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疫情

警世的覺悟與虔誠的人心
作者:釋證嚴2022-07-04
很多的病毒感染,起因都是將帶有病毒的動物吃進腹中,食物鏈,鏈成了病毒鏈,就這樣循環感染下去,這是很可怕的事。過去共惡緣,現在唯有需要人人共善念,人人提出懺悔的心。要怎麼樣表達懺悔?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作者:何漢權2022-06-30
林鄭特首的5個學年,就教育投資來說,是歷屆特首之冠。新舊特首將於7月1日換班,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家超先生的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
海鮮舫之死
作者:徐家健2022-06-28
市場要珍寶死,海洋公園當然不容易透過市場令他起死回生。集體失憶,是我們似乎忘記了淘汰珍寶的從來就是我們。政府出手保育消費者唾棄的,不應奢望沒有補貼下可以起死回生。
疫情反彈恐停課 社協:基層婦女壓力大增 促三管齊下撐就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8
最近一周本港疫情反彈,其中不乏學校群組的個案,以致個別學校班級需停課。上月,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婦女就業關注組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幾乎所有受訪女性在疫情下的壓力處於高負荷。
樓宇按揭左右貨幣政策
作者:曾國平2022-06-21
當低息環境維持了一段日子,市場上的業主大多已鎖定低息,貨幣政策將來的刺激效果就會打折扣。也就是說,在樓揭利率的影響下,放寬貨幣政策短期或有威力,但久而久之,政策威力就會減弱。
中國首季GDP增長為何優於預期?
作者:莊太量2022-06-17
儘管上海於4月封城,但封城的影響應會反映在次季的GDP。另外,製造業的生產物價指數(PPI)同比走高,達8.3%,仍處於高位(去年同期僅4.4%),所以中國經濟增速優於預期。
困頓年代的曙光
作者:項明生2022-06-17
這是一個狼狽的困頓年代。求死不能,求生更難。離港不易,回港更難。忽聞日本即將開放小型旅行團入境觀光,在家正好計劃日本首發團。
危機四伏的後疫情時代
作者:袁彌昌2022-06-01
這次疫情本來是推動線上終身學習、遠距醫療、數碼政府等新舉措的絕佳機會,也是將香港進化成知識型經濟的重要契機,但政府就這樣白白浪費一場「好的危機」。但面對政府能力低下,其實還未至於一切皆休。
電商趁疫情拓店
作者:項明生2022-05-27
「一雞死,一雞鳴」,傳統零售快速向網上零售傾斜,電商的生意愈來愈好,才可以快速侵蝕傳統店面。
疫情後可否有文藝復興?
作者:雷鼎鳴2022-04-23
我們若研讀黑死病的歷史,卻應另有領會。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控制疫情上,不免太過被動,我們應有更積極的考慮,思考如何更積極地駕馭疫情所帶來的社會力量,從而引導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走。
確診見真情
作者:羅乃萱2022-04-17
患難見真情,在這疫情肆虐的當下,更能體會到朋友、同事,甚至鄰舍之間的真情友愛,而確診更變成夫妻之間的恩愛「確認」。
給美食車一條生路──銀蚌卷
作者:李文基2022-04-17
現在既然港九都有這樣一條風光美麗的海岸走廊,可否讓垂死的美食車經營者嘗試一下,讓他們無停泊管制的自由時段營運,看看能否起死回生。
修身・心康@EdUHK短片:讀古詩,製繪本
作者:梁振威2022-03-31
所謂「三分詩,七分讀」,讀古詩,必然要讀,才能感到學習古詩是一種美的享受。和孩子一起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更是其樂無窮。
梁卓偉斷言:新冠病毒勢變風土病 抗疫要做好5方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7
梁卓偉指出,無論立即放寬防疫措施,抑或10年後才放寬,放寬一刻都會爆發一波疫情,病毒亦不可能自然消失,估算全港最終有九成或以上人口,會曝露於新冠病毒中,曝露時間愈長,總有機會染疫。
危桅百事成
作者:蔣匡文2022-02-26
中國人面對災難,因沒有西方「末日論」的影響,世界是會否極泰來的,所以有危才有機。而廣東擇日更有「危桅百事成」之說,其實建除家也可以在風水上運用。
在家工作夫妻又爆衝突
作者:羅乃萱2022-02-13
夫妻既是同林鳥,遇到疫情就更應該把彼此當成「盟友」,一同商討面對疫情的回應,如彼此在家中的分工,對整潔的要求等。疫情下,家是另一所學校,讓家人患難見真章,然後重新學習如何相處的試場啊!
