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理大校友、學生,就要堅持信念,就是學會本事,運用技術、效率,來為人民服務,為中國服務,為香港服務。只要我們堅持這個信念,一定可以將香港理工大學發揚光大。
考慮了內地人口因素的急遽變化,香港人口的頂峰也許會早於2043年出現,最高人口會低於原來預計的822萬,隨後的下降速度也比統計署的推算更快。
有錢好辦事。林鄭上任之初提出理財新哲學,就是要「採取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善用盈餘」。她也表示對過去幾年本地經濟增長的表現「不甘心」,認為增長幅度可以更快。
在維護「一國」權威,打擊「港獨」方面,林鄭的表現肯定令中央滿意。不過,在經濟民生方面,她是否做到「事不避難」,尚待考驗。
香港不是地理上沒有地,拿不出土地,主要原因是政治問題,用任何的一種地,都必會有不知從哪裏跳出來的利益集團反對,他們也大多懂得以自稱為正義作包裝。
土地供應政策要用前瞻視角。我們固然要多管齊下,棕地農地綠化帶乃至私人遊樂場地,都可考慮。
香港是一個一流的國際城市,無奈,管治水平不入流,令不少基層及中產受到無必要的痛苦。筆者看見這情況,真是感到十分無奈和悲傷。
單程證來港的人士除卻家庭團聚尚有專才計劃及投資移民等不同類別,大家都意識到後兩者足以為香港提供創新科技人才繼續保持競爭力。
黃元山認為,智庫的社會角色很大,第一是提出長遠想法;第二是提出跨部門想法,因為智庫不必受制於既定觀念運作的官僚框架;第三是作為民間機構推動官商民三個界別合作。
從戰後到如今70多年,賣地的收益一般都遠超填海的成本。如今坊間認為人工島是「倒錢落海」或者「燃燒儲備」,完全忽視土地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政府可以通過賣地收回增闢土地的成本。
我們面對的住屋問題超越土地不足的層面,我們一定要同時採取有效措施改善住房的素質。
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泛民的競選政綱包括反對「明日大嶼」。如果泛民贏了補選,一定會說選舉結果證明民意反對填海。泛民輸了,反對的火力下降了。
社會上很多人都質疑,人工島會最後變成大白象工程。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董建華可以擔保,人工島不單不會用盡香港儲備,相反,興建人工島是一項好的、有利的長線投資。
土地簡單分為兩種:已被規劃及未被規劃。前者是已附加添加劑的特殊麵粉,只能用作指定用途;而後者稱之為超級麵粉,因為完全無添加。換句話說,沒有被規劃的土地才是超級麵粉!
不想政府有機會解決房屋問題的人,千方百計都想阻撓政府獲得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他們最近搬出了一條似是而非但一樣有人信的理由──政府有了地之後,亦不等同市場上有平樓賣,小市民可能一樣買不起樓。
地球上哪個人說過不發展棕地呢?與其對「明日大嶼願景」無限想像,不如就「新界棕地發展」面對現實。棕地與填海從來不是有你冇我,比較兩者成本比來做什麼?
經濟學者聯署支持填海建造人工島根本是政治表態,大家不需要對聯署看得太重要,特別是幾位老一輩的經濟學者是團結香港基金會成員,難以令市民感到他們是中立的。
其次是填海工程的支出,是持續性,不是一次性,就算要填1700公頃,如果攤分成本在15至20年內,每年開支也只有數百億。
為什麼反填海的人所估的1萬億成本便不可接受?任何涉及未來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都必然是估算的,但估算的質量或準確性卻必須看看背後所用的假設是否合理,或只是拍拍腦袋隨口亂說。
即是縱然香港人口不再有任何增長,單是讓現有居民「住好啲」,已需要增加1200至2000公頃土地。若加上為滿足未來人口增長及其他用途的土地,3000至4000公頃是不可缺少。
香港政府重視解決人民住屋問題,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成功模式,立即在新界的廣闊平原地上,規劃新的居民點,然後以規劃圖則和公眾利益為基礎,動用香港法例第124條《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所需土地。
持續智庫主席、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形容當年港英政府很聰明,以獅子山為天然界線,索性將獅子山南方的平地納入九龍,統稱「新九龍」。
珠海學院校長李焯芬教授認為,填海是一定有需要的,但可效法當年「共建維港委員會」的模式,成立「共建大嶼委員會」之類的組織,讓公眾參與,與市民一起,共建明日大嶼。
團結基金顧問的模擬測試結果是最高波浪不超過2米,但過去24年,實際數據是只有2016年,最高波浪是低於2米。既然政府數據是不支持模擬測試的最高波浪高度,為什麼基金顧問仍要硬銷這個高度呢?
人工島帶來的財政收入,單計算賣地已經有8400億元,還未計算差餉、路費及產生的新經濟活動的稅收;總社會效益更會遠遠超過萬億。
有環保人士提出警告,要防範在地球暖化後,海水水位上升至淹沒人工島。此外,氣候極端化後也可能有更多超級風暴,造成風暴潮,對人工島上的建設也有破壞性。正因如此,人工島便更有必要。
反對填海的活躍分子之中,應該還暗藏着另兩類人;他們別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環保只是他們的幌子。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開宗明義填海造地,也未雨綢繆儲備土地,留交新世代發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未知政府有否汲取西九文化區之教訓?
反對填海的理由還有很多。但正如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有哪一個是沒有阻力的?有哪一個是沒有反對理由的?
「明日大嶼」真的是高效益的願景嗎?我們只要憑着普通的經濟常識和已知的數據,亦可知道填海造地絕對「有得諗」,因為它的成本效益是十分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