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身份認同

東南亞寫生旅行:探尋香港文化身份的一幅幅自畫像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24
從香港出發,走到世界,再重回香港,香港這個地方,給了我創作的地位、靈感和養分、讓我在充滿活力、支持的環境之下,沿途一步一步看見更美麗的風景。
從參觀博物館到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李美嫦2024-09-27
國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能力愈高,愈能對外作多層次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參觀博物館確實是一種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良方之一。
德國極右黨東部選舉崛起,前東德抑鬱知多少
作者:張翠容2024-09-10
雖然AFD離執政尚遠,但足以為德國主流政治敲響警鐘。這可謂自二戰結束以來首次讓極右勢力衝破紅線,向着執政標竿直跑,使總理朔爾茨和其執政聯盟看得冒出冷汗來。
為什麼常去內地這麼重要
作者:阮紀宏2024-01-05
為什麼要安排曾經干犯「分裂國家」罪行的人到內地參觀?估計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有此政治取態及違法行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國家的發展歷程及現時狀况;如果他們有一定的了解,相信他們會「回心轉意」。
演繹、歸納還是繼續批判?──港人身份認同之「何去何從」
作者:施林海2023-11-21
在身份及文化歸屬上,我們需要哪種思維?是演繹、歸納,還是任意否定批判?除了關注什麼令我歸來,什麼是我的理想家園外,我們更該反求諸己,撫心自問,在文化/身份認同上,我究竟為自己做了些什麼?
周永新:解決身份認同 港人會留戀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6
香港要成為港人留戀的地方,港人必須認識自己同是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的身份。這兩個身份是一致的,並非二選其一。唯有這樣,香港才能有本身的優勢,才能掌握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機遇,展翅騰飛。
從「原住民之聲」公投 看澳洲身份認同政治
作者:王耀宗2023-10-12
西方的自由主義工業文明,在20世紀克服重重難關;到21世紀20年代,自由主義文明再遇到內外危機──外部仍是威權/極權制度的威脅,內部威脅則是自由主義和左傾思潮苟合的怪胎。
「最新網絡陷阱教師培訓」?──文字淪落,港之大患
作者:施林海2023-05-06
現在是重新出發的新階段,香港必須融入祖國懷抱,從而發揮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在此宏大工程中,相應的文化素養和歷史底蘊不可或缺。問題是,我們在文化上具備如此能力和素質嗎?
劉兆佳:「脫西入東」:回歸以來香港變遷的大趨勢
作者:劉兆佳2023-02-28
回歸後,「脫西入東」的歷史大趨勢在香港引發了不少分化和衝突,並干擾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然而,隨着這個趨勢的加速推進,這個趨勢的負面效應會逐步下降,而它的正面效應則會愈來愈彰顯。
從急赴日本遊玩講起
作者:黃冬柏2023-01-20
疫情放緩政策改動,赴日旅遊重回生活後常聽到人們不諱言,把「去日本旅行」稱作「返鄉下」。本來當作一句戲言並不成問題,但真正問題是,他們講的時候是很認真的!
陶傑: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座顧嘉煇
作者:編輯精選2023-01-09
顧嘉煇先生平時為人沉默木訥寡言,生活正派,沒有多少人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唯其如此,顧嘉煇的音樂正是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藝術家寫的是別人,不是自己,寫客觀世界,不發揮主觀情感,莎士比亞就屬於這一類。
教大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 共同聚焦教育創新與發展──專訪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系系主任梁源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01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梁源博士表示,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集合世界各地從事漢語教育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為教育學界的搭建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和推動國際漢語的發展。
在幼稚園教育中推動中華文化學習:回顧與展望
作者:黎淑儀2022-11-17
政府近年來大力在幼稚園教育階段的推廣中華文化,以求讓幼兒對自己祖國有更多了解,從小培養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然而政府課程指引較為模糊,且未有明確的教師培訓。幼稚園應該教什麼?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教?