兩餸飯菜──臘味蘿蔔糕
作者:李文基2022-01-30
兩餸飯店,開業如雨後春筍,一是大有市場,二是失業的食肆廚師不少,冇工開,不如集合人手用少量資金博一博,好過坐食山崩,又一再證明肯拼肯做的香港人總是辦法多多,不會伸手叫人救濟,為他們鼓掌!
從GDP看中美角力格局
作者:施永青2022-01-25
其實,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過美國。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早於2014年已超越了美國。再加上這幾年的增長差距,中國的綜合國力已有機會比美國高出1/4。
時講時話──海苔煮斑肉白蜆
作者:李文基2022-01-16
最可笑是政府領導班子在一個生日派對後都集體去了竹篙灣,親身了解整個檢疫14天過程,真是難得機會。望各高官大步跨過,身體健康,再為社會服務,為市民謀福祉!
疫病之戰
作者:陳文鴻2022-01-11
全球防疫治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香港不能不嚴加防治,擺脫現時政府的疏漏,與內地一起為香港克服疫病而戰。
悲喜參半的十大樂聞選舉
作者:周光蓁2022-01-10
說回去年各候選樂聞,如果以性質分類,告別的項目最多,最為唏噓的,是兩位資深樂評家的離世。
一年之初對香港的展望
作者:雷鼎鳴2022-01-08
做好貨幣及人才方面的事宜,香港便總能在新冠疫情結束後踏上光明的道路。
我的香港夢
作者:沈言2021-12-31
遙想舊日,鮮衣怒馬,美人如玉劍如虹。但願,香港文化可以歷劫重生,苦盡甘來,鳳凰涅槃。但願,無數你我他的香港夢,亦可有美滿結局。
聖誕不設防 節後難收拾
作者:施永青2021-12-28
西方企圖以廣泛接種疫苗來對抗病毒的構思並不可行,更可靠的做法可能是最原始的避免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隔離措施。
通關的日子何時會到來?
作者:施永青2021-12-24
內地方面的謹慎亦不是沒有理由的。中國有14億人口,而在防疫策略上,又選擇了務求清零的做法。一旦因與香港通關而露出一個缺口,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內地覺得,通關的風險與回報有點不相稱。
與病毒共存的實際效果
作者:施永青2021-12-16
近年,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人口增加得快,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低,顯得非常擔憂。今次採用與病毒共存的結果,卻令到第三世界的死亡率大升,而西方國家的死亡率卻沒有太大的增加。這或許可以令西方人可以放心一些。
疫情下,我在學校最想做的五件事
作者:蔡世鴻2021-12-03
求學不單是求分數,課外活動也是很重要,但教育局為了安全,不准學校在課後開辦課外活動,令學生的生活也變得枯燥,精力也無從發洩。
有決心,就有辦法
作者:李志強2021-12-01
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難題的關鍵,沒有誰比當事人更清楚的了,只有坦然面對及處理,才能把癥結化解。
疫情下遊伊朗
作者:黃珍妮2021-11-20
我一生人第一次全程打尖,一邊大聲叫着「我趕時間」一邊在入境和安檢的兩條長龍最前全程打尖,原來在機場PCR測試中心的窗口每5秒鐘大叫一次「有結果未呀」的那幾個人全部都在閘口重遇。
「人為」通脹會否持久?
作者:曾國平2021-11-17
「人為」通脹,到底會是聯儲局強調了N次的短暫現象,還是會一發不可收拾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