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更接近食療,應該善用營養素來幫助身體適應轉變中的天氣。由夏天進入秋冬,到底有什麼保健品可以幫助我們呢?
讀《論語》愈早愈好,愈多愈好。《弟子規》是最經典的童蒙教材,內容就是以《論語·學而篇》中的一句話語擴展而成。
閉關期間和自己獨處時,會覺察到有很多細微的情緒生起,例如是否會因為沒人看到而懈怠放逸?還有遇到八苦之中的「五陰熾盛」生起時,假如處理得不好,方法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
無論如何,香港政府的人才輸入計劃的確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活水,並且現在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的高質素人才來港生活及工作,他們的子女也需要在香港不同階段的學校就讀,教育界宜把握良機。
美國總統拜登在11月18日的《華盛頓郵報》上刊文,認為解決加沙的原則為:不能強迫把巴勒斯坦人移離加沙,以色列不能再佔領加沙,不能有對加沙的封鎖與圍堵,不能減少加沙的領土。來聽聽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筆者認為,不懂《論語》,則無以了解中華文化。《論語》是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
現今,中國不斷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故發展對於中國至關重要。但是,中國還能不能繼續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利用「後來者優勢」40多年,這個優勢還有多久?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今年她的夫妻宮桃花之象非常明顯,目前應該正在蜜運中,或已有很合眼緣的對象,只是沒有公開而已。不過,現時正行食神大運,自信心高漲,對擇偶的要求亦極高。若要真正開花結果並穩定下來,還要再等等。
人民幣雖然也對美元貶值,但大城市已起來,若用PPP計算,應該已超過日本,這又為了什麼?
在零和遊戲中,參與者需要尋求最優策略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在雙贏策略中,參與者需要考慮對方的利益,並透過合作或協調來達到雙方都有利的結果。
筆者在拙著《粵語古趣談三編》中已討論過粵語義為「乾親」的「契」一詞。不過當時並未討論「契」的動詞用法。
你看Broadway散場後,大家擠去pizza店宵夜聊天,這文化經濟總比大笪地或商場延長營業時間,更有前瞻性,可以推展香港成為文化之都的深層意義!
生得五子,何致如此?淵明好酒,或是禍因,今人所謂「酒精兒」也。古人不察,以為天運。
朋友去過玻利維亞的鹽湖Salar de Uyuni(烏尤尼鹽沼),我卻覺得茶卡鹽湖因為有山脈圍着,有一連串的雪山做點綴,景象來說絕對比之優勝。
我們都喜歡由「0」開始計算孩子的分數,要他們遷善改過;對於自己,卻由「100」做起點,然後微調,皆大歡喜。
是次習拜會,很難說誰贏誰輸,美方一早便放風不會有太大期望,講明不會有任何幻想,而拜登在會後再次重申,中方承諾的東西,要有可核實的行動支持才算數。
數天驛馬,只觀察了國家發展的一個剪影,除考察及訪問景點外,接觸民生民情,已深深感受到國家朝着全面小康社會邁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已變成現實——國家走向富強,身為中國人,既自豪亦自幸。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美國主流媒體由猶太資本家控制,與民眾和世界輿論脫節。國際輿論傾向同情巴人,不利美國,反而有利中國外交發展。
痛到什麼程度應該去看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如果有方法從外觀和測試得到初步辨別,對預防和及早求醫有很大幫助。
筆者認為教育局應訂立明確指引,讓學校、辦學團體,以至社會各界也可參照官方標準,從而多方面提升教師專業能量,讓教育界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國人說「命由天定,運由己選」,但是西方社會確是1%的命好過99%,如何選擇領導人,成為了最困難的一件事。見微知著,不必親臨美國,就可以見到美國官僚主義的盛行。
新的世界秩序可能看起來十分複雜,但正在發生的改變意義深遠,也將為許多人或企業,甚至國家提供更公平的競爭機會。對企業而言,它們應該沉下心來,認真地審視和思考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他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當世界進入了人工智能的年代,不論是正在做工作或是退休人士,還是家長或是青少年,都需要明白社會觀念必定隨着科技革新而變改,及早做好準備,令到自己、家庭及工作環境都於容易控制的狀態!
習拜會不但沒有突破性成果,針對中國高端晶片的制裁反而變本加厲,會後拜登更戲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加上聯合國軍司令部成員齊集首爾發表保衛南韓的聯合聲明,凡凡種種均觸動了中國與朝鮮緊繃的神經。
美國努力向中國示好,但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中美元首會面未必帶來完全和解,因為美國的承諾並不可信。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花落庭前人杳杳,燕歸帆盡月悄悄。
小學開科學科會遇到什麼困難?應如何設立課程和設置實室?今次《冷思熱話》有邱少雄校長和鄭家寶校長為你一一分析。
天民樓向來都非常珍惜其收藏,多年來都只買不賣,注重研究和分享,為什麼今次會放出珍而重之的元青花呢?
在身份及文化歸屬上,我們需要哪種思維?是演繹、歸納,還是任意否定批判?除了關注什麼令我歸來,什麼是我的理想家園外,我們更該反求諸己,撫心自問,在文化/身份認同上,我究竟為自己做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