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教導我們說:「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榮辱事來,置之以讓;怨恨事來,安之以退。」人要有自尊、有夢想、有希望、有信念。人更需要有自信、有正氣、有良知、要自強。
修養是人生的營養,滋養人的成長。修養決定了人生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質素,決定了人生的路向。我們沒法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自己。萬事從改變自己開始。
奉勸大家放下不切實際的欲望,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把握機會好好修行,我們雖然不是富二代,但卻能「既得人身,又得聞佛法」,這才是更加珍貴的福報。
一流高手並不在乎有人勝過自己,因為這代表着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更多啟發, 而懂得欣賞與讚嘆別人的謙和學習心態,才是真正高手的氣度。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上表示,我們有必要抱有憂患意識,以底線思維採取有效措施,確保香港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一個安定的環境,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向前發展的先決條件。
世事複雜,要懂得走自己的路。
今天是正月初五,是南方的「隔開」,就讓我們應一應節一起送窮迎新,一同大掃除,好好清走疫情下的鬱悶和頹氣,來一個「一元復『常』,萬象更新」。
人生的快樂,不是天賜,而是由心而發。 知足就快樂,心安就幸福。 活出真我的風采。
菩薩是慈悲與智慧並重的,會幫助人去幫他自己,就像智行幫助那些孩子時,不只是提供金錢,還會為他們的將來設計不同的培訓和活動,協助他們成長。
還看今天教育現場,我們如劇中的情節一樣,面對很多教育生態的困擾,世界好像變得很灰,但你有《明日戰記》中主角的3個「信」嗎?
「土豪式亂噏」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大眾媒體、商業廣告、政治宣傳及公眾名人發言,到處都充斥着亂噏的影子,民主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扭曲及畸形也與此密切相關。這些現象在盲從金權和偽權威的中國人社會,更為明顯。
今期專欄談論兩個常見的粵語字詞「靡」及「有種」。它們在上古表達什麼意思?現在又多常用於哪裏?
負面思考根本無法幫你解決問題。只有樂觀,只有看機會,你才容易成功!
孩子的經歷是影響着他建立自信,他們年紀還小,感受往往潛藏在心底未能懂得説出。這些隱藏的感受不單影響着心理發展,有時也會影響生理。
近年來人物看板或海報照片,常雙手交叉抱胸,一說是這樣有自信,我卻覺得有自滿之感。肢體動作的影響,有時比語言強烈,不可不慎。
清嘉慶年間,湖南湘鄉一戶曾姓人家,生了一個小孩,自小身體上經常生出蛇皮紋。有相士為他看相,說他是巨蟒托世,人生必定多災多磨難, 要好自為之。他便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丈夫失業了,這是不少太太的噩夢。做為太太可以怎樣面對?
40年過去了,印度無比自信,不但經濟要趕過中國,2018年第一季GDP成長率8.2%,印度沒有到過中國的人,的確相信很快超過中國。
究竟有什麼原則可以讓莘莘學子成為好學生呢?以下有十個原則可供參考!
這年的中六畢業生,沒有了畢業典禮,逼於無奈地失去了許多與同學相處的時間,卻有人可從逆境中磨練出堅定的意志,成就自我。
5月27日一個充滿着期待的日子即將來臨,同學們都懷着興奮的感情重返闊別多時的校園。在開學前的一天,讓我們以三個「起來」一同攜手重新出發,開展新的一頁。
自己的自卑,自己管理。第一步是「知恥近乎勇」。
升中面試所涉及的持份者是升中的小學生和甄選學生的中學。對中學而言,面試的目的是篩選和了解考生。
不論貧富的家長都應該讓子女在學生階段,擁有體驗留學的機會,因為他們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同時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的心態及能力。
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的人,各方面表現是比較好,但是沒有好到他們自以為的那個程度。
很多研究顯示,成功不但和能力有關,也和自信息息相關。如果你想成為變革的推動者,特別要注意這一點。因此,我擬訂了一項計劃,努力把自己推到舒適圈外,強逼自己去做最害怕的事:也就是與人交流。
你要有一個決心,就是「做自己學習的主人」,今天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明天你才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在建立孩子自信的時候,不是營造一個容易獲獎的場景或比別人優勝的場景,而是讓孩子看見他個人的價值。
在現今社會,不少人只用簡單的網絡文字與人溝通,又傾向只願聆聽和自己立場一致的看法和言論。能夠做到願意傾聽和為人分憂,或能幫到有精神困擾的人,就可算是善知識、結善緣的有心人了。
教育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多去學習,多去體會,教育不只是在學校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