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專訪作曲家何占豪:《梁祝》實現人類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2
為紀念梁祝面世60周年,香港青年音樂協會特籌劃何占豪作品音樂會,將於2022年11月5日(星期六)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梁祝》作曲家何占豪透過視像接受專訪,暢談創作心路歷程與近期生活。
為什麼要學英文?
作者:陳家偉2022-10-12
學習母語是自然的、重要的、容易的,但學習外語也同樣很重要。香港700多萬市民對使用英語並不會感到陌生,運用英文或操流利的英語能擴闊個人的學習領域。
《梁祝》面世一甲子 香港青年音樂協會舉辦何占豪作品音樂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1
何占豪作品音樂會將於11月5日(星期六)假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
音樂總監何處尋
作者:周光蓁2022-10-11
在新冠疫情下,何時復常也許是未來總監們的主要考慮之一。
也談李怡
作者:馮應標2022-10-11
李怡是一個有良知的傳媒人,講真話的自由,便是他的最後底線,遷居台灣雖無可奈何,但亦別無選擇,最起碼他能在一個有真正民主、自由的華人地方安息。
李怡的《風風雨雨》
作者:劉銳紹2022-10-10
我們的前輩李怡先生逝世,他的一生着重用文字引導和教化萬民,流傳後世,影響更深。這就是文化人的使命和天職。如今,斯人已去,遺下英風。後人在悼念之餘,更應思考──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融會美術與音樂 走進巴洛克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09
巴洛克時期的靜物畫歌頌日常物品的美好和感官享受。浸大潘明倫教授和團隊受此啟發,運用先進的音頻與人工智能技術來設計沉浸式聲音景觀,創造充滿想像空間的感官體驗。
滄桑話舊之九龍寨城龍津義學門聯
作者:招祥麒2022-10-09
1987年1月14日,中國政府與港英政府達成協議,清拆九龍寨城,並於原址興建公園。1995年8月寨城公園竣工,只留下衙門、石額、牆基、石樑、柱礎、古炮等。其中龍津義學的門聯得以保留下來。
台北的舊日痕跡──萬華區內龍山寺
作者:施林海2022-10-07
龍山寺整個社區都很有味道,下次來台北,我還是要住在板橋,然後在清晨時分,再次舊地重遊,再去一嘗龍山寺旁那無比鮮美的鱸魚湯,漫步在艋舺街頭,感受那別具一格的老台北風情。
學書漫筆:天發神讖碑
作者:靳杰強2022-10-07
《神讖》的書法是方筆的篆書,它書風雄偉古樸,字形方正,筆畫如斬釘截鐵,是方筆篆書的極品,一向都被書家推崇。
和學員談「十家九流」的疑問
作者:楊興安2022-10-07
學問在乎拋去成見,虛心探討。十家九流中小說家不入流這個命題,既鮮有前人論及,所以甚值得探討。我仍然認為小說家因沒有和其他九家一樣有領袖人物,有可以鑽研的、有系統的學說而不能成為一流。
事筆宜詞音樂劇,行文雅妙趣俗鄙──專訪資深填詞人岑偉宗
作者:馮珍今2022-10-07
岑偉宗已是舞台填詞界的中堅分子,他有個心願,「我想更進一步磨利自己的刀,與大家同心協力,推動華語音樂劇,繼續創作具價值的作品,把音樂劇再推上層樓。」
張愛玲的香江歲月與摩星嶺炮台遺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07
張愛玲來港3次,最長時間的一次不足3年,她的「香江歲月」摻雜着「戰爭回憶」。儘管香港大學部分建築的確在轟炸中受損,但筆者相信,扼守海峽的英軍炮台群才是軍事目標!
