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生就是當代的顏斶,無論在雙程路上躑躅轉折,還是在昆劇路上孜孜不倦,他都是始終如一,保持著自己的「形神合一」和「清靜貞正」。而正是如此,才能澹泊明志、寧靜致遠,走更長的文化之路。
招彥燾的故事,代表著香港青年奮鬥的故事;他的故事,也就是香港的故事!
關於龍城的記憶,於我而言,既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之內,亦在平凡的人間煙火之中,它不只是暖暖的舊日時光,更有着濃濃的人情故事。
秋高氣爽宜郊遊,「秋風起,吃臘味」,秋天的美食真多,大閘蟹、羊肉煲、蛇宴⋯⋯我愛秋,你呢?
如果我們偶然聽到一句金石良言,雖然不久之後就忘記了,但已經多少從中得到教益。有時我們以善言勸導家人、親友,可能他們好像只當作耳邊風,但是真理聽進去之後,始終會開花結果,不會是徒然無功的。
人生有很多無常,但有一樣真實的東西,要靠大家用心找,就是自我清靜的境界。
人的成長,完全取決於自己。 頑強的生命力,必然能衝破艱難的環境。 艱難的環境,也能磨練出頑強的生命力。
伊敏不是西班牙作家Cervantes筆下的Don Quixote,去打沒把握勝出的一仗。她去打的一仗,確立「迎老文化」、勝算甚高。
今天網絡上充斥大量負能量的資訊,智能手機最容易傳播這些東西,我們看得愈多,積聚的負能量就愈多,內在就愈不易平靜。
人生的得失。怎麼去算? 人生是加數還是減數?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取向。
安靜新書談的是我們對「物品」的整理。她指出「整理術,在經過山下英子的斷捨離及近藤麻理惠的心動人生整理術洗禮後」,我們都知道「整理收納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塵緣。 一木一修行,一方一淨土。
錢瑪莉式的狠絕,今天看來,naive and simple。今天我仍然會在心底同樣狠絕,不過只會留待獨個兒在電視機前面自言自語時才敢放肆發洩。
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破壞性變強,嚴重危害到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 與此同時,氣候危機對兒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最近教育局拍了一輯《少年頌國慶》的短片,由香港多間中小學合作,以中華文化展現梁啟超在1900年寫的《少年中國説》。「英雄出少年」,但英雄和人才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誕生的。香港的下一代,要把握時間。
從這兩張照片裏面,是否很難想像是同一個人呢?這兩張照片的年紀相差了40年,究竟哪個才是真的我呢?
工作久了,一切都適應了,當教育的工作是穩定的時候,這又會否失去了動力?教育的初衷又是否能維繫得到呢?
艱苦的環境,能建立廣闊的胸襟,培養出頑強堅定、不屈不撓的意志力。
鄧炳強認為,中大校訓「博文約禮」最能概括中大精神,「我希望中大畢業生慎思明辨,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責任感的人,並擁有愛國愛港的情操,貢獻香港,貢獻國家。」
我校有一株小羅漢,修剪成半圓型也很漂亮,旁邊還種有一株沉香樹,更是珍貴。劉禹錫的《陋室銘》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說「校不在大,有樹則馨」呢!
不管對名也好、對利也好、對情也好,感受到內心對任何東西的欲望升起時,先覺察它的存在,不去抗拒,接着感受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滿足這個欲望?會否有人因此而受損害?
「為什麼她總拿我來出氣,甚至放毒?」但過去的她是這樣嗎?有什麼事情令她改變?會否當中有些一直遏抑的積怨?
人生於世,不要去攀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我們的責任就是如何盡力完成自己的本份。
Hidy寫過:「人生或跑步,能夠有迎接暴雨的能力,學懂在雨中撐傘,期盼着下一個晴天。」
一個伐木工人,工作過程中遇上一棵堅硬的樹木時,究竟應該停一停,先把斧頭磨利,還是咬緊牙根拼命繼續砍呢?
你用什麼眼光看世界,你便擁有什麼世界。 你以什麼角度看人生,你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夫妻之間在生氣傷心難過的情緒籠罩下,堅持「據理力爭」其實是最易扯火的做法,最後多是生氣收場。兩公婆不是不可以吵,但最好先面對情緒後處理事情。
讀者要思考沒意義的到底是現在的工作,還是工作這種行為本身?若然你覺得沒意義的是現在的工作,那就是找一份有趣,適合自己的工作,而工作本身的意義可以從個人、家庭和社會3個層面探討。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溝通,千萬不要在事情還未清楚時,就覺得是別人的錯。
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當事情出現錯誤,當下要做的不是生氣,而是把事情作補救,處理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