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灼見原創

西貢有條風水線
作者:鄭明仁2024-06-13
萬宜灣、沙咀村出版了搬村50周年特刊,詳細介紹了鄉村歷史,以及因為政府興建萬宜水庫而搬村到西貢墟的經過,以及當中出現的小插曲。
港樂50周年內地巡演前音樂會 細味余隆、王健與蘇千尋的演出
作者:傅瑰琦2024-06-13
香港的神童級小提琴手蘇千尋對於帶着中國味道的旋律,依然能使出她對於美的基礎。樂句的呼吸、平順的歌唱及亮麗的音色,都非常出色。
在香港能推行快樂教育嗎?
作者:陳許華2024-06-13
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孩子最後的幸福感才是我們教育的終點。讓快樂教育成為每間學校教育的基礎,有的放矢地追求學術水平!
雷鼎鳴:賴清德堅持台獨路線 北京隨時準備統一台灣? 美國會否充公美債 制裁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2
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認為,中共軍演海陸空封鎖台灣,企圖阻止台獨分子離開台灣。他又認為美國已改變對台政策。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譚新強:黃仁勳跟馬斯克風格有何不同? 大舉投資台灣有沒有政治考量? NVIDIA市值全球第二大 怎樣瞄準中國市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2
NVIDIA老闆黃仁勳在台招待投資者。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譚新強認為,黃仁勳腳踏實地,最看重的仍是員工、客人和合作伙伴的利益,亦非常實際地看重企業效率和盈利。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人工智能將如何驅動商業的顛覆式變革?
作者:謝祖墀2024-06-12
AI生成內容(AIGC)對傳統行業的變革推動了企業架構的轉變,使得組織結構變得更加靈活、精練、扁平化和自主化。
名家沈平左筆新貌
作者:益行2024-06-12
沈平的左筆新風又一次飛躍,更為活潑風趣,顯示出佻皮又生動的香港景色!
教師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者:馮文正2024-06-12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最近人工智能協助學習,甚至代替學習之際,我們一定要了解,教師應着力於什麼角色。
許楨:歐美民粹主義是最大敵人 造成戰爭惡果拖全球落水? 美國煽風點火 中俄如何藉機介入中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1
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博士認為,歐洲阻截中國商品進入市場不符人民利益,而金融業為中國短板,應向法、德開放合作。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鼓勵企業支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應對環境挑戰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06-11
近年來,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獲廣泛討論,並被視為一種可以為周邊地區帶來長期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整體解決方案。
4R@大人與孩子之間:從溝通到平衡
作者:林泳施2024-06-11
家長是孩子的最佳同行者,願我們每個也以4R及3H,陪陪伴我們的孩子走過”learn-life balance”的成長路。
屈原
作者:常霖法師2024-06-11
世事的變化都是無常的,用佛法的角度來看歷史,能看出許多人性的優劣面,汲取教訓或者經驗之後,遇上問題也能換個角度來做思考,也許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呢?
體驗式學習碩士課程畢業展 與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
作者:江浩民2024-06-11
隨着體驗式學習為人認知,筆者寄望更多人能投身這行列,加以探討以至實踐。而教大此課程亦正招生,既切合教師與青少年及兒童工作者的專業,也有助家長建立優質的親子時間。
印度選後的挑戰
作者:張建雄2024-06-10
印度人為了超越中國的14.25億人口,興奮不已,但GDP仍相距4.7倍。IQ印度75,中國104(2019年的西方數字),騙選票也相對容易,中國人可不易被口號所騙。
盧兆興:賴清德多次觸碰紅線 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美國從中作梗 北京如何應對台獨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0
賴清德多次觸碰紅線,兩岸關係危機四伏? 美國從中作梗,北京如何應對台獨挑戰?一起聽聽兩岸關係學者盧兆興教授的分析。
【精華】陳家亮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11年之旅 有什麼得着與遺憾? 公營醫療壓力爆煲 有何改善良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10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任院長陳家亮教授,卸任前與傳媒朋友閒談,11年院長之旅,當中感欣慰或遺憾的事情,以及對於香港醫療體制和教育的看法。
松月襟懷先賢志、仁愛慈心樂劇傳──專訪劉松仁先生
作者:馮珍今2024-06-10
劉松仁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在《利瑪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齣音樂劇有很多層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片段,也得到不同的感悟,觀眾將這齣戲與自己生命結合,就是我們最大的得着,也讓我建立了信心。」
「緊要」和「要緊」
作者:黃氏2024-06-08
粵語「緊要」作謂語的用法是古語習慣,不過普通話沒有傳承。
話療與細節──北京西苑醫院仁醫秘笈
作者:陳妙霞2024-06-07
這短短6天的進修之旅,長的不但中醫外治知識,更讓仁心醫德傳承下來!
美麗的巴黎
作者:黃珍妮2024-06-07
2019年的火災後,覺得像上天仍然保佑着聖母院,尖肋骨拱和飛扶壁、玫瑰窗……竟然沒受損毀,尖頂上的公雞聖物竟然在瓦礫成功尋回,輕微損壞。
古籍課堂拾憶
作者:潘銘基2024-06-07
古代文獻數量繁多,浩如煙海,能夠涵泳其中,神態自若,游刃有餘,自是極不平凡。我在大學一年級修讀鄭良樹教授任教「古籍導讀」科時,經常有這樣的感覺。
難寫得好的楷書
作者:楊興安2024-06-07
幾年前和愛好書法的好友參觀書展,朋友說:要看作品有沒有功力,最好看作者署名。原來說的真不錯,許多作品無論是真、草、篆、隸,或行書,書法寫得很好,但署名卻很失禮。
漁樵耕讀──傳統知識分子的進退風度
作者:許志榮2024-06-07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父母的期盼。不過,政途險惡,性情仁厚的讀書人或者別有懷抱。
雷鼎鳴:美國大學生反以色列比反越戰更正義? 香港學生投身黑暴是失敗顏色革命? 五四運動有何歷史教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7
美國大學爆發反以巴之戰示威,跟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有什麼分別?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認為,可以用兩個標準看待這些學生運動。他認為,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粵劇名伶林穎施,用行動傳承藝術經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7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林穎施
為何要當數碼牧民?
作者:王弼2024-06-07
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都對西方政客的大政府和福利主義失去幻想,與其和政客「同眠」企圖改造政府,倒不如置身教育公眾,讓更多人醒覺。他們有倡議一些非主流的建議和理論,如比特幣和數碼遊牧。
面向消費者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如何取得成功?
作者:謝祖墀2024-06-07
很多跨國企業未能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原因往往來自企業內部,尤其是與總部有關的內部因素。要成功融入中國市場,企業領導者必須親身參與市場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與想法。
校本實施優化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津貼的情況
作者:温志倫2024-06-07
在學校全面加強及改善推廣中華文化及藝術的政策下,令幼兒深入體會中國歷史文化之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之美、民族偉大復興追夢之美,相信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素養,以美養德、崇德向善、以美育人為導向培育幼苗。
陳文鴻:為何北京須避免武統台灣,做好統戰工作? 怎樣打擊台獨分子生存空間 抗衡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6
賴清德上台,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台灣面臨全面去中國化,但北京不能實施武統,避免美國大力打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