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可立受訪時回憶1995年旺角金輪大廈天台屋事件,那時居民計劃將石油氣罐擲落彌敦道,癱瘓整條彌敦道,但社協堅決反對。「反暴力、非暴力是社協清晰的底線,暴力一發不可收拾。」他說。
通識科從醞釀到提出,引來不少的疑慮及爭議。一些人士擔心政府藉通識科作為洗腦的手段;另一些人質疑坊間傳媒批評、抹黑特區政府及內地情況不斷,放手讓學生討論現代中國議題是否適宜?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09-28
2014年9月28日,要求普選和民主的雨傘運動佔領了市中心主要街道,影響至深。2019-2020年的反修例運動是的更大規模延續。逾百市民今日在金鐘太古廣場集會,以個別不同方式,紀念雨傘運動6周年。
現在示威已經進入第5個月,林鄭和北京政府可以從暴力事件中汲取很多教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局無法藉由大規模拘捕、《緊急法》和事實上的宵禁來嚇怕市民。無論警方逮捕了多少學生,人們都不會懼怕。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19-09-28
逾15萬人晚上7時至9時回到添馬公園,紀念雨傘運動5周年。當前的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是傘運的更大規模延續。
民陣今晚7時在添馬公園發起「9.28 反抗威權 迎接黎明」集會,示威者衝擊政府總部,封鎖夏慤道。晚上8時25分,民陣宣布晚會提早結束。警方出動水炮車和催淚彈驅散,示威者往中環撤退。
警方關押的年輕人愈多,他們就會愈是前仆後繼。那些後來被抓被關的人將會更加激進。香港有數百萬年輕人,你豈能把他們都關起來!
特首林鄭月娥的策略又是什麼?除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便只是會見她的政治盟友、嘉許警察、譴責示威者,取消公開露面,令她彷彿沒有安排日程。
要了解我們的時代,我們要有歷史意識。對歷史一無所知,我們便難以明白香港為什麼會走到今天,以及今天的事件對將來有何意義。
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在酷熱天氣下上街遊行,反對政府的一項立法,不能不令人想起2003年。跟2003年一樣,今年11月是區議會換屆選舉。
許多香港人對內地的司法制度缺乏信心,他們根本不相信引渡回內地的人會得到公正的審判。無論政府多少次向公眾保證被引渡者的人權將得到保護,這種缺乏信任的情況也不會改變。
一個人在危難時刻,最能彰顯其精神狀態和人格氣度。從大學教授淪為階下囚徒,理應是戴耀廷和陳健民人生最恥辱最難堪的一刻。但從照片可見,他們在懲教署人員押解下,卻顯得從容堅毅,沒有絲亳沮喪羞愧。
《華字日報》於1919年6月4日,報道了一班學生持傘遊行,原來100年前香港已有「雨傘運動」。
李永達自言對入獄並沒有什麼恐懼,認為這只不過是突顯特區政府對異見人士的鎮壓。他作為其中一分子是可以抵得住這種壓力。監獄可以囚禁他的身軀,但不可以囚禁他爭取民主的決心。
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蕭鳳霞表示,開放、包容、自由是香港精神,香港不但是跨地域的想像,而且為不同人種提供了不同的空間。
要引導學生認識「六七風暴」(或暴動,視乎立場),較標準手法自然是翻閱當年報章。同時,影像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亦可與學生觀影,結合文獻,作出多角度思考。
「我們了解過去是如何想像出來的,可以幫助我們想像今天,並且想像將來。」
講公眾利益,把一宗涉及多名政治人物及學生領袖的案件好像無了期地拖延下去,就像在造成社會撕裂的傷口上不斷灑鹽,對於沒有政治傾向,只想社會少些爭拗的大多數港人都會覺得煩厭。
我並不是說國家安全不重要,但我認為應該要更加客觀去看事件,或許問題並不在於國家安全,值得我們再深思。
年輕人關心社會的確值得支持鼓勵,但現在的上訴及判決要打擊的,只是「違法」的一部分,絕非追求公義之心。
即使不相信律政司,也相信那些法官吧?年輕人本來就知道這一點,才開始衝擊。理性地看,那是「求仁得仁」。
我們要知道,在蘇格拉底受審時,在甘地絕食時,在馬丁路德金被暗殺時,一樣有許多人在旁邊嘲笑在背後擲石。
重要的是,到底政府能夠吸納多少有能的新銳之士。
設若弗氏100年後看到鄧氏的《馬克白》,又將如何釋夢?
中國憲政120年來沒有進步,儘管國力也有所增強,但沒有令港、台的向心力增加,反而走向相反。
中國憲政120年來沒有進步,儘管國力也有所增強,但沒有令港、台的向心力增加,反而走向相反。
「我從前是悲觀的,但在這場雨傘運動看到希望。」與過往社會運動不同的是,雨傘運動不是由政治領袖發起,也不由他們帶領,而是很多個人身份的抗爭者分工合作,組織而成的一場運動。這種特質,讓李怡這個自稱悲觀的文人,看到一絲希望的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