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城市大學的正向教育研究室與多間中小學合作推行校本正向教育,取得不錯成效。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面臨許多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轉變與挑戰,需要家長以不同方式提供適切支持。
最特別的是,不同的木塊有不同的層次,色澤深淺也不同,馮孟忠於是按照這些特徵設計構圖和內容。不要以為什麼都是硬的,雕琢之前,可以用水墨畫在木板上,把傳統國畫與木刻藝術結合起來。
如果想起身邊這類的人,不妨給對方一個短訊:「掛念你,好久沒見了,你安好嗎?」這是一個問候的開場白。若對方正陷入情緒低谷,可能會回覆說:「不大好!」那就可以繼續探索下去,看看有否機會見個面喝杯咖啡之類。
貫葉連翹中的物質Hypericin能直接刺激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生成,可直接讓我們感覺精神,減輕沉睡感。
世界精神衛生日訂於每年10月內舉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分享他們為提升員工身心健康所推行的各項措施。
新冠初期,我們未確診就被隔離,連出外購物也像偷走似的,一眾居民惹上了集體抑鬱症。3年了,這種集體抑鬱寂寞感,把很多脆弱的關係推上崩潰邊緣。
由停課到社交距離措施,疫情防控措施加劇了人們的孤獨感,增加了抑鬱和焦慮徵狀在人群中出現的機會。香港大學提出10項管理和加強心理健康的幸福小貼士。
此次她把自己的生活退居次位,而把她認識的女性朋友的人生經驗放在前台,書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受苦受難的經歷。然而,受盡了人生的折磨之後,她們最後還是活過來了,所以,到底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還是強者?
李湄珍教授指出,面對新冠病毒疫情,人們主要還是關心身體健康和個人安全,但對與新冠病毒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往往忽略了。事實上,精神健康會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
活在疫下想增強免疫力,嘗試將焦點放在白色畫紙,為它填上色彩,每天都保持心情開朗,發放正能量,這能治己也能利人。
早睡早起是帶養孩子生活的必要根本,看見今天年輕父母常讓孩子晚睡,一早便把自己的壞習慣交給幼兒,往往超過晚上10時才睡覺。
有調查報告指,香港六成學生有抑鬱傾向,四成有情緒困擾。孩子要如何面對這種讀書壓力,如何梳理?最慘是他最相信最鍾愛的父母,竟然也是其中逼迫他們的一分子。
當一星期三晚或以上睡眠不好因而影響日間的表現,就是代表失眠已經發生。即使真的患上失眠,也毋須慌張,只要能夠維持個人的睡眠週期及生理時鐘,失眠很快就可以得到改善。
鑑於香港人壓力指數不斷上升,青少年自殺個案日趨嚴重,無限潛能推出青少年關愛計劃,讓學生、家長及老師認識自助技巧的運用以達致預防功效,讓學童健康成長。
你可能前一分鐘躺在床上感覺特別困,還在做思想鬥爭到底要不要起來?但是,當你真正穿衣服起來活動的時候,就感覺突然不困了。
1977年12月10日,她進入Dominican Santa Cruz Hospital接受再次評估。其時,她的痛楚已需要醫生處方Dilaudid──一種合成嗎啡。但她的醫生不能解釋她的情況為何下滑。
生病時,往往可因細菌的毒素「脂肪多糖」LPS,令人產生傷感。原因是它能透過「免疫巨噬細胞」 的TLR4接受體,刺激巨噬細胞分泌IL-1 beta。
小童失去童真或許是沒法改變的事實,只要師和生抑鬱的數字不要這麼高,沒再出現學童或教師自殺的慘劇,我已很感滿意了。
當地球已千瘡百孔,我們需要教育更多學生以前衛又創新的科技,讓人類更健康與地球共存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官員卻暗地為意識形態絞盡腦汁,讓有為的教育工作者於死舊的制度下疲於奔命。
普世以成功為中心點,快樂是成功的衛星,圍繞着成功打轉。但作者認為有了快樂,才可以真正成功,因為快樂是到達成功之正路。
我們對於人的抑鬱了解太少了。或許很多大理論都來自抑鬱的思緒:排斥、專橫、種族清洗、悲壯的舉動?
「全人健康」的目標與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普度眾生的本懷是一致的,而佛教徒修行的前提是發「菩提心」,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四攝,有助培育社會健康。
很多時,上了癮之後即使戒了,從陋習的淵藪中爬出來,很容易又再墜回去。
我們以為接受我們幫助的人,其實是在幫助我們。
有人是天生愛說負面的話,心理學家說可能和這人本身的抑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