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微知著、一葉知秋。無論廣大的人民與政府官員,皆應多學習中華文化的智慧,我們時常被告誡的「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並非虛言,而是民生教育與立國之本!
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出席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時表示,眾多外國投資者出席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反映香港擁有深厚基礎,不怕無法吸引人才來港。而國際七人欖球賽是放寬防疫措施的考驗。
無論從民意數據和趨勢來看,都令人感到港府的工作不斷好轉,並取得愈來愈多市民的接受。於是,問號出現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否轉軚的跡象?
據由牛津大學學者整理的防疫「嚴厲指數」(Stringency Index),香港對內對外的限制仍然甚多,打齊針的市民享有的自由(聚集、出入境、上班上學、進出公眾場所等)比歐美從未打針的還要少。
上海有重點大學的防疫措施甚至比市政府和居委會的措施嚴格,有受訪學生正言「(學校)外面都可以外出買菜,早知當初就不住宿舍了。」
現屆政府已成留守者,以往績看,很難對之有期望。新一屆政府是香港希望所寄,防疫治疫政策怎樣抑止疫情,怎樣與經濟、社會、民生平衡,將是考驗。
北京冬奧會正在進行,每個項目的決賽結束後都會馬上舉行一個頒獎儀式,但勝出的選手要在翌日舉行的第二個頒獎儀式上才能拿到奧運獎牌,為什麼有這樣的安排?頒獎儀式上選手手持的「冰墩墩」又有什麼特別?
地球正經歷了一個特別的「格局」現象,古人稱為「攔截」。只有月亮因為每月遷移而有半個月突破此局,這現象由2012年中開始至2022年4月底。
全球防疫治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香港不能不嚴加防治,擺脫現時政府的疏漏,與內地一起為香港克服疫病而戰。
曾有人對我冷言冷語說,疫情再爆發你負責嗎?他是一個沒有家人在異地的人,甚至有幾個根本就沒有家人……。我唯有說,沒有身受其害的人才會說出這些冷血的批評,但一個愛民的政府卻不可以這樣。
清零要加大力度,內防外防,亦要有與疫共存心理準備,處理危困的社會民生。
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台灣在防疫發布時,雖然有提及校正「回歸」,但仍然報道官方所說的確診數字,數字封頂令人誤會台灣疫情已經受到控制,這算不算是出貓?
疫情無比輕微的香港,正陷入一個「不放寬不打針」的奇怪均衡。奇怪之處,是身處疫情比香港嚴重得多的美國,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竟開始比香港正常。
政府為了打擊部分市民的不合法行為,除了要求顧客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影響食肆生意外,食肆要求所有員工完成接種疫苗則是製造內部矛盾,新措施可謂問題多多。
近月疫情反反覆覆,各級學校如何同時兼顧有效防疫和學生學習?
人腦的線路比電腦的線路複雜很多,人類至今沒法把不同的人腦進行連線,好讓人進行集體思維。
如果特首能夠在新一份《施政報告》裏回應一個問題便已經足夠——她對未來一年的香港社會,有一個怎樣的圖像?
大家在討論下一階段怎樣如何的時候,其實需要採用一種更長遠的目光,而不是再糾纏於下星期會好一點嗎?就算下星期單日新增確診個案的數字下跌至25人或以下,難道食肆便會准許恢復晚市服務嗎?
連續多星期的抗疫政策加上市民強化留守在家,大家難免辛苦,但是熬出了成績,剛過去的星期終於出現把確診數字上升趨勢壓下的苗頭。
香港經濟屬外向型,金融貿易航運是命脈,各地封關鎖城隔離愈久,經貿損傷愈深,民生影響愈大,復原時間愈長。
戴豬嘴或N95口罩更能防疫?酒精搓手液比清水洗手更能防疫?對於設置隔離營有什麼看法?
我們在煩惱如何應對疫情時,還要考慮如何解決家庭中的衝突,一定會增加心理壓力,甚至影響睡眠的質量、降低抵抗力。戰疫在前,一家人需要減少抗疫的分岐,達成共識!
疾病風險管理三條防線(檢疫、抗疫、防疫),環扣環互動互補。如今最前方檢疫防線失守,抗疫防線不勝負荷,防疫也倍感吃力,醫護夢魘或許成真。
美國流感去年奪逾3萬人命。然而,新冠肺炎比美國流感更可怕是因為感染率高、死者不局限命不久矣長者,亦較易造成長期損害。論總體風險只比死亡率,蠢到死!
近期各地宣傳部門不斷製造「疫情減緩、恢復生產」的氣氛。可是,決策者心知疫情還未受控,所以又放出「疫情還未到拐點」的消息。
即使每個人都自我隔絕與其他人的接觸,困住居所,卻不可能全面斷絕與外界關係,總是會有與環境接觸的機會,便可能百密一疏。而真能斷絕接觸的話,這比牢獄裏單人囚禁的影響更大。
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長老提出防範疫情先由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面做起,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能減少疫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