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5:30:4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大數據

知識管理在學校的實際應用
作者:朱啟榮2022-08-09
知識管理的力量始終在於以人為本,必須關注教職員工和學生以及他們對數據和資訊的需求,讓不同持分者了解到參與知識管理實踐的價值。
人工智能產業 3大發展方向
作者:黃錦輝2022-08-05
維護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是科技應用及產品開發的關鍵元素,目標是確保產品的實用性(包括耐用、安全、可信),這些元素對人工智能產品開發亦同樣關鍵,工商業界絕對不容掉以輕心。
元宇宙: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作者:邵志堯2022-08-05
碳審核(Carbon Audit)將會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環,大量相關工種會應運而生,先行者要捕捉未來的風口,「綠領」將取代白領成為最有前途的行業。
科技與心理的矛盾
作者:彭智華2022-08-03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
供應鏈中斷:數據化管理助解物流瓶頸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22-08-02
為掌握物流業相關發展的最新情況,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團隊訪問了飛協博(Flexport)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了解企業可以如何利用全方位數據分析,輕鬆駕馭全球貨運物流挑戰,同時實踐ESG目標。
自我否定還是要自我戰勝?
作者:劉寧榮2022-07-31
教育要培養我們探究真相的能力,突破人為設置的心牆。少一些偏見,多一些理解。這些都離不開骨氣和勇氣,這要求你否認自己過去的無知和偏見,面對自己的懦弱,正視自己的無力。
用實境融合科技 推科普與國情教學
作者:黃錦輝2022-07-26
過往通識教育年代,學校經常通過新聞、紀錄片、資訊網站等不同媒體向學生介紹時事包括國家發展情況,這些做法對中學生而言效果未必理想。
浸大交響樂團融入AI元素 舉辦全球首次人機合作音樂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06
浸大交響樂團將與AI虛擬合唱團同台獻技,合力演繹新編的管弦樂合唱團版本歌曲《東方之珠》,這將會是世界首次有AI合唱團演唱中文歌曲。
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制訂資訊安全法急不容緩
作者:黃錦輝2022-06-13
香港一直以來是國家對外的資訊大門,在現時網絡毫無遮掩的漏洞之下,難免令外國惡勢力有機可乘。因此,要配合候任特首李家超的疫情後經濟發展和安定民生大計,《資訊安全法》必須盡快出台。
港產機械人 沖出智能果茶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1
台式飲品相信每人都喝過,但由機械人沖調的果茶,你又是否品嚐過?全新茶飲品牌Robotea近年異軍突起,為飲品增添非一般的「AI智能」風味,為出名「嘴刁」的港人帶來新選擇。
生產力局、教聯創科教育中心及PolyU CPCE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創科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7
隨着疫情加速數碼轉型,IT界對創科人才的需求日益熾熱。未來5年,香港將額外需要10萬名科技人才,以填補行業人才流失的缺口,於是培育未來創科人才變得極為重要。
知識都要Keep Fresh
作者:車品覺2022-05-31
身體固然需要Keep Fit,知識也需要Keep Fresh,尤其是在漫長的疫情下更不能怠慢,否則待疫情過去後,你可能才驚覺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不要忘記私募投資一半的工藝:減法
作者:艾雲豪2022-05-30
我們每天每刻其實都在面對「X多好辦事」和「X少好辦事」之間的掙扎,只是自工業革命後我們發覺前者似乎很容易做到,而漸漸忘記了後半部分,以加法代替減法作為我們的默認選項或系統偏好。
政府重組架構  創科加工業 促進北區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2-05-24
創新科技是香港支柱產業之一。科技及創新對香港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香港是個商業型社會,科創必須「接地氣」,才能「提升香港競爭力」。
第三次世界大戰vs第四次工業革命
作者:何劍輝2022-05-19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數字孿生促虛實互動 元宇宙須防以假亂真
作者:黃錦輝2022-05-16
元宇宙的主體是虛擬世界,而實體世界擔當的是被同化者的角色,與智能製造的目標南轅北轍。然而,「實體世界被同化」的概念令人不寒而慄。試想想在未來一旦元宇宙成為世界文化主流的話,世界趨勢會如何演變?
