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世代下,年輕人上網成癮成為一大問題。聽聽心理專家曾繁光醫生解答家長如何幫助子女遠離沉迷網絡,以及如何定義沉迷網絡。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資訊科技是讓年輕人接觸新知識、資訊和社交的重要平台。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和護理學院的研究利用創意和具趣味性的科技元素融入禁毒教育計劃,協助青少年認知毒品危害。

許多孩子在10歲時還能早早去睡,但他們的一夜好眠到了國中就開始崩塌,高中念到一半,他們就會欠下一屁股睡眠債。在該睡未睡如此頻繁的狀況下,大腦與身體都會十分疲憊。

TikTok現時擁有1億5000萬美國用戶,華府銳意制裁TikTok顯然是想消滅此資訊分享平台,公然打壓言論自由、網絡自由,罔顧民意,與美國民主自由精神背道而馳,令美國青年憤怒,已怨聲載道。

我感受到香港的部分年輕人開始spiritual awakening,他們成為「二八法則」下的關鍵少數,有些不想成為「金錢奴隸」,有些則不肯「躺平」,有些不甘心被命運輾壓。支持年輕人,相信年輕人!

陳貝兒因主持《無窮之路》獲獎。她寄語年輕人,有的是青春的本錢,要打開格局,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自己希望探索哪些地方,擴闊職業路徑。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但只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又有沒有考慮其他人的需要?

手機網絡連結了民間的反政府訴求。然而,手機網絡媒體連結的是年輕人。因此,5年來全球此起彼伏的反政府抗爭行為,深層的真正共通點,就是抗爭階層,無論國家和種族,一概都是年輕人。

在國民教育加油站內,添的是什麼?才能將國民心繫家國的情懷,能有溫度,能與民族與國家的前路,同負一軛,休戚與共,同一目標,奮發向前?

在香港,流行音樂已不是當年一場淋漓的擁吻,目前,它只是觀眾和音樂貌合神離的手拖手;是故,我們都去了韓國找新鮮的男女朋友!如多些立根香港、探索世界的青年,像Jason Wu,我們將會有新鮮空氣……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日前在《明報》撰文表示,年輕人有各種夢想,不能生硬將他們套入某種單一的期望、夢想、將來。

2022年年輕編舞者毛維受澳門文化中心委託創作了《當打之年》,藉由舞蹈演出,探討這群步入當打之年族群的脆弱與堅強。今年他接受第51屆香港藝術節委託,創作了全新長篇作品《狂人派對》。

人雖然長大,我們亦由學生變為老師,但人生的探險歷程直到死的一天也永不完結。成年人如老師、家長能否保持童心,能否保持熱血,或者能否欣賞同儕的童心、熱血⋯⋯我覺得非常影響這個社會的氣氛和氛圍。

青年工作包含多個方面、長期且持續,並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進行,而需要社會各方一起努力,為新生代提供更多的支援和機會。

暫別香港一年多,沈教授上月24日回到中大老家出席畢業禮,風采依然,只是皮膚較前黝黑。他在台上站起來接受榮譽法學博士的一刻, 全場掌聲雷動,都為這位前校長感到高興和驕傲。

法庭總會說年輕不是藉口,又會說犯了刑事罪行便要負上刑責,但也要看看在幕後秘密地策劃、慫恿、煽動、安排、提供物資的人的責任。

專資會建議當局盡快公布有關簡約公屋的細節,加快興建簡約公屋、考慮放寬「辣招」,適時考慮在年期和稅率兩方面調整額外印花稅,穩定市場信心。

「葵青區體育節2022」自9月23日至10月30日在葵青區不同的運動場地舉行,為社區宣揚正面價值,亦為推動社區團結共融,構建和諧家庭的核心力量。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於今年4月至9月隆重推出「灣區新活新里程」大抽獎活動,以支持香港青年於大灣區發展,建立新生活,開拓新里程。

話語權的爭奪是一個長期的重要工作,關鍵在對歷史和時事的正確陳述。二十大的內容十分充實豐富,指明了今後25年的發展方向。期望特區政府結合香港的實際,及時用所謂「懶人包」 的方法,引導港人深刻認識其重要性

60、70歲的人仍須保持成長心態,這才算健康。十幾歲就放棄自己的人固然無法快樂度日,也無法不成為社會上的壞死組織。

招彥燾的故事,代表著香港青年奮鬥的故事;他的故事,也就是香港的故事!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認為,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年輕人排諸於「人才」討論之外的公眾議論,不夠全面,也不貼近市民感受,更沒有溫度,不能引起市民積極回應。

愛國是用口,投票卻是用腳。北京治港的盤算可能是硬件全盤接收,人口繼續染紅。但香港如果變了上海第二,對建設祖國的大業並無好處。

香港的大學應該呼籲學生們撇開泛政治的錯誤議題不談,少講主義,多講發展。其實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是十分重要一環。可惜香港大學的部分校長領導們,好像沒有符合新時代對他們的要求,未能夠登高一呼。

內地對年輕人多樣的品格培養,充滿決心,把他們從某些妖化、俗化、弱化和物化的社會氣氛中改變過來。中共總書記斬釘截鐵地定調:「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是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

如今《國安法》雷厲風行,敏感的課題諸多避諱,專業發揮已受到動輒得咎的外緣侷限。留下來的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理據分明的指引,提振士氣的支援,以及「授業」、「解惑」因材施教的發揮空間。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2-07-21
蕭澤頤指不少被捕的年輕人在冷靜下來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願意承擔法律後果,整個社會應給予他們機會。警隊於2020年初成立了社群參與工作小組,以跨界別、多專業模式幫助年輕人。

「大時代的青年是資本,是工具。我們振翅時,空中多少羅網;我們奔馳時,路標上多少錯字;我們睡眠時,棉絮裏多少蒺藜;我們受表揚時,玫瑰裏多少假花。渴了,自有人向你喉中灌酒,死時,早有人為你準備好墓誌銘。」

孝敬不等於順從,這個道理,與「慈愛不等於順從」並無二致,可說是對父母的相應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