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8 2025 01:24: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IB

第二學位課程4.9面試  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需要謙卑、做實事的尖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13
兩大醫學院3月初公布推出首個四年制醫科第二學位課程。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指四年制及六年制兩批醫學生將於9月同期開學。他說年輕醫科生會拿着平板上堂,用網上資訊挑戰老師,但這只是時代特色,只要他們夠謙卑、學會尊重生命,最終也會成為好醫生,不會被AI取代,反會見證AI令許多晚期癌症及絕症成為歷史。
中大王家徹:取錄尖子愈多 社會責任愈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06
過去三年、以聯招(JUPAS)申請最佳五科成績計算,平均每年首100名優異生有56%入讀中大。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教授表示:「取錄尖子愈多,中大肩上的社會責任愈大。因為一年級的尖子,畢業時若果還僅僅是停留在『尖子』層次、沒有巨大蛻變和躍進就弊了!」
草根處長王家徹:中大收最多平民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3-05
今年的公開試快將開鑼,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4月1日打頭陣,lAL國際進階程度普通教育證書5月6日緊隨其後。2024年經聯招(JUPAS)獲派八大的學生創10年新低,香港中文大學仍錄得3,019名新生為八大之冠。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教授指中大一向重視平民教育及人文精神,為學生提供多元文化環境,除了不同背景的DSE生,也有取錄內地生及國際生。
牛津劍橋申請秘訣: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者:英智傑2025-02-24
牛劍尋找的從來不是完美的學生,而是那些勇於提問、敢於思考、不懼挑戰的人。即使未成功錄取,在過程中所獲的思維成長與自我認知,毋疑將成為未來學術與人生道路上的寶貴基石。
全力以赴挑戰極限──訪問2024年香港IB狀元鄒汶希
作者:鍾柏綸2025-02-24
IB課程涵蓋語言、數學、人文及科學,要求學生在多個領域取得平衡。鄒汶希認為,跨學科思維是成功的關鍵:「IB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不僅要在單一學科表現出色,還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領域的知識。」
DSE 是雙語版 GCE 還是香港版高考?
作者:梁賀琪 June Leung2022-09-01
香港DSE雖不至於歲月靜好,但相比之下,縱使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也沒有停辦過一屆,只取消了若干口試及曾延期舉行。入大學的一戰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穩定、透明與公平。
IB放榜 港產93狀元 英基36名聖保羅男女12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6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在7月6日放榜,本港2213名學生中有93人考獲45分滿分,英基學校協會的7間屬校,擁有全港最多的狀元,共36人考獲45分滿分。
陶傑:現實的選擇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27
一個考試制度如何設計,不是在於一個17歲少年學生能不能擁有學問,而是在網絡資訊爆炸,真假新聞不分、暴力和極端思想四溢的混亂狀態之下,學生非要提早擁有思辨和批判的能力不可。
新冠疫情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若網上學習在大學裏變得更普遍,中學乃至小學也會相應地調整長遠的教學模式(而非為了在疫下教學而短期應用科技),最終掀起一場教育界的數碼化革命。
香港出產中國太空人 非天方夜譚
作者:黃錦輝2021-07-12
近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放榜,近2200名本港考生之中,有130人考獲滿分成為狀元,可見香港不乏年輕人才,所以筆者相信港產太空人指日可待。
IB放榜 聖士提反書院誕生3位女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6
「教育不是競爭,不是要有多少個狀元才算成功,只要我們的學生願意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我就已經很欣慰。」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表示,學校最希望學生可以多方面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幼稚園到中學 :享受
作者:黃珍妮2021-06-12
做父母的當然想為孩子做最佳安排 ,但有時候真的要享受做一個分享者 。
英國升學八大路線:如何以HKDSE成績升讀英國大學?
作者:凌羽一2021-06-01
要成為出類拔萃的專才,留學英國是上上之選。何時是出國留學的最佳時機?中學畢業生該選擇哪一所大學、哪一個學系?
