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政府提出的通識科改革恰如其分,着力培養學生明辨慎思及理性分析的能力。通過改革,希望能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港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身份認同,自回歸以來似乎愈加南轅北轍,兩者並不能求同存異。
任何人活在世上,都少不免有困苦、迷惘的日子。問題是如何抗拒「逃兵的誘惑」,選擇面對逆境、失望、試煉,然後反省、覺悟、成長。
國民黨中央常會在1月22日決定,不讓有北京人大、政協職銜者,參加中委會或中常會。這是1‧11大選慘敗後的「改革」,旨在淡化選民對國民黨「親共」的印象。
究竟香港青年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大的冤屈?是社會過於簡化標籤他們的動機單是「被洗腦」、「打機打上腦」、「收錢開工」?還是有別的因素導致他們冒着被捕、被檢控,甚至犧牲性命都要抗爭到底呢?
在我的意識裏,只知自己是中國人,從來不會說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
單一的原因不可能讓整個社會失望,儘管「住房負擔不起」、「社會不公」和「缺乏全面民主」加起來,可以令人極不快樂。然而我相信,香港人不快樂的根本原因,是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希望幻滅。
北京看事情與香港人往往有很大分別。我們只看到一個沒有腿的瘋狂團體,北京卻看到一頭怪物。它的一貫做法是把他們認為對共產黨哪怕是最微小的威脅,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都扼殺於萌芽中。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估計到2047前,一直會是個爭拗點,親友之間、同窗、同事、鄰居,當然更加是政黨之間。
「一國兩制指數」問卷的1至7分評分中,青少年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雖然稍為上升,仍然僅僅是大於4,決策者仍須努力培育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
當我們面對及處理「身份認同」這個問題時,我們不應把「國家身份認同」與「地方身份認同」放在一個對立位置,重心應放在處理國民身份認同度下滑,而不是去攻擊港人對香港這個家的強烈歸屬感。
當我們在談及身份認同時,應力求避免簡單地使用單項分類指標。
真理有兩種,第一種屬可量化、客觀的,我們稱為「外延真理」;第二種屬不可量化,只能透過「修行」來印證內涵或境界,我們稱為「內延真理」。
今天全球經濟已是一體化,人類歷史亦一樣。在中史獨立成科拍板的這刻回望過去,初中歷史教育的萎縮更是可怕,修讀過歷史的初中學生甚至未及半數。試問中學生怎能夠培養出鑑古知今的技能?
青年人不笨,知道自己只是活動布景板,並非主角。
最近,喜見新一屆特區政府有意加強基礎教育的中國歷史元素,要求學校的相關課程以中國歷史為主軸。
在街道上的觀察如看百味人生舞臺,每人都有一個角色,哪怕只是配角都是重要的,都應該要保留下來。
台灣經歷2014年九合一選舉,政治版圖一下子由藍變綠,有說經濟凋敝是主因,也有以首投族為解釋。
台灣經歷2014年九合一選舉,政治版圖一下子由藍變綠,有說經濟凋敝是主因,也有以首投族為解釋。
九十年代後,台灣才走向另一個方向,因為台灣看不到中國的民主有任何發展的空間。
九十年代後,台灣才走向另一個方向,因為台灣看不到中國的民主有任何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