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Mar 29 2025 19:17:2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北部都會區

西方新產業政策對香港的啟迪
作者:鄧希煒2024-04-22
香港要推出產業政策,應以羅德里克20年前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及理據為依歸,並以中國過往發展產業成功的例子作參考,更須以中美經濟及科技的持續角力為背景。
香港浸會大學如何應對新時代的挑戰
作者:文灼非2024-03-20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
2024《財政預算案》 靜靜起革命
作者:羅祥國2024-03-19
香港政府及市民對創科基礎設施都抱有愈來愈大的期望,政府的投入亦不斷增加,認為這是香港經濟的未來出路。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創科基建和政策的成效,增加其問責性,就顯得更加重要和急不容緩。
「現代產業大樓」招標成試金石
作者:劉勵超2024-03-14
本財政年度最後招標一幅工業用地將會採用雙信封制,投標者須同時但分開遞交地價建議及非地價建議,評審時兩者會被評分,前者比重只佔總分的30%,後者反佔70%。這幅用地也是政策的試金石,招標許勝不許敗。
未來土地供應的變數
作者:劉勵超2024-03-07
當局會探討在政府建築物幕牆應用太陽能發電技術,又繼續支持公私營機構進一步利用可再生能源,何解就不願聆聽筆者早前在本欄的建議,在全港各地政府興建及管理的行人天橋上蓋及公路隔音屏障,應用太陽能發電技術?
理大建議北都新校區 設醫學院及教學酒店 配合大灣區醫療及旅遊業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2
香港理工大學3月1日舉行傳媒午宴,宣布建議於北部都會區的新校區內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配合大灣區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區內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
東華學院冀申請升格應科大 進駐北都設綜合校舍吸引非本地生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1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2月29日在傳媒聚會上表示,冀在2025至26學年申請升格成為私立大學,會同步研究在取得大學名銜後申請成為應科大的可能性。
科大計劃成立第三間醫學院 在北都建立衛星校園 完善科大創新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3
科大2月22日(周四)舉辦傳媒新春團拜聚會,進一步介紹醫學院構思,以及在創新科技上的新項目和課程。
逾40名學人加盟教大 增設兩學院 李子建校長:加強師德和職專教育 應對未來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2
香港教育大學2月21日(周三)舉行新春傳媒聚會,重點介紹新成立的兩所學院,着重教育發展與創新、應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來,希望裝備學生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
城大將成立數碼醫學研究院 梅彥昌校長:有意進駐北都不考慮遷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1
梅彥昌校長表示已向政府表達城大有意進駐北部都會區,在北都校園設立研究院課程和特定學科,但不會搬遷整個校園至北都。梅校長認為內地有龐大資源,被問及城大(東莞)項目進度,他表示有待國家教育部批出相關牌照。
浸大缺乏發展土地 有興趣遷校北部都會區 衛炳江校長介紹大學發展新計劃應對時代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16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透露去年8月已向教育局及教資會會面表達意向,期望北都校園交通便利、面積比現時更大。
創科以外新動能 經濟發展謀破局
作者:張量童2024-01-23
香港在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道路上急起直追,但在配合國家科創事業發展的效果確實不似預期。香港應同時在創科以外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發展謀破局。
北都區大學教育城 應打造為研發及科技轉移基地
作者:黃錦輝2024-01-16
香港在推動創科上,無論是土地供應、科技轉移、知識產權法規,都是在追落後。但慶幸香港科研基礎實力雄厚,只要政府積極地發展北都區,及時做好上述各項軟硬件配套,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便會很快落實。
重新規劃
作者:陳文鴻2024-01-16
當香港的公立大學紛紛往珠三角設分校,香港科研主力的大學原來香港為主、內地為輔的設想,好可能很快地逆轉。大學重心轉移,政府科研政策消極,還在招商引資的階段,香港難發展成科研產業的集聚,以科研興港是幻想。
粉嶺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盛會
作者:陳家偉2024-01-02
鄧氏宗祠、太平清醮、神功戲都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躍頭的松嶺鄧氏公祠始建於1525年,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且規模之大,格局之高,在新界無出其右!
