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我看《東西》──談也斯二三事
作者:馮珍今2022-10-28
電影《東西》以也斯在瑞士蘇黎世坐車登山,揭開了「序幕」。接着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受訪者──鍾玲、葉輝、梁文道、顧彬、四方田犬彥……每人一段獨有的話語,就像一塊塊的拼圖,拼湊出也斯的世界。
穿裙子的士──葉嘉瑩
作者:張灼祥2022-10-27
瘂弦說葉嘉瑩是「穿裙子的士」(她的先生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因「思想問題」被關了起來):「以儒家的標準來說,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她都做到了。」
耐讀的範文
作者:潘銘基2022-10-24
範文重推之初,議論不輟,然而誦讀優良作品,必定是功在後世之事,為大事者目光不能短淺,此為一例。
李白詩中表現開創的藝術精神
作者:招祥麒2022-10-22
從李白詩中可以發現儒道佛的多元與包容,這對我們直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有幫助的。
無我中「有我」──古先生身上的傳統士人精神
作者:施林海2022-10-22
在漫長的雙程路上,古先生不懈的尋路、反思和自我調整,始終將人類命運和文化傳承作爲終極關懷,將之放在自我之前;他的眼光,總是關注遠大問題,對自己腳底下的那片小地盤,他既不留意,也不介懷,更勿論汲汲經營。
三毫子小說熱潮再起
作者:鄭明仁2022-10-21
流行於50、60年代的香港「三毫子小說」,沉寂一段長時間後,近日再度在文化圈掀起熱潮,繼中文大學舉辦講座之後,教育大學又出版了研究三毫子小說的專書,真的是漪歟盛哉!
面對面的離情
作者:胡燕青2022-10-20
誰能夠說自己良心的認知就等同真理呢?可悲,限於視野,人人都堅持這樣想,沒有誰可以說服誰。風雨不同路,炎涼自擔當。我們都陷入了面對面的離情,只能背對背地讓距離日日拉大了。
王良和主講:如何培養創意思維?掌握描寫事物特質 提升寫作能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0
王良和說,學習余光中的新詩,能夠能刷新想像,寫出意象統一而優美的詩句,提高描寫能力。一位作家的內在發揮得最好之時,往往就是成就這位作家最精彩的地方。
王良和主講:「夢裏少年的長安」余光中如何在詩中借李白、杜甫懷念故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0
此講座為「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 (2021-2023 學年)中學活動,本計劃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
法國小作家光輝傳統
作者:林沛理2022-10-18
埃爾諾的小說試圖對文學世界的性別不平等(gender inequality)糾正改錯和撥亂反正,這也許就是她獲瑞典學院垂青的原因。
故事嶺南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7
說到底,《飛髮》是寫一群人對自己行業的信仰與堅守,也在關注傳統與現代、歷史與代際等問題。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成長,勢必伴隨着文化基因的興變與融合。這是每個寫作者都要面對的命題。
從李白詩看「詩仙」的現代意義
作者:招祥麒2022-10-15
詩到李白,凡神仙游俠奇山異水名酒美人,都成他詠歌的材料。李白從小就受到道教神仙思想的薰陶,在其詩歌中多有體現。
戲曲的功能與文化價值
作者:鄧兆鴻2022-10-13
傳統的戲曲除了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更多的是英雄將相、忠臣義士、父(母)慈子孝的故事或歷史事蹟,在民眾普遍缺乏教育機會的年代,能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
李怡的《風風雨雨》
作者:劉銳紹2022-10-10
我們的前輩李怡先生逝世,他的一生着重用文字引導和教化萬民,流傳後世,影響更深。這就是文化人的使命和天職。如今,斯人已去,遺下英風。後人在悼念之餘,更應思考──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流金」猖獗 激死金庸
作者:鄭明仁2022-10-07
曾經何時,中港台兩岸三地市面充斥「假金庸」武俠小說,品種之多蓋過「真金庸」。金庸迷給這種假金庸小說起了一個名,叫做「流金」,流者流嘢也。
一樣的中國文化情──陳耀南訪談記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07
