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利他利己的精神下,我們才能實踐生命無上的價值,才能體現萬物皆能共容、共用、共榮的價值。
個人主義的思維體系,讓資本主義極度追逐物質慾望的滿足。消弭個人主義的過度彰顯,才能消弭物質欲望無止境的滿足。
《果老星宗》、《果憕問答》這些書的內容開創了中國占星中「星辰格局」之說,把「羅孛計炁」的四餘作為內容,內容也有「命財兄田」等十二宮包括在內。
簡帛書的發現,不單大量補充我國歷史文化的缺佚,也顛覆了文字演化的認知,由草而行,行而楷的篆隸草行楷演變過程。
本港以陳成球為首的現代水墨,一股新生力量陣容鼎盛,散發出摧枯拉朽的能量。
書法是藝術,蘊含豐富的華夏文化,有儒家的平和中正、道家的飄逸逍遙、佛家的空靈自在。
傳統琴道不以「他娛」為表演意圖,而以「自娛」養生之修行為主旨。道家將修道和養生看作一體,修煉過程即為養生,而操琴亦為修道。
從李白詩中可以發現儒道佛的多元與包容,這對我們直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有幫助的。
在漫長的雙程路上,古先生不懈的尋路、反思和自我調整,始終將人類命運和文化傳承作爲終極關懷,將之放在自我之前;他的眼光,總是關注遠大問題,對自己腳底下的那片小地盤,他既不留意,也不介懷,更勿論汲汲經營。
經絡點穴健身法,對通經活絡、疏導津液、通達官竅、強健脈髓、舒展筋骨、有着良好的健身效能。
點穴絕非江湖騙人伎倆,儘管看來神奇,卻是符合人體科學的。
蔡德允獲譽為「中國最後一代文人」。沈鑒治解釋,母親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少數的倖存者」,「儘管時代變遷、仍然可以保留優良的價值觀」。
人體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容易感染疾病。循此思路,適當養益氣息,強化身體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當可提高抗病能力。
萬物有滯必有消,有瘀必有化,有阻必有通,有塞必有開,有結必有散,有生必有剋,因此世間並無「不治之症」,只因未得良方。
基於中華醫藥「醫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觀點,以食性藥、藥性藥相配為藥飲、藥膳,在數千年的防病療疾中,產生了良好的祛病救疾的效益。
《天地人和》是一個平台,透過譚傑志神父書畫篆刻和神修拾穗(spiritual reflections),來一次心靈之旅(spiritual journey),或許你有另一番體驗和感悟。
中華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道家的深遠影響,晉朝的葛洪、南朝齊、梁的陶弘景、唐朝的孫思邈,這些歷史上著名的醫家,同時也是知名的道教人士,他們對中醫中藥的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
從道家養生觀點看,要保存陽氣不受損,睡覺姿勢有講究,更有歌訣來教導大眾如何睡眠好。
世事變化無常,很多事情成功與否端看時機,決策者只能盡力而為,制勝關鍵在於能否讓公司的優勢和環境的大趨勢巧妙配合。
冬令時節來臨,我們應該如何保養身體?今期作者再介紹一道家養生食方供大家參考。
秋去冬來,食宜補腎益精,強筋健骨,健脾和胃,和氣血,以養生機。
在「瘟疫之城」威尼斯中,也有一些against all odds,求盡一己之力,與瘟疫搏鬥,能做多少便多少的市民。雖處劣勢,但力戰到底,絕不認輸。他們是卡繆筆下的「反抗者」,一班「說不」的人。
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客觀上總會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侵襲,主觀上預防不力或身體欠佳,人的生理機能及抵抗力減弱,便常會在季節的變換或氣候的變化中產生疾病。
中華醫學認為,五色養五臟,紅色食物養心,青色食物養肝,白色食物養肺,黃色食物養脾,黑色食物養腎。恰巧有八種豆類分屬五色,可養五臟。
畫家愛畫高人逸士,隱居生活大可能是受了儒家的「安貧樂道」,「富貴如浮雲」的潛移默化。也因為有這一面,才可以與道家、佛家接頭,互相並行不悖,三者彼此混和,合為一體,左右着中國歷代的畫風。
不少人認為習近平是以法家體系治國──令晚清時代到今天的歷史發展,出現了如同由歷朝的儒法國家返回到秦國法家治國的一種「返祖」現象。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朋友,介紹一篇論述《道德經》內老子的治國之道和待人之道的文章,說能做到沒有敵人和沒有人視你為敵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傑出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苦難的錘鍊。名校絕不是傑出人才的搖籃,只有懷有「朝聞道,夕可死矣」的儒家精神,才有可能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
三豆飲據《本草綱目》《食性本草》等中藥古典,常食則可使人百病不生,甚至有減肥的作用。
經歷了多年的內耗與折騰,香港已元氣大傷,港人猶如魚兒困在乾涸的水池相互依偎,相濡以沫以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