從一國兩制、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看「新田科技城」之破壞濕地生態
作者:林超英2023-11-28
濕地上的所謂「創新科技園區」違背國家新發展概念,完全不合格,必須撤回。建議回復初心,消除地產傾向,把2021年規劃的真正支撐創科的「新田科技城」好好建起來。
走訪中大福田研究院 看河套深港創科合作前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1
香港和深圳的合作不僅限於科研發展,而是一種互相協調的關係,共同推動大灣區的科創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預示着香港在醫藥創新領域的一個新紀元。
優化政策吸建議 港創科踏新台階
作者:黃錦輝2023-10-31
在數碼政務方面,筆者欣見《施政報告》提出將廣泛運用科技改善政府服務,應用項目包括電子牌照和證書、自動泊車系統、政府收費電子支付、1823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智慧屋邨管理等。
通州歸來看北都
作者:郭一鳴2023-10-28
北部都會區劃分為四大區域,建設工程計劃以20年為期,藍圖令人欣喜,但這種速度是否可以進一步加快呢?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要在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中發揮獨特作用,很有必要提升效率。
北部都會區如何發展? 甯漢豪:有三大挑戰 凌嘉勤:深圳灣可打造成黃金內灣 張炳良:香港要領先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第二輪專題討論環節聚焦「香港發展新思路」,針對項目的挑戰、氣候變化的風險等,一眾嘉賓都有涉及。
凌嘉勤:北都助港追落後 構建國際創科高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5
國務院8月底公布有關深港創新科合作的規劃文件,明確2035年要建成世界最好的創新高地,香港能否趕上國家發展大局的高速列車?本社就此專訪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深入解構河套區域、規劃文件與北部都會區的關係。
甯漢豪:深港聯動發展   北都與交椅洲並駕齊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3
政府除了將北都發展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地方,並可藉此加強香港與深圳合作和聯繫。本社就此專訪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暢談在深港聯動大政下,未來政府發展整個新界北區的願景。
新時代下的規劃改革
作者:張量童2023-10-21
世界正在經歴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家和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常言道:「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面對變幻莫測的時局,規劃必須有一定韌性和彈性去應變。
甯漢豪局長:未來25年香港需要多少土地? 怎樣發展才能提升生活素質?──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宣傳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8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就發展新思路與嘉賓暢談。她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未來25年香港發展需要約7000公頃的土地儲備,當中包涵兩大版塊──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
香港還有什麼讓人聞風而至
作者:阮紀宏2023-10-05
目前需要提振信心,已經刻不容緩。至於是重提「十大建設」,還是北部都會區加快加碼,這是特區政府如何激勵經濟專家動腦筋和提出詳細計劃的問題,關鍵是要有計劃,能夠讓港人和國際投資者振奮人心的計劃。
香港和深圳如何走到今天?怎樣透視她們的成功與未來?
作者:王緝憲2023-09-06
世界上雖然有很多所謂「雙子城」的地方,但香港和深圳在70年的跨度裏如此快速崛起和成長,絕對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例子。究竟一國兩制下的港深兩制雙城將如何演變下去?
地產商財政穩建迎挑戰
作者:莊太量2023-09-06
本港地產商普遍財政穩健,不似部分內房企業信貸有爆煲的風險,相反市場整體貸款需求弱,銀行低息搶佔大額優質客戶市場,亦為本港地產商融資機會,以渡過嚴冬。
發展棕地 如何地盡其用?
作者:高力香港2023-08-11
政府近年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預期未來4年收回200公頃土地建屋造地,現有棕地作業者需另覓土地搬遷。通過發展多層現代產業大樓,能否更有序和具效益方式地整合和容納對本地經濟有貢獻的棕地作業?
陳茂波:精簡程序 加快造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24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本港在土地供應的速度上面對多項制約,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時宜或過於冗長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另一個則是建造人手短缺。最近,我們在這兩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推動「多層現代產業大樓」需政策誘因
作者:高力香港2023-07-17
雖然政府在硬件條件上周全考慮,但要吸引發展商招標競投,仍須深入研究,提升市場條件,否則難吸引作業者進駐,無法予發展商實現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