英國公開試的軒然大波
作者:曹啟樂2020-08-26
如果有一天香港也面對未能舉行公開試的情況,教育局與考評局又如何為考生評分?為防範於未然,教育當局和學界必須深入探討,研究對應的方法,不宜等到危機出現才去處理。
留學夢魘
作者:鄭楚雄2020-03-31
學校關閉,尤其在海外,可苦了一大群海外留學生了。很多香港學生負笈海外,沒有學校留宿,加上英美等國處理疫症手法較被動,很多都選擇撤回香港,特別要在封關前闖入,才能免受隔離之苦。
疫情下的香港教育現況
作者:鄧兆鴻2020-03-27
3月21日記招會中宣布,中、英文科的口試取消了,筆試將會在4月24日開始。但到4月底時,疫情是否真的受控,DSE是否可以如期進行?若真的受控,防疫的工作是否仍要實施?
「改變」對父母來說,更難!
作者:編輯精選2020-01-05
父母的改變往往比孩子的還要艱難。畢竟我們就在原本的教育環境與制度中成長了數十年,就算有覺得需要改革之處,或許潛意識中都仍舊深受影響。
IB適合我嗎?
作者:邱國光2019-11-11
IB適合我孩子嗎?答案視乎家長採取那種教育信念:先天決定論還是後天培育論。若是相信「因緣天註定」,IB可能只適合上帝的選民。
做學生的Mr. Dream Giver
作者:陳偉倫2019-07-15
筆者將暫別灼見名家,集中精力做好新工作,亦欲騰出時間去多了解學生,支持他們追尋夢想、實踐夢想,做學生的Mr. Dream Giver。
就讀國際學校 讓子女掌握升學選擇權
作者:邱美婷2019-05-09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最大差別在於教育理念,國際學校較關注學生們的獨特性以及積極性。
兩代聖保羅男女中學校友對談:IB狀元潘聞韶遇上鄭慕智律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07
IB狀元潘聞韶覺得IB課程國際化,能夠與海外大學接軌。他也覺得IB着重獨立思考,如果子女有批判性思維,不妨報讀IB。
當DSE遇上IB
作者:孫明揚2019-04-15
莘莘學子選取DSE還是IB課程呢?從現實角度出發,本港考生和家長多關注「認受性」問題。
IB選科得宜乃升大制勝之道
作者:曹啟樂2018-11-16
無論IB或AL,一般要求七年完成,而本港只用六年,因此精準選科至為重要。
IB和AL可以共存嗎?
作者:曹啟樂2018-10-19
在直資或國際學校爭相開設國際文憑課程(IB)之際,AL價值何在?只報讀英國大學有利?與IB相比,有何利弊?
教育:前進還是後退
作者:程介明2018-09-24
我們整天在喊「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的朋友,請想一想,要政府去侵蝕大學的自主權,是前進,還是後退?
擺脫應試模式 開闊學生眼界 才能協助本地生升學
作者:陳偉倫2018-09-18
IBDP給予學生較高的自主性,並培育學他們的國際意識,而DSE始終擺脫不了我出題目你應試的考核模式。要在DSE取得佳績,學生無不花精力在捉題目和操練答題技巧上 。
聯招與階級流動
作者:鄭楚雄2018-08-22
聯招入學的比例,雖只是一個小小的數字,但當中卻反映了一個很複雜的教育結構問題。
留學英國的音樂之路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16
馬思敬自幼下定決心走職業音樂家這條路,更把音樂融入日常、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遵理學校梁賀琪:DSE可推向國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8
香港的補習事業蓬勃,是否就代表香港的正規教育失敗呢?為何遵理的補習能經營的如此成功?
新世代的求職者
作者:張堅庭2018-07-14
醫學院終於明白了最優秀企業多年來實踐的道理:要想成為優秀員工,不是只要具備優秀成績分數就夠了。對於這些公司來說,你是什麼樣的人與你懂得多少知識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