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部都會區難以吸入香港發展商入場? 哪些高端產業適宜投資新界北?一起聽聽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教授的分析。
隨着中央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中港股市在短短兩周內飆升超過20%,一掃之前的頹勢。這一劇變引發了市場對樓市回暖的期待,然而股市的回升是否能夠有效帶動樓市則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特區政府和管理局未必能將其他地方的設施財政管理照搬到文化區,但參詳海外這類計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說不定可以找到靈感,以合適的方案把西九文化區從財困拯救出來,讓它在天下間拼出個名堂。
筆者認為問題重點是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席捲全球,在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全球發展的洪流中,特區政府若不果斷採取行動,提速提量發展我們的數據產業,恐怕不出十年八載香港或會淪為亞洲國際都會「遺址」。
樓市小陽春,發展商將如何部署推盤策略?有「西餅客」趁息口見頂大手入貨,對後市有何啟示?一起聽聽會德豐集團執行董事黃光耀的分析。
如果發展商懂得在要價上節制一下的話,炒家要想在一手市場上賺錢就不會那麼容易。只要炒風能夠控制得住,政府就沒有必要重設辣招。希望發展商能為了大局,知所行止。
長實低價賣樓,是否對後市有影響? 筆者認為當然有影響,不過是正面影響。
港府推出樓市辣招迄今十餘年,樓市成交萎縮,但「量跌價不跌」的現象直至近年,因受疫情影響才見樓價回落,證明透過樓市調控政策來壓止樓價攀升是無濟於事。
增加土地供應有助樓價下跌,但香港乃至國際上為何大批沒有任何物業的市民,均反對政府增加土地供應?
一個露台,本來是沒機會住單幢洋房的一種安慰獎,可以讓你種些花草,再大點的可放個小型瀑布兼戶外傢俬,是和大自然在高空中的接觸。但是香港的業主不會這樣想:加個玻璃幕牆,又多了幾十方呎地啦,發達啦!
政府有意在新推出的土地賣地條款中,設立單位面積的起碼要求,以阻止發展商興建太多的「納米樓」。
發展商不會刻意不收購其中某些單位,搞到要強拍的主要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有部分小業主要價過高。發展商對強拍的態度,大多是可免則免。我個人認為,強拍的門檻可以因樓齡有別。
這是香港發展商極罕見的拆樓之舉,並非像車廠等行業不時就產品出問題,幾乎史無前例,對投資者來說本應特別震撼。
柏傲莊超額認購逾57倍,排隊睇樓8小時,並非簡單的地點好兼報復式消費可以解釋。問題是,為什麼新世界不加價?說好了的地產霸權賺到盡呢?
在多項樓市稅項辣招下,舊樓收購意欲已大大受打擊,因發展商併購舊樓需預先支付合共三成樓價的款項,鎖死部分資金。
筆者認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首先要「正名」,讓公眾準確掌握「計劃」的精髓,其實是「增量共享」,而非「土地共享」。
政府應汲取教訓,在處理超支問題上,不能再像過往般軟弱。工程不能繼續由一間承建商負責,被承建商「牽着鼻子走」,至少由兩間公司承建,這樣政府就不再需要付「冤枉錢」,超支承擔亦大大減低。
有個圖表派的分析師認為,樓價很有機會會跌掉03年以來的升幅的一半。不過,現時的形勢與97年並不一樣,不可能再出現同樣的跌幅。
我認為一手樓空置稅未必能幫助買不起樓而要租樓的市民,因為一手樓主要是買賣,而不是放租,故措施未必能令租盤增加,真正捱貴租的人卻難以受惠。
多謝發展商、多謝財仔,成全上車心願,消除了沒有磚頭的恐懼,樓市影響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皆因由始至終,政府在加息或增加供應兩大降溫樓市假設問題上,都是一事無成。
現在樓價太貴,民怨沸騰,政府不能不做點事。所以不管有用沒用,這空置稅是收定了。
以外國一般每年只收樓價的1%來推算,對發展商的阻嚇力不會很高。香港一年樓價的上落,10%左右都不為過。
我一直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沒有責任資助市民去投資買樓。
近年樓價失控,其實並非坊間所言乃市場出現「炒賣」或「泡沫」之故,元凶其實是按揭辣招過猶不及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