047前景──專訪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10-18
在楊榮文眼中,香港面對的問題不是一國兩制會否受破壞,而是2047年後會如何,一國兩制是否仍存在。他指出,2047年後的《基本法2.0》將不再是倫敦與北京的決定,而是香港與北京的決定,是香港人和中國人之間的決定。
港大馬斐森:保護院校自主是共同責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3-22
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教授昨天(3月22日)在一個活動上,被問到對李國章教授獲委任爲港大校務委員會成員及大學自主等問題,回應全文如下……
2015施政報告今發表 「法治」着墨大幅增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1-13
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題為「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他首先提及香港政制發展問題,指特區政府會按照《基本法》和人大決定,推動於2017年讓500萬合資格選民普選行政長官。他又指,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而《中英聯合聲明》亦不是落實普選特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