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3:23: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溝通

玩就是最好的情緒良藥
作者:海星2021-06-05
當學生有情緒時,便要開始細心留意孩子的表情,聆聽孩子說話的語氣,觀察孩子的行動,過程中,老師要保持平靜安穩,不評價,不指責。
疫情下如何照顧幼兒情緒和社交需要:幼稚園的經驗
作者:黎淑儀2021-03-18
在課堂因為疫情而需要轉為網上形式時,整個教學模式也需要隨之轉變。
街頭的教育
作者:陳章華2021-01-08
由於近日氣溫驟降,我在這段期間,和不同的朋友,帶同孩子,在晚上到社區派發禦寒物品給無家者、清潔工人及拾荒者,讓他們在寒冬之下好過一丁點。
政治領袖的心戰室是如何的?
作者:黃珍妮2020-11-23
Spin doctor很懂掌握何時讓政客去電視台接受訪問和怎樣講,不能總是全部大話!
拆解情緒的密碼
作者:林泳施2020-10-22
耶基斯的多德森定律指,適當的壓力可刺激行為動機,成為提升表現的推動力,而許多人處理壓力時,並未有這種轉化。今天,我們以思維模式、人際關係、多元活動及靜觀四個密碼來拆解情緒與壓力。
孩子哭是權利 禁止孩子哭影響健康
作者:邱振明2020-09-10
教家長課十多年,其一令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愈哭愈烈。「孩子常常哭鬧至『歇斯底里』,怎麼辦?」
萬一子女無故對人不瞅不睬,家長如何應對?
作者:英國港媽2020-08-26
如果小朋友在家中無故對任何人都不瞅不睬,或裝作不滿,作為家長的你會怎樣回應?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話,是主要的診斷工具
作者:編輯精選2020-04-30
儘管現代醫學有各式精密的診斷工具,醫生與病人間的對話仍是主要的診斷工具。就連皮膚科這類以視覺診斷為基礎的科別、外科這類以醫療處置為主的科別,病人描述病情,並由醫生詢問,仍是正確診斷的關鍵。
手勢跟蹤與識別成風潮
作者:車品覺2020-04-08
智慧手勢識別與電腦溝通如果少了實物的觸感,總是覺得有些欠缺真實感。所以為了製造真實感,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手勢識別與Haptics(力觸覺)的結合使用。
避疫的意外收穫
作者:洪 蘭2020-04-04
在這兩個多月居家避疫中,我發現很多夫妻和親子的關係都改善了:因為過去大家忙,沒有時間溝通。其實最好的溝通就是面對面說話,哪怕吵架也比冷戰好。
兄弟的溝通
作者:常霖法師2020-03-17
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去分別計較好壞對錯,最重要是看背後的起心動念。
短了四寸的褲子
作者:李焯芬2020-02-02
行佛所行: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七習慣與成功的學習生活──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綜合統效、不斷更新
作者:楊佩珊2020-01-13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領袖,就要懂得如何使團隊的成功。七習慣中的習慣四︰雙贏思維;習慣五︰知彼解己,以及習慣六︰綜合統效,正好是使團隊的成功的重要習慣。
主動找機會打破僵局
作者:劉銳紹2020-01-10
過去談到溝通時,都碰到一個問題:誰作主動?誰走出第一步。很多人以為,自己行出笫一步,就是「失去威嚴」,比對方低了一等。尤其是當自己的輩分或地位比對方高的時候,更認為對方應該主動,才能顯示誠意。
認識虛擬世界
作者:程介明2020-01-03
假如我在社交大平台後面掌舵,那感覺就像是玩一場超級巨型的電子遊戲。可以隨意調動一切──調動抗爭群眾、調動警察、調動金錢、調動物資、調動學校、調動政客、調動傳媒、調動社會幾乎每一個角落。
比爾·蓋茨2019冬季書單上的教育書:為青年預備未來
作者:徐淑梅2019-12-27
今年12月中蓋茨在個人網誌(GatesNotes)公布其2019冬季書單,他表示自己選的書都不錯,相信有助網友圓滿度過2019年又或者為2020年來個好開始。
解剖日本人的曖昧行為
作者:潘文慧2019-12-18
日本人之間有着豐富和細膩的感覺,可以通過微小的眼神、語氣的變化、甚至是肢體上的細微動作來傳神達意。
史維、王維基、沈旭暉等對談:反修例風波持續,青年如何自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2-17
王維基認為,不反叛的人難以創新。以前的人時常批評年輕人為「廢青」。他覺得今次反修例運動,年輕人的信心提高了。他們不怕死,為社會着想,團結。我們要好好利用好的元素在生意上。
青年智庫MWYO:要「各方對話」先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作者:編輯精選2019-11-27
青年智庫進行問卷調查,被問到促成「各方對話」的先決條件時,最多受訪者選擇的三個條件依次為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63.8%)、政府全面回應民間的五大訴求(41.6%)、有問責官員下台(38.0%)。
面對矛盾的領袖
作者:朱啟榮2019-10-02
校長在學校工作中不能避免矛盾,校長需要學習與矛盾或衝突並存。校長和教師領導者需要做很多學習及操練來平衡和透過矛盾來融合領導和管理。
給家長的信──開學四件事
作者:蔡世鴻2019-09-12
每年的開學日,有些學生上學時會一臉倦容,有些會哭着上學,有些會慢條斯理,舉步為艱。家長不用緊張,這是人之常情,想想我們兒時也是這樣。那麼如何是好?
三元素修補破裂關係 增青年抗逆力
作者:宋陳寶蓮2019-08-29
面對挑戰是人生的事實,例如當訴求未必能即時得到回應,青少年不需要將所謂「理想破滅」的情況視為「失敗」。相信自己的抗逆力和韌性、抱持盼望,會讓青少年更能面對嚴苛的現實。
大家都累了
作者:林鄭月娥2019-08-24
今天,持不同政見的人、不同崗位的市民,相互之間的不滿不斷升級,甚至可能讓仇恨滋長。經過兩個多月,大家都累了,我們可否坐下來談一談?
小孫兒的課外活動
作者:孫明揚2019-08-02
現在的青少年是有他們的獨立思想及行事方式,我們於人生相同階段的經歷並不一定可以作為與他們作為溝通的基礎。所以怎樣和他們作有意義的溝通是一個嚴肅及必要的課題。
社會和解可先從家裏開始
作者:施永青2019-07-29
被「反送中」撕裂的家庭,應透過增加溝通,希望可以逐步達致和解,因為若果只是避而不談,分歧就會在背地裏不斷擴大,下次衝突的時候就會更難收拾。
駕馭互聯網
作者:彭智華2019-07-09
大家必須提高心理素質,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學懂駕馭互聯網,成為網絡世界的主人,便能從中得益,而不是成為網絡世界的奴隸。
真正聰明人 從不吵架
作者:淨空法師2019-06-22
別把人生搞得太複雜,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四句話,讓你在被批評時仍然為自己加分
作者:王文華2019-04-18
批評我們的人,不管是老闆、客戶、老公、老婆,聽到辯解的反應是:你不聆聽、你不虛心、你不受教。辯解,很少會達到我們原本希望它達到的效果。
DSE中文科口試不公平
作者:莊太量2019-04-05
DSE中文科口試原意是用一個公平的制度考核學生對該科目的理解,可是現有制度就像懲罰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他們未必是溝通能力有問題,而是礙於他們天生的性格,難以與別人在短時間內爭論。
校長權力是否過大?
作者:黃珍妮2019-03-16
學校是一所很特別的機構,我們對校長有高於一般上司的期望,他們不止是一間學校價值觀的代表,更是學生老師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