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拼圖」視覺上實在太吸引。「拼」出來的東西像似有預測能力,更會令人想入非非。至於「拼圖」有何根據,根本沒有幾多人會關心。
即使有政府百分百擔保,每項貸款其實亦須由有限公司主要股東或合夥公司合夥人提供個人擔保,因此對貸款人來說壞帳並非毫無成本。
見到不少移民家庭,當中有喜也有悲。喜的是30、40歲那一群。他們在香港賣了房子,帶着僅有的積蓄來到多倫多,最開心的是孩子很適應,每天都是快快樂樂上學去。
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周五(11月18日)舉行共融就業座談會,匯聚了不同持份者,包括政府、慈善及創科界別、老師與公眾人士,共同商討殘疾人士在新興的工作環境的就業機遇和可能。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優化「2022年保就業計劃」,將取消合資格申請僱員的月薪上限,亦會容許大企業為最多1000名員工申請津貼。另外,新一輪首階段消費券今天開始派發,不過,有食肆負責人認為短期內幫助有限。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為紓緩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陳茂波宣布多項稅金寬免安排及提出多項逆周期措施,總額逾1700億元,包括計劃於4月及6月派發消費券計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宣傳短片中說「資源有限,發展無限」。周永新承認這是事實,但他指出,正是資源有限,政府如何運用資源,促使經濟發展之餘,更能改善市民生活,相信是財政司司長制訂《財政預算案》時的最大考驗。
兩餸飯店,開業如雨後春筍,一是大有市場,二是失業的食肆廚師不少,冇工開,不如集合人手用少量資金博一博,好過坐食山崩,又一再證明肯拼肯做的香港人總是辦法多多,不會伸手叫人救濟,為他們鼓掌!
胡美儀最想做到的,是輔導中年失業的女性找回「自己」;上半生已過,下半生,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丈夫失業了,這是不少太太的噩夢。做為太太可以怎樣面對?
當順風順水時,企業肯開出優厚條件留人,不算英雄;到逆風患難時,資方仍能盡力善待辭退者,才是好漢。
官員可以不食人間煙火,也可以不識民間疾苦,市場中人卻不能坐以待斃,疫情下,經濟發展邁進新常態,大家都在適應,緊貼市場的生意人,最明白助人自助,救人自救。
內地城市防疫失誤,必然追究官員,也迅即調整工作班子和政策,香港為什麼這麼特別呢?
記者這一職業雖然光榮、使命感強,但月薪卻可以低至萬三元。他們往往為社會的不公發聲,但卻很少為自己爭取權益。其實,記者沒有必要犧牲自己收入來成全那些搞傳媒的人。
未來數年,社企數目應該大幅增長以創造更多工作給弱勢社群和普通失業人士。後者可能原是中產,因失業但又找不到原來自己所擅長的職業,故此借助政府的創業基金,運用自己的才幹,成為社會創業家。
我們一向都聽到那一班非建制議員講,「留低是很難,離開是很容易」,其實,我覺得他們沒有講出真心話,他們應該與我的租客一樣,「留低是難,離開是更難」。
綜合美國大選形勢及配合國家政策,筆者早前倡議本港以再工業化為第三次經濟轉型主軸,重拾增長勢頭。
《施政報告》是未來一年的管治規劃,怎可能連重要的政策措施在公布前兩天仍然沒有着落,要臨急赴京磋商?如果要跟中央部委協調、爭取支持,不是在《施政報告》定稿前就要完成的嗎?
瘟疫肆虐,抗疫防疫從嚴,甚至封關閉城,引發環球經濟危機,讀者心中有數,不用多言。其實有人歡喜有人愁,百業可歸納為四大情況,相應就業失業狀況亦有異。
若是政府先弄清楚每間公司的處境才施以援手,就得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結果很多公司可能已經餓死,再收到錢也已回天乏術。
香港要面對的困難時期究竟有多長,開開心心地把盈餘盡派後,以後是否不會再出新問題?
現在經濟下行的趨勢會不會令每戶平均住戶人數繼續變多呢?每戶平均住戶人數會不會由2.8升上2.9甚至3呢?如果是這樣,會影響房價。
香港每次經濟衰退,建築業的失業率都是重災區之一,公務工程都不升反跌,其連鎖反應非常廣泛。
筆者明白求職屢屢碰壁的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 雖說今年比較艱難,但一些求職訣竅仍適用。
從小到大,在身體、學業、人際、家庭等各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的困厄。如果能在這些環境中自己修行不怠,同時繼續以菩薩精神幫助别人,逆境也會轉化為難能可貴的增上緣。
疫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及文化,並且會考驗政府的應變能力,很多以前被認為天方夜譚的政策,可能都會有人提出要求政府施行。
無論是僱主,還是公司裏的管理人員,對新一代的年輕人都普遍印象不佳,覺得他們的工作態度不如上一代。所以當有得選擇的時候,他們會請有經驗的人,或心態較成熟的人。年輕人的排位,排得不前,被挑中的機會不高。
缺少了年輕人參以及貢獻的經濟,前途險阻自不待言。若情況不改善,政府仍要不斷救市,10年內所有儲備大有用光用盡的機會。
新冠病毒的蔓延給小型企業造成極大負面影響。正如我們在西班牙流感和9月11日襲擊事件中看到的,從這場瘟疫中倖存下來的企業面臨的競爭會顯著變少。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近日確診數字大幅回落,但鑑於疫情反覆,政府仍須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