香港教育的定位:中國軟實力反攻西方的橋頭堡
作者:陳奕偉2022-09-20
香港教育可以使香港青少年在這個夾縫中,利用從西方學習得到的新知識,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再透過西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向西方作出中國軟實力的反攻。
我們需要高水平的民族感情
作者:施林海2022-09-03
教育和文化重建,是這個歷史轉捩點上的頭等大事。在此重建工程中,小學階段無比重要,是培養文化興趣和語文基礎的黃金時期,我們不能錯過,也不容錯過。
權利與責任的永恆角力
作者:張海暘2022-08-29
「快樂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但是我們絕不能讓孩子滿足於此,因為有時候個人的愉悅會跟責任相矛盾;兩者矛盾時,我們更需要讓孩子認識責任的重要性。
李家超競選政綱、政策方向和改革挑戰
作者:盧兆興2022-05-02
李家超的政綱有遠見而且準確地應對了2019年動盪的社會經濟根源。他任命的司長、副司長和政治助理將如何與現有公務員合作,實現四大政綱,這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和可取的,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香港警世錄
作者:林沛理2022-03-29
如果今日的香港已成深圳的窮親戚,那該如何形容它與新加坡的關係?香港淪落至此,那套「新加坡能,為何香港不能」的雙城記式論述還有意義嗎?
東華校友感念栽培<br> 承傳服務精神 回饋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8
東華三院支持學生在學業、才藝和品德上的全面發展,提供多元化學習活動及交流機會,學生從學校學習,延伸到服務社區、認識國家、探索世界。每年亦頒發多項獎學金鼓勵學生在國內及海外深造,望學生他日成材回報社會。
東華學校課程發展與時俱進<br> 凝聚共力 家校協作 培育英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1
東華屬校通過提升教師團隊專業能量,設計新穎具探究性的課程,啓發學生潛能及推動自主學習。中小學乃至幼稚園均與家長同行,提供學術及情意發展支援,全方位照顧學生成長需要。
東華學校重視品格陶融 <br> 提供多元體驗 適性揚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05
東華三院自1870年起與教育同行,提倡全人教育,由小學到中學設有連貫的德育課程,讓學生學習到東華三院「回饋社會,豐盛人生」的核心價值,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的人。
東華三院教育科支援學校發展 <br> 推動全人教育 拓闊學習機遇 <br>品學兼重培育優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5
東華三院作為全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董事局透過教育科支援屬校發展,推動全人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有意義的經歷,讓學生透過自身體驗去學習正面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塑造整全人格。
一幅殖民主義基因圖
作者:郭一鳴2022-02-04
《從哥倫布到彭定康》最大的特色,是把香港回歸後殖民主義陰魂不散種種事實的來龍去脈,放在全球殖民主義的大歷史背景中加以分析和思考,從而跳出就事論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思路,獲得一種寬廣縱深的視野。
這是香港教育覺醒年代的浪尖
作者:李美嫦2021-10-14
社會暴動近月來似乎平靜下來,教育中人嘗試走出殖民時代教育的迷宮陷阱,稍作喘息的同時,可能都有以下幾種教育有關的覺醒。
鄭耀棠:走入灣區城市拓展香港廣闊天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3
自回歸以來,中央對港政策確保了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但隨着內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香港錯過了產業升級轉型的時機, 加上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逐步浮面,香港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大土豬拱白菜 轉身份改命運
作者:丁望2021-07-16
年輕一代的人生觀,有奮鬥主義、躺平主義、退場主義等。有中學生發「豪言」:「土豬拱白菜」,要改變鄉下人(土豬)的弱勢,轉變為城裏人(白菜),奮鬥中往高處走。
愛國主義與公民與社會發展新科目
作者:盧兆興2021-06-07
香港的教育改革者認為,只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而沒有領會中國文化傳統和國民身份的通識科,是一種相對「不愛國」的課程設計,必須在新課程中予以糾正。
香港中學課程改革重視國家安全教育
作者:盧兆興2021-05-31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國家安全教育,已成為近日香港教育改革重點。在中國歷史科中分初中和高中兩個層次進行,課程改革旨在提升香港學生的國家認同、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香港與中華民族歷史淵源的了解。
香港教育中身份認同的多重糾纏
作者:沈旭暉2021-03-11
從2017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到「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國際視野」,可見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在香港教育發展中形成多重的糾纏。到底教育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才導致今天的局面?
香港年輕人為何抗拒內地
作者:葉劉淑儀2020-12-29
部分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印象是擁有先進科技,硬實力強勁。這形象可能過於嚴肅,相較而言年輕人會更喜愛日本和西方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