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的資料,踏入十歲的學童已由具體運思期進入抽象運思期,可以相應給兒童學習一些邏輯、演繹、分析、評鑑類的知識。
大學開課在即,對新鮮人來説,寒窗苦讀6年,跑過漫長中學生涯,一旦跨進高等學府,要不負四載韶華,最少有3樣寶貝,值得收獲。
香港是東西文化薈萃之地,至今,求學方法大抵仍然是西風壓倒東風,「唸書、背書、熟書」之途,被視為死記硬背,但這種方法真的沒有用嗎?
婚前,不少人覺得選對了人,嫁了或娶了一個Mr. Right/Mrs. Right。至相處下來,始發覺婚姻的奧妙,再讓自己成為對方的Mr. Right/Mrs. Right。
子貢是尊師重道之模範,處處讚揚老師的品德和學問,他也會請教老師同門的意見。他確確實實做到「中庸之道」的模範。
一個人能否名列前茅、平步青雲、婚姻如意、財運亨通、八面玲瓏等,性格是決定因素,所以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性格,基本上已掌握了一半命運。
大學之所以為大,和我上一節所說的推行人文的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我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呢?
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更不必面面俱圓,但一定要問心無愧,以至誠至善的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我自小明白自由的重要,但任何人不應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時侵犯別人的自由。因此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人類最大的「平等的自由」。
蔡元培先生之取消了「經學科」,是真正宣告「經學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中國進入「科學時代」之始。蔡先生說「教育的方面雖也很多,他的內容不外乎科學與美術」,顯然,科學在他心目中是學問的核心。
5000年文化的中國,素以文明為先,尊師重道。當教育從專業轉為服務業時,教育已失去了他神聖的任務。
知識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歡樂的事情。
許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像草莓,外表豔麗,內心脆弱,經不起社會考驗;也常聽到現在的年輕人說功課壓力大。讀書真的那麼辛苦嗎?真的有壓力嗎?我常常期待現在的年輕人要像鐵珠一樣耐磨。
假國學魚目混珠,流弊叢生。目前必須有一個標準,讓大家能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國學。
我國的課程學者,不少是靠「思辨」方法做學問的。我們整天在思考,而思考出來的「學問」,我們怎樣去肯定它或否定它呢?
世間上最複雜的學問,可以由玩的過程悟出來,既然修禪之法,可以行禪坐禪,為什麼不可以由玩AV修得來,而玩 AV為何又不能扣上收購學而悟道!
饒教授曾言:「以文化超越政治、世俗而得大自在,中國文化是安身立命的存在方式。」他主張用「華學」一詞,因其超越國度,直指文化內涵。
學術的發展,需要寬鬆的環境,給真正的學者予心無罣礙的環境和條件。已故學術巨人饒宗頤,因日本佔領中國,滯留香港,因而避開戰亂和文化大革命,於是香港成為饒公得以心無罣礙的福土。
中國目前在全球人才比拼中還落後一大段;今後,不管別人是放緩還是加速,我們都必須下定決心,除弊興利,「惟精惟一」,加強自己的智力構建。
筆者出席過很多學術會議,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會議期間也因為外面環境遇到不少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