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理念

其學可佩,其心可敬──悼念傅高義教授
作者:金耀基2020-12-24
傅高義教授一生從事中國與日本的研究,由於他的勤勉不懈,深厚學養,虛懷若谷(他每事問,永感不足),更由於他對研究對象(中、日)的敬意和極大的同理心,使他成為東亞研究的一位權威學者。
大學與科學的共生體
作者:金耀基2019-11-06
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是與大學不能分開的,大學與科學是一共生體。中國的大學不是縱向地從漢代「太學」承繼過來的,而是由歐洲橫向地移植過來的。同樣的,科學也是從西方引入中土的。
「經學時代」結束、科學成為大學的知識核心
作者:金耀基2019-11-05
蔡元培先生之取消了「經學科」,是真正宣告「經學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中國進入「科學時代」之始。蔡先生說「教育的方面雖也很多,他的內容不外乎科學與美術」,顯然,科學在他心目中是學問的核心。
中國3000年思想之二次巨變
作者:金耀基2019-11-04
中國的學術思想,自漢武到清末民初,景觀又一變。這一變,開啟了中國3000年未有之變局。此一變到底是什麼?簡言之,從經學轉向科學是也。
蔡元培先生留給中國大學的精神遺產
作者:金耀基2018-12-07
無可置疑,中國今日在現代化事業上的巨大成就,講到底,與百年來大學所提供的新人才與新知識是分不開的,而蔡先生正是中國學術教育現代化的第一人。
細說《人間有知音》的緣起
作者:金耀基2018-08-01
我暗暗告訴自己,老矣!我必須儘早把這些師友書信編印出來,如果任其流失、湮滅,則豈止憾惜,直是罪過。
再思大學之道
作者:金耀基2017-05-2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實際上已在今日大學中漸行漸遠,甚至在消失中。
筆墨鈎攏兩岸賢士—我的書法緣《金耀基八十書法集》代序
作者:金耀基2017-03-16
今我的書法得英時大兄「有一家面目」之謬讚,或也可稱之曰「金體書」了。
我的書法緣—《金耀基八十書法集》代序
作者:金耀基2017-03-15
字如人之面目,必須用心去寫。
天安門見證百年富強夢
作者:金耀基2016-03-27
毛澤東時代結束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行程。中國清明地走出意識形態的迷陣,轉向實踐理性為主導的發展。
成也革命 敗也革命
作者:金耀基2016-03-19
《百年天安門》這本攝影集,以照片書寫中國百年的歷史。1911那一年之前,那一年之後,有意無意所攝取的一張張黑白與彩色的照片,如泣如歌,生動而形象化地演繹了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現代中國的大故事。
今天大學必須追求真與善
作者:金耀基2015-04-15
上面我提到,百年來中國的學術文化發生了「從經學到科學」的轉向。傳統時代太學的教學核心是經學,現代中國大學的教學核心是科學。古之「大學之道」的目的是求「止於至善」,今之大學之道已變為求「止於至真」。這現象是不能令人完全滿意的。
科學等於知識嗎?
作者:金耀基2015-04-08
西方哲學之古義為「最高善論」,但牟宗三先生説:「依近世而言,當然不如此,近代哲學甚至已不討論最高善了。」誠然,如英國著名哲學家杜梅特(Michael Dummett)指出,西方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ené Descartes)以來,都想把哲學轉為一種「嚴格的科學」(rigorous science),從哲學找到一「系統性的方法論」,建立哲學為一切知識的「根基學科」(foundational discipline)……
哲學的目的與任務
作者:金耀基2015-04-01
哲學不同於科學。科學之普世性鮮少質疑,故不聞有中國物理學、中國化學者,蓋科學是跨國家跨文化的。哲學在不同地域的發展則可因文化、國族其至個人性而各有其特色。中大哲學系所開設之課程,是以世界哲學為範圍的,其中有中國哲學,但還有更多的其他哲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還是明明「理」?
作者:金耀基2015-03-25
大學教育之目的,在求真之外,必不能不求善。古代的求「善」的大學之道必須與今日求「真」的大學之道結合為一,不可偏廢,否則大學很難培育出德智兼修的學生。
從經學到科學的大學之變
作者:金耀基2015-03-18
錢穆顯然是認為「人統」是中國學問的根本。相對地説,「學統」是比較不發達的。唐君毅先生也認為中國沒有一個所謂「認識心的主體」,因此沒有發展出真正的學統。中國學問重視「人統」,即「學如何做人」。換言之,中國重視的學問是「做人的學問」,這種學問是指德性之知,不是理智之知,也就是《大學》所講的「明明德」的學問;用牟宗三先生的話,這是「生命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