曾經為文化工作認真努力過的人,天地不會辜負他的。總之,一點一滴去做由良知出發的好事,只要上天願意,自然會留存下去,自然會有人記念。
魔術師學者──陳煒舜
作者:張灼祥2022-09-29
陳煒舜愛書寫不同類型的文章,我們想不到的題目、不好找的題材,對他來說,不是問題。這位學者拿起筆來,就像魔術師揮動魔術棒,從帽子裏拿出來的,不是兔子,不是鴿子,而是教人驚喜的故事、有說服力的文章。
天高秋月明──林文月教授專訪
作者:馮珍今2022-09-28
為什麼寫作?林文月的看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觀察世界,有所體會、有所感思,將觀察、體會和感思,誠懇地寫出來,遇到用心的讀者,便會感動他們的心。
金聖華、林青霞細訴18載情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27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金聖華今年5月出版《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18年》一書,9月24日假中大善衡書院舉辦「與金聖華、林青霞《談心》」文化講座及新書發布會,娓娓道來18年來相知相惜的文字情緣。
頑童拼貼《我城》之西西專題展暨講座、似曾相識的香港系列講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26
為了向重要的香港作家西西致敬,中華書局、一本 My Book One 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將合辦西西專題展覽與講座。香港中華還將舉辦似曾相識的香港,讓參加者遨遊香港歷史和文化的情懷海。
緬懷杜漸先生  再讀《歲月黃花》
作者:周蜜蜜2022-09-26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杜漸這樣一個決心繼承革命傳統,非常愛國、愛黨,又勇於犧牲精神的正義之人,自覺不自覺地被捲入中國革命的歷史洪流,卻飽受委屈和挫折。
黃心村:張愛玲是歷史,我注定是歷史的學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9-24
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歌德「浮士德與魔鬼」的疑問
作者:楊興安2022-09-24
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如一場盛宴,有太多的東西給我們咀嚼。「浮士德與魔鬼」的情節其實不複雜。但卻惹來許多深沉而令人難以解惑的深思。
從杜甫詩看詩聖的現代意義
作者:招祥麒2022-09-17
這位人物,用他畢生從事的詩歌創作,真實地反映出人格的偉大之處,光照古今與未來,成為中國人效法的典範。這點,正是我們認識「詩聖」的現代意義!
黃心村筆下的張愛玲
作者:李歐梵2022-09-17
關於張愛玲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只不過說故事的人的感性參差不齊。黃心村的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鳴,也許是因為我們現時都在香港,對香港有強烈的感受,因此在學術上得以心靈相通的緣故吧。
蝸牛列傳──融合經典的練筆
作者:許志榮2022-09-17
將經典的情意、境界結合世情,再斟酌中國文字的美學元素融入現代作品中,對年輕讀者來說,會較有親切感。
勾勒德國文學名著《茵夢湖》──續談《文學欣賞的靈魂》
作者:楊興安2022-09-17
《文學欣賞的靈魂》,內載德國作家史篤姆的作品「茵夢湖」。作者劉述先說「它像一彎清淙的泉水,封閉在小園中,為現代不安和動盪的靈魂,帶來棲止和慰藉。」今筆者試行勾勒這部文學巨著的故事。
「伏羲」與紅學──憶周公趣事
作者:蔡元豐2022-09-14
周公博古通今,上至甲骨文,下至現代史,都深入研究,是一代鴻儒。
詩佛王維的禪趣
作者:招祥麒2022-09-10
現代都市人過着煩囂的生活,雖未必能經常沐浴於山林之中,但隨時可品味朗讀王維的詩,以禪的一杯茶,沖洗塵累凡腸,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陳南祿分享:馬蹄聲、人聲與掌聲背後的故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9-10
賽馬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特殊的行業,或只了解片面。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大家有點不同的印象,亦有些茶餘飯後的輕鬆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