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間諜從來不易明
作者:劉銳紹2024-05-27
我在過去的採訪生涯中,真的看了不知多少怵目驚心的政治殘暴和詭詐。所以,還是與政治保持距離為妙,愈遠愈好。政治從來沒有普羅大眾相信的善惡,只有爭名逐利者決戰的勝負。
陳茂波:特區政府外訪有助釋除誤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7
事實上,儘管當前地緣政治錯綜複雜,但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各國須建立更穩固的合作基礎、更暢通的溝通渠道,才能讓全球邁向零碳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黃錦星x周立文x鄭家寶:極端天氣不斷 怎樣四管齊下節能減排? 政府不應因市民抵制而擱置減廢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5
2023年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緩解氣候變化急不容緩。一起聽聽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中電前高級總監周立文與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分享香港怎樣進行綠色轉型。
治小國如走鋼線
作者:陳景祥2024-05-24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美對弈只會愈鬥愈激烈,衝突只會不斷升級。在大國頻頻過招之中要保持中立,甚至要當「和事老」,就如走鋼線,難度高且非常危險。
《明報》報慶酒會致辭 李家超:傳媒應恪守專業 向「唱衰」說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4
李家超強調,傳媒在社會的影響力很大,恪守行業專業特別重要。這些專業代表以事實為依歸,不偏不倚,尤其是幫助市民明辨真偽。
香港向左走向右走
作者:何民傑2024-05-24
如果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幸福可以透過政府簡單立一條法律就能達致,就不會出現政府破產和國家消亡的歷史教訓。欠缺了不同角度思維的哲學討論,香港的公共政策有步入單導向的危機。
的士改革作為革新香港第一步
作者:袁彌昌2024-05-24
這次政府推動的士業改革是茲事體大,實際上牽涉範圍很廣,假如這次最後功敗垂成或不了了之,勢必招來其他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令革新香港更遙不可及,長遠甚至無法與國際及內地接軌。
周永新:新加坡之行,看當地民生福利對本港的啟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2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新加坡無疑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借鏡,但當地有自己獨特的民生福利制度,並不是香港可以容易學習的。
香港的「全球性」──由自由開放、多元包容到「再全球化」
作者:馮可強2024-05-21
特區政府和工商金融界理應深入思考,如何在兩大經濟陣營的矛盾夾縫中尋求「共存之道」,並制訂相應目標和策略,包括支持、宣揚及履行世貿組織「再全球化」的主張。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為什麼要持之以恒?公開談論台獨問題會否犯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1
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為什麼要持之以恒?公開談論台獨問題會否犯法?一起聽聽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的分享。
讀預算案附錄 看振興經濟的緊迫
作者:尹瑞麟2024-05-20
我們暫時不爭論屆時財赤問題能否如期解決,但發債是屬於跨代徵稅(trans-generational taxing),由下一代償還我們這一代人的債務。除經濟考量之外,還應要加入道德性的思維嗎?
中小企業
作者:陳文鴻2024-05-20
已有成就者來港,不過是為享受香港現有的繁榮,不是為香港發展努力。招商引資已是上世紀的政策,當今香港更需要的,是內地在新經貿生態中創業的中小企以及其骨幹人才,借助他們,香港才有機會轉型提升。
中央積極主動管理港澳事務
作者:盧兆興2024-05-20
夏寶龍的7天澳門之行,與他上次訪問香港的情況相似,這表明中央對兩個特別行政區一視同仁,沒有延續「大香港、小澳門」的舊印象。
西方對香港十多年來政治變遷的偏頗敘事
作者:劉兆佳2024-05-17
西方各界對香港過去十多年來的偏頗敘事對香港不會有實質影響,反而讓更多香港居民對西方的偽善和雙標有更確切和深刻的認識,更意識到國際局勢的兇險和更警惕西方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數據中心需要政府扶持
作者:劉勵超2024-05-17
筆者認為問題重點是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席捲全球,在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全球發展的洪流中,特區政府若不果斷採取行動,提速提量發展我們的數據產業,恐怕不出十年八載香港或會淪為亞洲國際都會「遺址」。
香港的「中國性」──一本多元的身分認同和文化認同
作者:馮可強2024-05-14
若照搬內地的主體意識,過分強調單純與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就會違反一國兩制的原意,削弱香港「獨特優勢」及因「高度自治」而衍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可能有效地繼續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作用。
英起訴3人違國安 涉港府駐倫敦職員 劉兆佳恐釀外交風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14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出,間諜罪是嚴重指控,要看英國當局有何確實證據,認為事件有可能演變成中英外交風波。
黃絲陣營一大考驗
作者:馮應標2024-05-14
劉氏夫婦這樣的行為是有損整個海外內黃絲陣營的聲譽。中大懂得臨崖勒馬的例子,不讓一錯再錯、泥洞愈掘愈深,是值得好好學習的。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香港仍面對哪些國家安全風險挑戰? 實施23條後對營商環境有什麼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13
香港仍面對哪些國家安全風險挑戰? 實施23條後對營商環境有什麼影響? 一起聽聽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的分享。
綠色垃圾袋要收費:應否如期推行?香港人生活態度的責任?
