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論語

《論語》中「不如己者」是指什麼人?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3
孔子說的「不如己者」是什麼意思?錢、楊兩位先生沒有譯解,只是依原文照錄;劉教授的翻譯就譯得明白: anyone who is not as good as you,就是「比不上你好的人」。
為君難
作者:陳家偉2024-10-26
雍正是愛新覺羅氏中最勤力的皇帝,甚至是中國史上最勤於朝政的皇帝,在位13年沒有南巡或遊樂打獵,享受人生,卻是埋頭苦幹批閱奏摺。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舉行頒獎禮 何文匯:《論語》是國寶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05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8月31日在浸大饒宗頤國學院舉行頒獎禮。
以推廣《論語》為己任
作者:陳家偉2024-09-04
不同年紀的學生都有能力看懂《論語》,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大道至簡,正是《論語》的魅力所在!
「束脩」是學費「十脡脯」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4-04-04
北宋經學家邢昺之《論語義疏》承襲皇侃之疏,南宋理學家朱熹同之,影響深遠,束脩為十脡乾肉之說幾成定詁,至清,劉寶楠父子編輯之《論語正義》也奉邢朱之說為正義。《論語》中,束脩的意思是否就是用作學費?
精神返鄉之旅──山東孔孟之鄉遊記
作者:潘銘基2024-03-12
通識教育教曉了我們批判思維,但一切的批判乃建基於多看多聽多讀。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從香港來到山東,讓我們看到了綿延2000多年的孔孟文化在21世紀的真切反映。
何文匯教授:《論語》為落實仁道提供了什麼指引?《周易》對君子有什麼要求?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警誡世人什麼道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2
《論語》和詩格律是腹有詩書問答比賽兩大主題,何文匯教授表示,前者代表修身之道,後者則代表為學之道。通過比賽學生可以學習到孔門四科其中兩大範疇,獲益良多。
首席顧問何文匯教授專訪:腹有詩書比賽如何激發學生求知興趣 陶冶性情? 研習《論語》最大得益是什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07
中國文化悠久深厚,蘊含無盡智慧與魅力。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國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面臨不少挑戰,因此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應運而生。本次我們有幸訪問首席顧問何文匯博士,與大家分享心聲。
激發求知興趣 陶冶學生性情 傳承中華文化──專訪腹有詩書首席顧問何文匯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3
何文匯教授認為「一個人的文化根柢深厚,文化枝葉就會茂盛,果實就會健碩。學生如能從小浸淫在我國深厚的文化中,將來為人處事,會有很強大的文化自信做後盾。」他相信通過比賽,學生們會開闊視野,學有所成。
何文匯教授:學懂《論語》、詩格律 輕鬆領略修身為學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05
《論語》和詩格律是腹有詩書問答比賽兩大主題,何文匯教授表示,前者代表修身之道,後者則代表為學之道。通過比賽學生可以學習到孔門四科其中兩大範疇,獲益良多。
「朝聞道」為何「夕死可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02
「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說明你早晨之前還不「懂得為人之道的道」,晚上就死了,這一輩子從未依「為人之道的道」而活,怎麼就「沒有白活這一輩子」呢?
何文匯教授主講:從《論語》到詩格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3
現正接受報名。歡迎全港小學教師、有意參加第四屆腹有詩書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師生、有興趣之家長及各界人士報名參加。
四大校長談《論語》的智慧瑰寶
作者:陳家偉2023-11-28
讀《論語》愈早愈好,愈多愈好。《弟子規》是最經典的童蒙教材,內容就是以《論語·學而篇》中的一句話語擴展而成。
細聽歷任浸會大學校長的《論語》感悟
作者:陳家偉2023-11-27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筆者認為,不懂《論語》,則無以了解中華文化。《論語》是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
孔子向老子學到了什麼?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3
老子觀察問題就是與眾不同,人們往往通過肯定的方式思考問題,而老子卻是用否定的方式思考問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卻能看到它的反面。孔子後來也將老子的心法傳授給他的弟子。
孔孟以後的孔孟
作者:潘銘基2023-07-12
孔孟已經沒有力氣追隨今人,但我們依然竭力不捨地將萬事萬物比附孔孟,用心良苦,其實也就是為了證明孔孟學說到了今天依然「有用」。
孝與慈的互動
作者:潘銘基2023-06-03
父母與子女之間,再非父母要求子女盡孝便可,而是雙向的互動關係。家庭和諧絕對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不能要求只有單方面的付出。
慧光堪破生之繭殼
作者:釋證嚴2023-05-08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眾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小我的障礙。好像一隻雛雞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繼續延續新生命。
教之不己,焉能誘人?
作者:列家誠2023-03-16
教師們必須勇敢地迎接變化,學會適應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赤松黃大仙祠的兩副楹聯
作者:招祥麒2023-03-11
赤松黃大仙祠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萬8000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人工智能與大國博弈
作者:彭泓基2023-01-24
在這些爭奪資源的過程中,一個國家或群體的綜合競爭力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其中尤以科技為主。當年鄧小平專注於科技和教育,如今大家都能體會到他當年的智慧和遠見,奠定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礎。
彳亍而行
作者:陳月平2022-12-28
在這一年之末攀青山,在途中看看周遭的風光,想想一年的時光我們學習到什麼?
國際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麥家樂精心創作  歌劇《孔子傳》順利首演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9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國際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麥家樂特別創作了融合古今、東西方元素的《孔子傳》,這齣以西方藝術體裁講述中國古代教育家故事的五幕歌劇已於11月22日假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順利首演。
孔子教子
作者:陳家偉2022-10-26
許多人對於孔子如何教導自己的親兒深感興趣。《論語》的〈季氏篇〉第13章就有一次十分有趣的記錄。
疫情下的美景
作者:潘銘基2022-08-09
疫情肆虐,賦閒在家,時間比起過去可以有更好的運用,因而寫了一些小文章,並且匯集成書,作為疫情下的註腳。其中包括了對大學生的勉勵,更多的是涵泳在大學人文景觀與自然風物裏的體悟。
經典的拓展與承傳──孟子、荀子一對難兄難弟
作者:許志榮2022-02-19
孟子與荀子的論述風格有所差別,或與時代背景、社會角色及個人性情有關,不過對於儒家學說和中國文化都同樣發揮了拓展和延伸的作用,令人嘆為觀止。
孔門精要三句話
作者:楊興安2021-11-26
本文所列舉的三句話,絕非在社會取勝之方。而是善與人和、得道多助的待人接物態度。
把「哲學」披在古文經典上
作者:梁振威2021-09-30
高中生在DSE之後便離校,我們是不是讓在他們離校前接觸到一點哲學的知識,知道哲學是什麼,特別是中國哲學呢?
粵語解密:窒、惹
作者:黃氏2021-08-29
正值疫情期間,不妨學學粵語如何生動表達「傳染」一詞?「窒頭窒勢」這個經典的罵人句子,又是如何得來?
以中國學習文化 淺析人工智能
作者:黃錦輝2021-06-24
《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仿效人類,人工智能系統一經開發後要盡快付諸應用,並以滿足用戶需求為首要任務。但「學無止境」,所以人工智能系統亦應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