也說台北龍山寺
作者:施林海2022-10-07
說起龍山寺,我頗為熟悉。我們一家每次來台北旅遊,都住在位於板橋區的馥都飯店,離龍山寺相當近。住在此處有三個因素,一是板橋、二是萬華、三就是龍山寺。這三個地點都很有特色,處處流露着台北的舊日時光。
「流金」猖獗 激死金庸
作者:鄭明仁2022-10-07
曾經何時,中港台兩岸三地市面充斥「假金庸」武俠小說,品種之多蓋過「真金庸」。金庸迷給這種假金庸小說起了一個名,叫做「流金」,流者流嘢也。
一樣的中國文化情──陳耀南訪談記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07
曾經為文化工作認真努力過的人,天地不會辜負他的。總之,一點一滴去做由良知出發的好事,只要上天願意,自然會留存下去,自然會有人記念。
《黃花崗外》增訂版出書感言
作者:廖書蘭2022-10-07
「香港好,祖國好!」只要有一個中華盛世,才不負辛亥革命的愛國英烈魂。
67暴動裏無法承受的暴力
作者:嚴浩2022-10-06
現在回顧1967年的香港極左派,在違反中央對香港政策而逆行舉事的同時,是否意識到面對的是一個有300年殖民經驗的大英帝國?是否從一開始就按照人家的劇本做好自己的角色,連結局與後遺症也按照對方早安排好?
兩位被斬首的英法帝王
作者:馮應標2022-10-05
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連君主也須遵守,犯事便要受審,定罪便要被處罰,甚至被斬首如英法兩個君主。
從文員踏上大班之路──鄭海泉與我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05
海泉和我就是那一代中大生的一個橫切面,窮小子,會考成績差勁,入港大無望,可憑苦拼入讀中大,拿得一紙大學畢業文憑,從此脱貧向上流動。受益於中大教育,得新亞恩師扶攜,海泉報答已盡,如今西歸,英風宛在。
苗學禮(Tony Miller):我如何解開神祕三彩羅漢來歷之謎?遼代佛教藝術文化登峰造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05
中國文化愛好者苗學禮(Tony Miller)推出書本,介紹佛教藝術文化。為什麼對他對羅漢感興趣?寫書時最大的得著是什麼?
釋放本能去欣賞舞蹈──《Colpssus無極》觀後感
作者:鍾鎧汶2022-10-04
欣賞舞蹈有很多角度和方法,而藝術總是不分對錯,也許放下理性去分析和解讀,任憑感受融入當下氣氛去看看能否產生共鳴,是一種更純粹的欣賞角度。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作者:古多迪2022-10-04
香港是出生於歷史的偶然,而在跟着的百多年,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力量曾經營或理會這地方,因此香港仿如一艘在浩瀚大海中飄浮的小木船。這也許就是香港的「命格」,又或是香港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重要的構成元素。
港督金文泰與近代嶺南名士──青山禪院香海名山牌樓三楹聯
作者:招祥麒2022-10-01
禪院山門前有一牌樓,由於正面橫匾上書「香海名山」四字,所以稱為香海名山牌樓。牌樓建於1929年,是為紀念港督金文泰(1875-1947)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度登臨青山而立。
公眾街市的獨特個案──尋找香港公共建築的歷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01
《香港街市》一書是對政府擁有的獨棟有蓋公眾街市一個全面的歷史和建築縱向研究,涵蓋時期由1842年第一所公眾街市落成至1980年代獨棟公眾街市被多用途市政大廈取代為止。
粵語解密:面、面盆
作者:黃氏2022-10-01
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雖也有解作「臉」的「面」一詞,但其用法則不及粵語那麼自由。
韓信神秘身世疑問
作者:楊興安2022-10-01
蕭何素重軍中人才,必與韓信詳談,得悉大概。蕭何用人比項羽細心高明,料當時已知韓信曾受良好教育,身是落難貴族,文韜武略已逾常人。故不惜月下追韓信,向劉邦推薦時說他是「國士無雙」之輩。
良師益友
作者:黃顯華2022-10-01
多少年來,海泉兄關心社會。認識國家。進而努力在工作中,盡量把他的所學,所專,去幫助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朋友。
因為一對妙人兒,成就了一座美術館
作者:陳嵐2022-09-30
站在費城博物館博物館高聳的穹頂下,筆者讚嘆這家博物館穿透歷史的眼光和Arensbergs夫婦的不凡品味,相信 M+博物館和希克也都會有那麽一天。
白金漢宮的香港
作者:黃賢2022-09-30
白金漢宮對外展示的一面,很多設計元素的靈感,是來自香港,來自同樣莊重構建、沉穩威嚴令人憧憬法治的香港最高法院大樓(即今之終審庭)。香港跨文化、跨語種、跨世代的獨特生命力,從來都是創新、試驗的好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