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GDP(PPP)計,日本目前是中國20%,到2050年只是11.6%,65歲以上人口會是4000萬,即42%,沒有正確人口政策,只求有些中國、越南人移民,是遠遠不夠的。

過去是中央政府不夠強勢,以致政令不出中南海,這當然不好。現在中央政府太強勢,大家有不同意見都不敢提出來。結果是明知前面有個坑,都沒有人願意提醒一下中央,寧願大家一起跌入坑裏。

若要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及加快國內改革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

由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澳門大學共同創立的「蘇港澳高校合作聯盟」周四(12月16日)成立,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對於能夠參與創立聯盟感到十分榮幸,他希望三地院校今後多作交流,攜手推動科研發展。

王良和教授認為,由成長的大陸,來到香港,再去台灣,切斷了與母體的聯繫,成了余光中一直以來的心結,從此,懷念故土,抒寫鄉愁,成了他詩作一大主題。

澳門本地是丘陵小山組成,山體不高,而南面氹仔一帶也有類似小山丘,香港維港兩邊的山勢都是突高,所以香港常常出現突發突破之象,而澳門則比較平和,社會矛盾較少。

有人同我講,美國竟然公開招募特工對付中國,連人工是幾多,要懂得什麼方言亦講到明,究竟這是什麼道理?

馬拉松賽事大會說,不希望加入政治元素,大家都贊成;可是,是誰製造和加入政治元素?主辦單位對「政治元素」和「香港加油」的態度前後不同,是否某種「政治元素」正發揮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中國傳統文化的管治之道最核心是法家,各朝各代都是外儒內法,歷代君主都在暗地裏使用商鞅教給他們的辦法來治理百姓。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10-12
青斑蝶是一種生長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具有寬翅的大型蝴蝶。翅膀的上側為深棕色至黑色,並帶有藍白色、半透明的斑點和線條圖案。常見於香港,尤其是南丫島。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1-10-10
從東岸公園主題區欣賞香港島的夜景,這是一個佔地超過10萬平方呎的新海濱公共空間,它包括維港第一條向公眾開放的防波堤。

慘遭英倫陀地白眼歧視前,或許先要檢討一下自己或自己友是否無禮在先,族羣印象分有待提升,只怕源自一小撮人的行為往往被一竹篙打盡。

《消失中的香港──探索廢棄文物建築﹕楊必興攝影展》現正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出。從多方面看,我們所認識的香港正在消失。香港優雅的歷史建築正在被推平,並重新發展成更多的購物中心和高層豪宅。

到了今天,所謂「黑貓白貓論」、「河水不犯井水」、「茶垢論」俱往矣;當權者公然說假話,連騙你都覺得多餘,普遍缺乏政治信念和道德——以前治國是為了天下,今天則是為了一個人而已。

儘管港澳警方經常呼籲市民警惕網絡詐騙,但仍有不少受害人上當──證據顯示,很多受害人落入愛情騙子的網絡詐騙陷阱時,情感遠勝於理智。

香港是外向型自由市場經濟,必須面向全球,外圍影響向來直接而深遠,難以獨善其身,亦無從閉關自守;應對之道,莫過於借鏡新加坡,及早全民接種疫苗治本,始為上策。

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老實說,香港唔解封,經濟一定會壞落去,經濟轉壞,受到最重傷害的一定是基層市民。

新冠肺炎疫情在香港已肆虐了一年半,社會的正常生活被打亂,有些行業更處於近乎停頓狀態,盡快接種疫苗應是走出這種困境的不二途徑。

香港百多年來成功之處,就是不論貨物、資訊及人手都可容易及自由流通,但願各位香港人找到適合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大展所長,開心愉快地生活。

著名樂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周凡夫,周三(7/7)晚因病逝世,享年 71 歲。周凡夫為本地資深藝評人,評論領域橫跨各演藝和藝術政策研究等範疇,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良多。

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商貿樞紐、航運中樞等舉足輕重地位之餘,更應全力推動高科技發展,為各行業提升效益與生產力創造有利條件,讓香港發揮競爭潛力。

如果台灣有足夠的疫苗,相信接種率在兩個星期內就可以超過香港。

因為不信任本地廣府人,英國便在印度及山東招募警察管港人,就是利用各地人的生活語言隔膜,以方便英國人從中管治。

歸根究底,居家檢疫或限聚令其實有多大效果?

希望政府能加緊工作,加強協調,除了興建住宅要快,加建配套設施也不能慢、不能拖,切勿再做「土地大嘥鬼」。

林行止認為,港澳辦擴大編制,最終目的如果不是要令香港更受國際財經界歡迎,北京的香港策略便算不上成功。

疫情無比輕微的香港,正陷入一個「不放寬不打針」的奇怪均衡。奇怪之處,是身處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的美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竟開始比香港正常。

香港相對安全,700多萬人口中有200多宗死亡個案。乍看之下,打針後的死亡機率似乎更高,但大家務必辨明死亡中哪些與疫苗有關,哪些沒有,而當前數據顯示前者比率並非特別高。

面對深圳在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對香港和澳門有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香港和澳門都必須為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進行規劃和充分準備,相互協調確保雙贏,而城市之間的競爭,將促進未來10年大灣區的經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