作者:李偉民2024-05-12
有人懷疑: 政府今次用意是徵收垃圾新稅,綠膠袋可讓政府多了收入。其實,香港很多人不用或不交稅,這些間接稅有它的公共作用。我們不能一方面罵政府靠賣地賺錢,一方面又拒絕它有其他稅源。
陳啟宗:為何過去本地經濟興旺不可持續? 中美交惡、逆全球化下 香港怎樣尋找出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9
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香港回歸後重政治而輕經濟,而經濟又過於依賴房地產,喻港人切勿停留在歷史的回憶,要改變不屬於此地的心態。
範式須變:經濟未來不可能重複過去
作者:張炳良2024-05-09
再出發征途上香港須認清大勢,不尚空言壯語,也不故步自封;弄清自身強弱虛實,不捨長取短,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凡事求大,但要做穩,沉着進取,由點及面。
香港旅遊業的震盪與迷失
作者:袁彌昌2024-05-08
其實我們也清楚,現在政府正處於一種臨渴掘井、藥石亂投的狀態,明顯是方寸大亂,因而除了數字掛帥之外,更同時採行一種諂媚式吸客救亡──覺得旅客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千方百計要留住他們。
深圳河南北的交織
作者:謝祖墀2024-05-08
今天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內地大灣區相互之間的關係已經進入了一個臨界點。深圳河不應成為香港人認知的障礙,它應該是港人的福祉。香港人,努力吧!
人才峰會:近悅遠來、引才18萬、香港續向國際人才敞開門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7
首屆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7至8日假會展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致辭時表示,4月底已批出近18萬宗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申請,逾12萬人已抵港。國家冀大灣區緊密對接香港引才需求,形成近悅遠來的引才用才格局。
香港的前世今生──由電視劇《繁花》說起
作者:馮可強2024-05-07
中國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一躍而成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各領域的先進發展令舉世讚歎;而反之,曾為中國大陸現代化急速發展起了引進窗口和學習對象作用的香港,卻不進反退,變得平庸和迷失。香港今生是否已窮途末路?
陳茂波:數字經濟 提速前行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06
香港的數字經濟正在提速向前,創科發展也正帶來更多的營商機會。今個月,香港正在舉辦「國際創科營商周」,多項創科盛事正在舉行,從數字經濟峰會到國際創科展,從初創募投比賽到第三代互聯網嘉年華。
不生不死
作者:陳文鴻2024-05-06
香港政府與社會現時甚缺創新思維,拼經濟沒有新意,效果不佳,怎樣突破困境仍無對策。看來,至少這兩、三年,香港仍會苦於經濟停滯不前,縱有中央支援,看來還會是不生不死之局。香港社會與中央政府着急,但可怎辦?
市民、議員、校董:論垃圾徵費
作者:李漢祥2024-05-06
保護環境非常重要!源頭減廢都很重要!不過,事有緩急!目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全面增加和優化回收設施及配套,便利市民源頭減廢;持續推行廣泛的教育工作,讓市民心悅誠服地配合政府的環保政策和措施。
再論三隧分流的成功經驗
作者:梁天卓2024-05-05
「香港經濟增長放緩」、「市民上班習慣改變」、「近年移民人數急升」都是事實,但是這些因素與兩隧塞車問題紓緩有沒有關係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