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宣布的新田科技城選址是非常好的城市規劃,避開了國際重要濕地,後來2023年宣布的選址卻把創科用從原項目規劃範圍剔除,增加了地產元素,填埋百頃魚塘將直接傷害濕地。放過濕地,回頭是岸。
現時或在樓價累跌四成前全面撤辣,將不足以吸引足夠的撈底和惜售;由於港府已無招守險,樓價將會如過往論述般,超跌75%或以上才可止跌回穩。
長遠而言,香港對住屋仍有剛性需求,現在樓價回調,只要政府推出適切的措施扶持一下,支持發展商積極在舊區併購舊樓作重建,將為香港締造多嬴局面。
一旦出現「樓價續跌心理預期」,長期物業投資者、真正置業者和炒家的房屋需求將快速消失;一些聰明的發展商見形勢不對,也會帶頭劈價,繼而引發其他發展商跟隨劈價去庫存。
在市道興旺的時候,買家入市意欲高漲,減辣應該會起一定的作用。不過,現時市道異常淡靜,連有剛需的用家亦轉買為租,在這種情勢下,不要說減辣很難起作用,就算是全面撤辣,也只能排除阻力,卻沒法為買家提供助力。
長實低價賣樓,是否對後市有影響? 筆者認為當然有影響,不過是正面影響。
大陸地產商十分進取的賣樓花策略是否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如是,強行切斷它們的資金供應鏈又是否治標不治本?
香港其實出現樓價兩分之勢,今天的所謂樓價指標是以最高買價而定,並未反映現實。市場其實已出現新樓價升,舊樓價跌的情況。
英國生活比較悠閑,大部分工作5天,且能準時下班,下班後亦不需把工作帶回家,因此有較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餐桌談心、一起看電視、玩桌遊、學整蛋糕、甜品等,給原本沒有太多交流的家庭增加了很多溝通機會。
我唔知道是否全世界樓市都升,除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如果是真的,我覺得樓市大升的地方忘記了2008年金融海嘯慘痛經歷。
儘管很多評論認為香港經濟要多元化,放棄過度依賴地產、金融,但事實卻是,地產和金融業仍然是公共財政的「大水喉」。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主引擎,但現在仍未見成績,香港要繼續「吃老本」。
政府可以不救恒大,但不可以不理這批苦主,否則會容易引發社會事件。
北京沒有理由要砍掉自己已有的第三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現在金融中心靠的是內地的經濟,那些內地公司一定會選擇在香港上市。所以,陳啟宗並不擔心香港的金融地位,反而世界盛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早晚會出事。
要離開香港這個自小成長的熟習環境,移居一個陌生地方,另起爐灶,無論家居、事業、鄰居朋友圈等都要重頭開始,實在談何容易。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直言不信風水,曾用自己做實驗,將家裏貼滿風水忌諱的句子,看能否令他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生意失敗。他更挑戰風水師教他運滯之法。術數名家蔣匡文接受挑戰。
絕處逢生計劃可為香港重建一個營生環境,有了營生環境,才可以還原香港人那股獅子山下拼搏精神。還原營生環境,人人可以工作謀生,減輕了福利支出負擔等的社會成本。香港是可以如此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就算政府多建資助房屋,亦只需要集中在白居二以及綠置居,白居二可以令合資格居民較容易上車,而綠置居更加可以發揮一石二鳥作用。
中美的矛盾是基本性的,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只會愈來愈惡化,弛只會是一時的。所以我預期2019年樓價的跌幅將會擴大。
過去,市場有個說法,「十個牛皮,九個淡。」交投一少,急於套現的業主就只能靠減價來作競爭,導致價格拾級而落。但今天的業主,即使有放盤,亦不肯減價。結果,交投雖然淡靜,但價錢並不見有明顯的回落。
要在短期內紓解房屋短缺,香港只須撤除現有規管關卡之一,就是為公營房屋開放出租市場,可立即大為紓解供應短缺的困局,而此舉並不妨礙覓地建屋,但若不從速進行,房屋短缺問題勢將愈趨惡化,難望好轉。
五年來政府辣招盡出,樓價卻愈壓愈升,正反映救火心態,監管只爭朝夕,務求立竿見影。
過去獅子山精神,有努力就有回報。但今天香港,除了地產之外,從事其他營生都變得沒有意義。香港新一代憑自己基本沒可能像他們的前輩般置業安居,所以對社會充滿怨憤。
政權只要做到「以人為本」,藏富於民,社會就不會怨氣沖天。
香港地產商重點發展武漢等華中城市,明顯忽略了內地經濟地域差異極大的國情,也忽略次文化結構的特殊國情,白白浪費金錢。
新界農地囤積多時,但從未開發,皆因政府和地產商各自為最大利益而沒有共識。土地小組建議由政府提供基建的私人土地,必須劃出一定比例興建公營房屋,確保社會利益和發展商的利益兩者相稱。
香港學生不少是既聰明又勸奮的,但被社會的功利意識感染,很多時失去學習的目標。
今年郵政及運輸業在「仁」方面的表現在所有調查行業中排行第一。受訪者普遍認為,郵政及運輸業更能替顧客設想、主動關心員工,以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
恒大的確言出必行,似乎市場判斷摩根士丹利先勝一仗。
不要仰望太平山,重新回到獅子山下。
德國首都柏林的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德國平均水準,究竟柏林有什麼魅力,能吸引到投資者的青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