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經歷了三年疫情,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學習——當有疫症時,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徵時就使用快速抗原測試包測試流感及新冠。這些學習都將會成為我們未來抗疫的基石。

近日不少香港和內地市民身邊都現新冠病例,港大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灼見名家撰文,表示市民不需過分緊張,多數青壯年市民在接種過疫苗或自然感染後,防重症、死亡效果仍強,病毒殺傷力整體減弱。

現在有一種普遍心態,海嘯過去了,我感染了也沒事,大家就不管了。這想法有其健康、正面的一面,可以去除恐懼和前段時間有意無意的妖魔化,這一點是正面的。

疫後復常正是協助學生重整生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切入點。

在世紀疫症下的無常和生離死別,需要有人作出紀念及一直反思,藉此機會從死亡和黑暗中找到生命的光輝。

孔繁毅醫生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解除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時間恰當,但他強調現時不代表疫情完結,需要繼續監察會否再有新變種病毒出現。

袁國勇教授讚揚港人抗疫打了漂亮的一仗,唯提醒必須對新發傳染病保持警惕,另一場疫症大流行肯定會重臨。

我們為何要長生不老?意識到時間有限,才會令我們有無限動力,作出更合適的人生決定。

就如人們常說「所有政治都是在地的」,疫情也是一樣,受「在地」時空因素影響。各國民情政情有異,一些舉措因風土不同難以移植;危機如病毒般也會異變,所以危機治理不能墨守成規。

香港和內地過去的疫情告訴我們,大流行肆虐的日子必定重臨。我們不知道何時再來、會在哪裏開始、以及這種微生物的身份和性質,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相信科學,同時兼顧公眾的心理健康和經濟困難。

疫情後, 口罩除下,全天上課復常,課時也相對增加了,但師生、生生之間的「你問我答」、「自問自答」的互動環節卻施行不易。

疫情大流行令世上人間虛度了3年光陰,所有事物都幾乎停頓了,如今重新啟動,才知所有親情、友情再相見相認是多麼可貴。也有不少事情要重新解凍,從頭學習。

「Fusion融合」這個雕塑交流展靜靜地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一角等待藝術愛好者和各地觀眾的到來,向世界展現了這些藝術家們帶着謙遜的心進行合作和交流所融合出的美妙結果。

美國總統以至政府的公關策略與操作,無從評論;但在中國議題挖空心思的原因,路人皆見。陰招上不了台面不說,但為何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只能說明正人有正道,用歪道非正人。

自從恢復全日制面授課堂後,大型飯商接連出現問題。到底是哪些原因,令莘莘學子飽受無飯之苦,有些更食物中毒,苦不堪言?

2023年3月1日,讓我們記着,這是個大日子。這一天開始,出外不用戴口罩了。

過去3年,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遭受巨創,大家都接受並且期望政府擔當領導角色,出手防疫和救市,某程度上犧牲了個人自由和私隱亦在所不惜。自由市場會否變得愈來愈小?

告別口罩容易,難的是告別3年口罩生活的陰影。特區政府近期開始全面發力,努力讓香港重放光彩,讓全世界重新感受到香港的魅力,希望這些努力可以很快看到成果。

香港仍缺乏正式的企業救助制度,企業進行債務重組的方法是與所有債權人協商一致,又或通過「個人自願安排」償還債務。

大家現在看似已經復常,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但有些經歷是不能復常的,如已離世的親人、四散的朋友、已無業的生活、倒閉了的公司及嚴重上網成癮的學童,造些問題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真正處理,需要大家互相包容。

香港的經濟繁榮有賴中小企業的貢獻。居安思危,當香港躊躇滿志重啟經濟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將過去近兩年,對疫情下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政府救助措施以及改善建議的研究成果,與讀者分享。

綜觀整個疫情,3年幾乎沒有回過香港,沒有體會大部分香港人所經歷;身處內地,卻又沒有如其他人感染過病毒。雖說成為「天選之人」,但始終是主流的邊沿,連疫情都是格格不入,頗為遺憾。是以為記。

中大醫院2015年獲政府貸款40億元興建,原定於今年3月起還款。港府早前建議順延還款5年。院方表示,預計大約到2025年6月,才可收支平衡。

由海內外樂迷投票選舉的2022年度「香港電台第四台十大樂聞」已於上月揭曉,結果一如所料悲喜參半,反映香港走出3年疫情黎明前的黑暗與曙光。

港府不同意也不傾向進行獨立調查,與普羅大眾以至專家學者的意見大相逕庭。一般人不會往歪處想,但為什麼有些官員和建制派人士卻煞有介事地迴避「獨立」二字呢?

經歷一場大疫症,如果連最起碼的檢討都不做,又怎能向市民,尤其是在疫情中受創的港人交代?

美國1月份科技業界失業率高企,而且人力資源專家估計失業情況會持續。相信當中包括不少想回國發展的華人人才,因此香港政府應該趁此良機主動出撃。

調整薪酬真的談何容易,並非只是兩三個百分點的小意思,公司必須考慮周全。企業管理層對人工調整的考慮,首先從工作和工作者出發。

新冠病毒帶來的不只是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上的災難,更是一系列對經濟商貿、就業民生、教育文化…..的連鎖衝擊,打擊面之大,前所未見。從公共管治的角度言,「危機」已成為新常態。

一般說生死戀菜式都是鹹魚蒸鮮魚,一生一死的意思,但今次來個鹹魚粒炒石斑球,試試不同做法,還加上翠綠爽口的韭菜花,視覺上美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