從同病同治走向治未病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5
隨着對基因的了解、大數據分析、儀器與檢測技術進步,精準醫療能做到「同病異治」,為每個病患量身打造適合的療程。
疫情大流行100周後保持學校開放、投資於恢復學習的重要性
作者:黃顯華2022-05-06
學校停課的驚人影響超出了學習範圍。這一代兒童可能會損失總計17萬億美元的終生現值收入──與2020年估計的10萬億美元損失相比大幅上升。學校開放後,應該採取什麼行動讓所有兒童重新投入學習,並趕上進度?
羅文華:香港城市治理面臨的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4-25
進入21世紀,隨着經濟全球全球化,急劇的市場競爭、資本的快速流動、緊絀的公共財政、互聯網社交媒體興起,香港面臨哪些城市治理問題?
滴滴仲有一滴
作者:胡孟青2022-04-19
滴滴優勢本不在經營業績而是其擁有的大數據與場景,再把數據商業化應用,在得數據得天下的年代,形同將會生金蛋的鵝。可惜成也大數據,敗也大數據。
學校19日起分階段復課 師生每日須快速檢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11
復活節假期後分階段復課的中小學,可自行分配各年級恢復實體課堂的階段,如部分年級未回復實體課,可維持半天網課。衛生署將透過呈報平台數據分析陽性比率及傳染風險。
疫後發展 政府該積極採用大數據
作者:黃錦輝2022-03-28
由於政府未有直接從電訊營運商獲取移動電話使用數據,以及SIM卡實名制未全面普及,引致特首林鄭月娥口中的大數據欠缺基礎建設發展,無法管控密切接觸鏈。
保護私隱成本2300億美元
作者:梁天卓2022-03-15
蘋果最近宣布加入新的私隱措施。現在,超過八成的蘋果手機用戶都將手機以及手機內的Apps的追蹤功能關閉,這對依賴用戶私隱的Facebook簡直是晴天霹靂。
ESG投資策略──ESG整合法
作者:邵志堯2022-03-02
ESG相對抽象,怎樣才可以用數據表達,從而較客觀地判斷?
抗疫資訊應開誠布公
作者:梁天卓2022-02-16
對於部分對政府或疫苗不信任,或還在猶豫是否接種疫苗的市民,除非政府現在硬性規定接種來「谷針」,否則政府只能提供更多有關數據來說服他們自願接種。
5G時代如何與教學配合
作者:翁美茵2022-01-31
學界在推動5G的同時,必須做好教師培訓,教師在擁有專業能力的同時,須具備創新科技的能力,這才能從專業角度作出思考,為學生構思最適切的學習活動。
教育城行政總監鄭弼亮:疫下混合式教育成新常態  建構共享平台推動創新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5
疫情急遽轉變,雖為教育界帶來衝擊,同時迎來改革的機遇,各位同儕應繼續拓展國際視野,善用創新教學,發掘學生無限潛能,並照顧學生於疫下的身心靈健康發展,共同實現「教育當下.立足未來」的願景。
堅持清零
作者:陳文鴻2022-01-18
政府防輸入失敗,放任了變種病毒進入社區,掀起第5波的衝擊。防疫政策要精準,政府必須公布疫情詳細數據。政府應把內地與海外的情況整理,與香港比較,讓民眾可以參考。
國際媒體藝術家洪強:輕視歷史文化的人,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進步的「撐竿」!
作者:李偉民2022-01-07
能夠認識過去光輝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類的數千年歷史,是個大花園,那些日子已經消逝,無法保留。但是,因為你懂得歷史,對事物的深度和闊度都高於常人,往昔給了你思考和靈感。
促進數字經濟六個建議
作者:車品覺2021-12-20
若要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及加快國內改革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