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有教無類」,鼓吹「一個學生都不能少」的人是有心曲解聖人之意,還是未得孔學之真?
學校和教師無法決定學生的性格,也控制不了學生的未來。並非要為教育推卸責任,而是應該看到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複雜因素,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而這些複雜的因素之中,有些是不可控的。
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7月4日主辦「校長論壇」活動,以「當校長遇上孔孟:儒家之道與學校抉擇」為題,多位校長和教育界人士出席,共同就孔孟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進行探討,分享自身對孔孟思想的體會。
教育孩子和經營學校就要「如烹海鮮」,要按不同的食材,如大魚小魚、海蝦河蝦、蜆蠔青口,都有不同的烹調方法,蒸、炒、煮、炸,生吃、熟食均可以令人食出鮮味來。
時代變了,學生坐定定聽課,不代表可學會知識及應用技能。教師除了授課外,更應到位地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
2022年中央政府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當中筆者對修訂原則、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實施等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答。
2007年他與恩師兼指揮霍華德合作,在倫敦皇家音樂廳演奏Shostakovich第一鋼琴協奏曲,席上貴賓包括查理斯王子,那次是牛牛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出。但為什麼查理斯王子讓當時年幼的牛牛感到震驚呢?
當今世上有不少成功人士在學校讀書時,都不一定是教師們眼中聽教聽話的好學生。所謂放對地方是天才,放錯卻變成蠢才,「因材施教」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的偉大之處,實在多不勝數,中國歷朝歷代,多少人前赴後繼,以傳燈火。
是否因為曾點的志向和孔子相同,所以孔子想請曾點的兒子曾參用一詞去總結他的學問?曾參的答案是什麼呢?
如果連線蟲這種毫米長,只有959個細胞、302個神經元的動物都可以學會習慣化和聯結時,人哪有學不會的?
社會正在全面而迅速走向碎片化,與上一代比較,年輕一代的職業觀、成功感、幸福觀,會很不一樣。他們對於工作職位,不如上一代那麼重視;也就是說,他們愈來愈個人化、個別化、個性化。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普世」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的方法。這當然不是什麼新理念,只是說了幾千年的常識,但常識往往被人遺忘。
每年的開學日,有些學生上學時會一臉倦容,有些會哭着上學,有些會慢條斯理,舉步為艱。家長不用緊張,這是人之常情,想想我們兒時也是這樣。那麼如何是好?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最大差別在於教育理念,國際學校較關注學生們的獨特性以及積極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發展的速度也各有不同,老師應了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
惲校長一再強調﹕「我的使命就是要做好筏可,甚至希望筏可他日能與拔萃、喇沙鼎足而立。」不過,他堅稱筏可即使成為名校,收生時也不會只着眼於成績,一定會堅持有教無類。
家長認同學校應有教無類,但在升學精英主義下,認為這些學校的學生學術成績參差,不利自己子女升讀Band 1學校的機會。